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質地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
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係。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隻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隻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款式
藏袍,寬領敞口,肥腰廣袖,右側掩襟,縫綴扣襻或襟帶,長可著地。用毛皮、
氆氌以及各種呢、絨、緞、麻布、棉布等為衣料,製成單、夾、棉、皮長袍。在衣領、袖口、襟衩、下擺等處,鑲有細毛皮或花氆氌及諸色絨、布寬邊。牧區牧民睡眠時,將皮袍腰帶解下繫於底襟,再將袍領提至頭頂,作為被袋使用。藏袍的款式因地區不同稍有差異,牧區袍多不掛袍面;西藏中部農區婦女和東部一些地區居民所穿藏袍有的無袍袖。
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製作的精美首飾。
基本特點
藏袍的基本特點是大子裡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於腰間。袍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 這樣一來,懷裡和腰間成了一個大行囊,可以盛裝不少生活用品。具體的式樣,男女及各地區各有特色,
可分成多種類型。僅從牧區的皮袍來看,男袍多為無布面的素麵袍,但袍襟、袖口和底邊大都鑲有十至十五厘米寬的黑色平絨、燈心絨或毛呢邊。女袍的式樣,特別是皮面的裝飾各地不一:藏北地區,襟邊、袖口一般都並排裝飾五至七條黑、紅、綠、紫等顏色的色帶,有的因為比較寬,色帶甚至布滿整個皮面;青海海南女袍為寬領、肥腰,袖子長出手指30多厘米,下擺長出腳面10多厘米,多用紅、黑色帶或豹皮飾邊。穿時先用頭部頂住衣領,然後束腰,最後放下領子;黃南女袍多為圓領,袍長至腳面;海西女袍,除了一般的皮袍外,還有一種禮服,為羔皮、緞面、水獺皮鑲邊的錦袍;果洛女袍有兩道或三道貼邊及角飾等;甘肅女袍則多裝飾很寬的豹皮邊,穿著方式也不一樣,腰帶結往往扎在背後,留出較長的結頭垂於臀部。
牧區藏袍以皮袍為主,一般以不加面的板羊皮製成,男式在襟、袖口和底邊鑲
上黑色平絨、燈芯絨或毛呢;女式在板皮邊鑲一圈五彩幫典料,再飾於紅、藍、綠等顏色花紋三至十條。牧區藏袍的特點和農區藏袍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袍於更長,腰間的“囊袋”更大,隨身可裝木碗,“唐古”等物品,婦女們往往把小孩裝在“囊袋”裡面。夜晚將腰帶解開,皮袍便成了睡袋。
區別
藏袍有農、牧區之別。一般說來,農區藏袍講究美觀漂亮,牧區藏袍講求實用溫暖。農區藏袍,一般以氆氌或毛嘩嘰等作料,在領子、袖口、襟和底邊鑲上綢子、彩布等。其特點是:長
袖、寬腰、肥大、超長。穿衣時,要把袍於先頂在頭上、在腰間系一條或紅、或藍、或綠、或雪青色的腰帶,垂下的部分稍低於膝蓋。露出頭後,腰部自然形成一個“大囊袋”,可以裝入隨身物品。夏天或勞動時,只穿左袖,將右袖從後面拉起搭在肩上,有的乾脆脫下兩隻袖於束於腰間。女式夏袍不帶袖於,內著綢子長袖襯衣,十分漂亮。農區藏袍典雅華貴,可直接用作舞台服裝,不須任何雕飾。
裝飾
女藏胞酷愛裝飾。她們的飾物:金、銀、銅、鋁、珊瑚、瑪瑙、珍珠、螺鈿、玻璃、貝類、賽珞璐以及塑膠制的那些玩意兒,叮鈴咣啷,加上耀眼的氆氌,珍貴的水獺皮邊,全部綴在一起,連同長袍最重可達三四十斤,真是又貴又重。現在,住在莊窠的"戎娃"家,婦女們已改成一身短打,僅保留著昔日的斜襟和發架了。另有些城鎮附近的“摩登”牧女,雖然長袍依舊,卻新添了一雙高跟皮鞋,使人感到歷史一下子在她身上縮短了,倒也別具風姿。
藏族古例男女均蓄辮。男子獨辮盤頂,女了編雙辮或多辮。青海的男藏胞既蓄髮辮,也推光頭。女子盛行多辮,這種風俗在現實生活中,多辮垂面可以避免強烈的日光和白雪刺眼的反射。
而且還將衣領部分拉到上半身,這時的藏族男子就顯得更加的英俊瀟灑。女袍的穿法與男式大都相同,不過它們的下擺總要放在腳背上。
生活方式
藏族的服飾,在結構、式樣、色彩選擇等方面都是很有講究的,它們反映了一個民族
