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基礎
出處
《素問·刺禁論》穴名
【別名】匝風、會顱、合顱。
【釋名】穴近枕骨大孔,為腦的門戶。穴在風府之上,故又稱“匝風”。有的枕骨變異,此處有骨縫,故又稱“合顱”(會顱)。
【名解】1)腦戶。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腦戶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二氣相合而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此氣能隨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併入於腦,故名腦戶。
2)匝風。匝,環繞之意。風,風氣也。匝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理同腦戶名解。
3)會額。會,交會也。額,頭之前額,此指穴內物質其性如前額之陰。會額名意指穴內氣血為會聚的天部濕冷之氣。理同腦戶名解。合顱名意與會額近同,顱指顱骨,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氣特徵的寒濕水氣。
4)仰風。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風,風氣也。仰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理同腦戶名解。迎風名意與仰風同。5)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的水濕風氣,還有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穴位
【定位】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 (風府穴上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枕腹;穴區內有枕大神經,深層有面神經耳後支和枕動脈分布。
穴性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熱後循督脈上行。
臨床運用
辨證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主治】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舌本出血,癭瘤。
【配伍】
配通天、腦空,有行氣去濕的作用,主治頭重痛。
配膽俞,意舍、陽綱,有疏肝泄膽、清熱去濕作用,主治目黃、脅痛,食欲不振。
配通天、消濼、天突,有行氣散結的作用,主治癭瘤。
【方例】配通天、腦空治頭重痛;配人中、太沖、豐隆治癲狂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