病因
一般認為可能與下述因素有關:
1.細菌感染
多來源於胃腸道的感染或其他器官經全身血液循環的感染。
2.病毒感染
多為上呼吸系統感染或腮腺炎等所致。
3.結核桿菌感染
腹膜後淋巴結炎結核性者較為常見,可原發於腹膜後淋巴結,也可繼發於胃腸道、腹腔及肺部的結核病。
臨床表現
1.急性腹膜後淋巴結炎
多以高熱及寒戰為主要症狀,伴有腹痛、腹脹、腰背部疼痛、噁心、嘔吐等,體溫可達39~40℃。查體可見腹部壓痛及反跳痛,但肌緊張不明顯。重者可有腸麻痹徵象,腰背部叩痛,白細胞計數可有升高。
2.慢性或結核性腹膜後淋巴結炎
結核桿菌可侵犯後腹膜淋巴結,也可作為原發綜合徵局部組成之一,或結核菌廣泛播散的一種結果。受累淋巴結可在無症狀情況下治療,最後鈣化。有的淋巴結腫大,經歷乾酪壞死,甚至形成膿腫。本病起病多隱襲,症狀含糊甚至缺乏。主要症狀為腹部持續性或陣發性隱痛或脹痛,伴有低熱、噁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等,本病腹痛可呈間斷性發作,經抗感染或抗結核及解痙等治療後往往效果不佳。腹部檢查可觸及包塊或局限性飽滿,有深壓痛、無腹肌緊張,腸鳴音活躍。
檢查
X線、B型超聲及CT、結核抗體或結核菌素試驗。
診斷
根據以上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可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
應與淋巴瘤、胰腺癌、後腹膜或腸系膜腫瘤、結節病、闌尾炎、附屬檔案炎、惡性腫瘤、良性淋巴性增生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疾病相鑑別。
治療
主要是針對感染的性質給予抗菌藥物或中藥治療。對結核性者應給予正規抗結核治療,但療程需1~2年,對較大膿腫需做引流。對於比較局限的腫塊或有鄰近臟器受壓迫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採用手術切除。
預防
預防結核病的發生是預防此病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