的生活習慣、習俗。藏族服飾非常講究色彩的鮮艷與協調,佩飾多為金銀及珊瑚、瑪瑙、蠟貝、貓眼石等金珠美玉,整個服飾富麗堂皇,充分反映了藏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愛好。袍衣分冬夏兩裝以及常服、服多種。因質地的不同,可分為羊皮袍、布袍、氆氆袍、夾衫袍、呢料袍、羔皮袍等,藏袍的基本結構是大襟、長袖、肥腰、無兜。晝夜溫差懸殊的氣候特點帶來了“作息一襲衣”的遊牧生活方式。人們都穿著袍式衣服,並且袒露一臂或雙臂。藏袍很長,女式藏袍比人體還長。穿著時,他們先得用頭部頂住衣服領子,再穿袖束腰,最後放下領子,那長出身體的一截便鼓在胸前,成了口袋,任什麼也可以往裡面塞,即使放進一隻大羊羔,也顯得綽綽有餘。熱了,褪下袖子,扎到腰裡,如同腰帶;冷了,舉起袖子,捂住鼻子,那就是口罩。
穿法
藏袍的穿法比較隨意,可以如我們平常那樣穿著,也可以露出一隻胳膊,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打扮了,再有也可以把上半身統統地露出來,更顯英姿颯爽呢。
藏袍通常只穿左手,右肩露在外面好乾活,天氣熱時,他們也把雙肩露在外面
原因
藏族人穿藏袍只穿一隻袖,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著,從後面拉到前面搭在右肩上.天熱時,左袖也不穿,將兩袖褪下來拉到前面,圍系在腰間.這樣穿法既有悠久歷史,又有獨特的原因.
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就在一天裡,也經常有風雨雪晴的變化.藏區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氣候變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袍袖寬敞,在氣溫升高時,可以方便地褪去一隻袖子,調節氣溫,同時有利於起居旅行。藏袍腰襟大,白天當衣穿,保溫防寒,晚上當鋪蓋,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於勞動生產。藏人放牧、幹活、耕作、遇天氣多變,需要調溫時,褪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間,彎腰幹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形成了習慣,即在氣溫正常時,藏族人穿藏袍一般也只穿一隻袖。
分類
羊皮藏袍分為山羊與綿羊皮袍,農區婦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輕巧柔軟和易裁剪等特點。而綿羊皮因季節不同而皮質有所差異,所以按冬、夏和秋季分為三種。羊皮藏袍是藏區普遍穿用的皮製品,製作皮袍時方式各異,對皮質加工程式也很講究,生挖成的皮質最具柔韌和耐磨性,可充當雨衣,屬皮袍中的上品。
據史書記載,九世贊普布帶貢甲時,已能夠紡牛毛線用來織帳篷、紡羊毛線織氆氌做衣裳。
70年代,清理拉薩大昭寺文物時,發現寺內珍藏的松贊乾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雙鞋。松贊乾布的衣服用質地較好的拉瓦(是氆氌的一個品種)製作的肥腰、長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樣式與現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氌鞋幫,鞋面是在綠色氆氌上繡有簡單的花朵。西藏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體裝飾品出自昌都地區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卡若遺址共出上50件裝飾品,種類包括發笄、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等,以石、玉、骨等多種材料製成。從裝飾部位看,卡若先民們與今天藏族人的習俗一脈相承,從上到下包括髮飾、項飾、胸飾和手飾。這些材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穩定、造型豐富的人體裝飾品。隨著與外界交流,藏族眼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眼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從遠古傳承下來的眼裝、服飾來看,在總體結構上並沒有多少變化,仍比較完整地保持著藏族傳統文化特徵。藏北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裡形成大囊,裡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製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擺用10至15厘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擺先用寬10至20厘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厘米)鑲邊。
雲南服飾
藏族的服飾,可分為牧區和農區兩式。牧區服飾以皮袍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皮袍肥大,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夜裡解頻寬衣,如同被囊。白天脫去一袖或二袖,束在腰間,適應高原牧區“作息一襲衣”的氣候特點和和遊牧生活方式。農區婦衣多穿一件色彩艷麗的內衫,外罩寬大的氆氌長坎肩,腰間束帶。內衫一般是無領短衣,但袖子特長,勞動時捲起,歌舞時舞動雙袖,飄灑自如,平添魅力;最有特色的要數腰下的花圍裙,藏語叫“邦單”,一般用氆氌製成,厚重而色彩鮮艷。以紅藍色橫條為主調,加上其它色條,交錯組合成十分美麗的圖案,特點十分突出。 雲南藏族服飾基本屬農區式樣,與西藏地區的藏族服飾略有差異
。婦女喜愛上著粉紅色坎肩,後肩有一彩色繡帶,下圍白色圍裙。雲南各地也稍有不同:中甸婦女頭梳三辮,有的帶白關皮和彩線製成的發圈,也有的包布帕或戴圓筒縷全帽。上衣外套領掛,下穿長褲,系白圍腰,腳穿皮靴或統靴;中旬東旺一帶婦女常梳三層辮,由幾十根小辮組成一條大辮;德欽婦女則愛穿長裙,外系色彩鮮艷的“牛肋巴”花圍腰,髮辮盤在頭上後,再纏上大紅頭巾。各具風采,同中有異。婦女們愛戴金、銀並鑲有珊瑚、綠松石之類的耳墜,墜長一寸左右;胸前佩戴著金、銀絲盤制的經盒,內裝護身符、子母藥等物,貧窮的人則用皮製小袋裝著。藏族人認為佩戴護身符盒會有神靈保佑,逢凶化吉,吉祥如意。她們還喜愛戴鑲珊瑚、寶石的戒指,左手戴銀釧,右手戴海貝串製成的手鐲,從小戴起,終身不取。人們認為戴著它,死後不會迷路。
男子服飾各地大致相同,總的特點是肥大粗獷。內穿短衣,外穿大領右襟的長袍,一般無扭扣,紮上腰帶,讓長袍在腰間垂成一囊,可儲物件;腰帶是由紅色或其他顏色編織成的寬毛帶,也有裝飾精美的寬皮帶,並附有口袋在其間,還有的繫著帶佛像的護身符;下穿長褲,套入皮製或氆氌制的長筒靴;頭戴氈制的禮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樣較多,有喇叭形的,有露出前舌或雙舌的。多飾以金絲,光彩奪目。
甘南服飾
藏族服飾制度除存在著等級差別外,還主要表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禮儀時的婦女服飾變化上。節日服飾較平時更華貴而隆重;成人禮儀和結婚前後婦女的服飾有較大的差別,這是藏族服飾制度的一大特色。如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髮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著而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阿里服飾
阿里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的西部高寒地帶,由於其交通不便,相對封閉,其服飾還保留了吐蕃時期的特點。阿里地區盛行羔皮袍,製作精細。其中尤以普蘭婦女服飾最為獨特,其模仿孔雀而成的“孔雀”服飾為:頭戴“町瑪”(棕藍色彩線氆氌圓筒帽),耳飾珊瑚、珍珠等串成的長約10餘厘米的長耳墜,以帽和耳墜象徵孔雀的頭冠:背部披白山羊皮“改巴”(披單),上鑲帶圓形花紋的粗氆氌條,象徵孔雀背部,“改巴”周邊鑲嵌帶圓形花紋的棕藍彩色氆氌,是為孔雀的兩翼,“改吧”底部開為三叉,是孔雀的尾羽。 流行於阿里扎達、普蘭、噶爾等縣的“鮮舞”服飾也別具特色。女子的牛角形頭飾前部正中有長串珠簾低垂遮面,傳達出古樸凝重的氣息。
藏北服裝
藏民族自古以來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男子一般頭戴皮帽,腰束彩帶,足蹬藏靴,身佩藏刀,顯露出威武英氣。女子則風姿婀娜,從頭到腰綴飾著五光十色的琥珀、珊瑚等名貴珠寶和金銀飾物,華貴而美麗。近年來,西藏民族服飾的款式和顏色也有所創新,更趨於藝術化和大眾化、向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