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機能亢進症

脾機能亢進症

脾機能亢進症(簡稱脾亢)是一種綜合症,臨床表現為脾腫大、一種或多種血細胞減少,而骨髓造血細胞相應增生,可經脾切除而緩解。本病經治療原發病後,部分病例臨床症狀可減輕。脾臟切除後,臨床症狀可得到糾正。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脾機能亢進症
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主要特點是脾臟腫大,把大量血液阻留在脾內,使循環血量減少,為了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細胞外液進入血循環,從而產生血液稀釋,另外腫大的脾臟還可加速血細胞破壞,並抑制血細胞的成熟,結果使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而骨髓呈增生現象,切脾後則全部恢復正常。

脾臟位於人的左季肋區,其正常生理功能包括:造血功能,對人體的造血器官有調節作用;脾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參加體內的免疫反應,協助消滅入侵的細菌、病毒;是人體重要的濾血器官,能將衰老的紅細胞、血小板破壞。脾機能亢進症(簡稱脾亢)是一種綜合症,臨床表現為脾腫大、一種或多種血細胞減少,而骨髓造血細胞相應增生,可經脾切除而緩解。本病經治療原發病後,部分病例臨床症狀可減輕。脾臟切除後,臨床症狀可得到糾正。

疾病分類

脾機能亢進症脾機能亢進症
脾機能亢進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一)原發性脾亢有所謂原發性脾增生、非熱帶性特發性脾腫大、原發性脾性粒細胞減少、原發性脾性全血細胞減少、脾性貧血或脾性血小板減少症。由於病因不明,很難確定該組疾病系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後果,或系相互無關的獨立疾病。

(二)繼發性脾亢發生在下列各種病因較明確者:①急性感染伴脾腫大,如病毒性肝炎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②慢性感染,如結核、布氏桿菌病、瘧疾等;③充血性脾腫大即門脈高壓,有肝內阻塞性(如門脈性肝硬化、壞死後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含鐵血黃素沉著症、結節病等)及肝外阻塞性(有門靜脈或脾靜脈外來壓迫或血栓形成)等;④炎症性肉芽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Felty綜合徵結節病等;⑤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癌腫轉移等;⑥慢性溶血性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海洋性貧血等;⑦類脂質沉積症如戈謝病及尼曼-匹克病;⑧骨髓增生症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骨髓纖維化;⑨其他尚有脾動脈瘤及海綿狀血管瘤等。隱匿性脾亢無論原發性或繼發性脾亢,因骨髓代償性增生良好,所以周圍血象未顯示血細胞減少。但一旦有感染或藥物等因素抑制造血功能,即可導致單一或全血細胞減少症。

病理病因

脾亢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病因不明的稱為原發性脾亢。繼發性脾亢可見於病因較明確的脾腫大患者,如各種

脾機能亢進症脾臟
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尤以血吸蟲病性肝硬化),慢性感染如瘧疾結核病、惡性腫瘤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以及慢性溶血性貧血和少見的網狀內皮細胞病。

發病機理:有關脾機能亢進症引起血細胞減少的機理,概括如下:

(一)過分阻留作用正常人脾內並無紅細胞或白細胞的貯藏作用,但約1/3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細胞卻被阻留在脾臟。當脾臟有病理性顯著腫大時,不但更多血小板(50%~90%)及淋巴細胞在脾內阻留,而且也可有30%以上的紅細胞在脾內滯留,導致周圍血中血小板及紅細胞減少。

(二)過分篩選及吞噬作用脾亢時脾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過度活躍,而脾索內異常紅細胞(如球形細胞及受體、氧化劑或其它化學毒物、物理因素損傷的紅細胞等)明顯增多,並為巨噬細胞所清除,導致周圍血中紅細胞明顯減少。有些紅細胞膜上出現海因小體,或漿內有豪-膠小體,甚至瘧原蟲滋養體;當自脾索進入血竇時,常見紅細胞因進退兩難,最後為竇壁巨噬細胞所挖除,同時紅細胞膜受到損失。反覆多次受損後,紅細胞成為球形細胞,終至無法通過基膜小孔而被吞噬

此外,尚有學者提出脾亢時,脾臟產生過多的體液因素,以抑制骨髓造血細胞的釋放和成熟;也有認為脾亢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均缺乏有力佐證,有待研究證實。

症狀

1.脾臟腫大:可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腫大。血細胞減少與脾臟腫大不成比例。

脾機能亢進症脾機能亢進症

2.外周血細胞減少:常為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發生全血細胞減少時,各系細胞減少的程度也並不一致。紅細胞減少時,可表現為臉色蒼白、頭昏、心悸。粒細胞減少時,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發熱。血小板減少時則有出血傾向。

3.若患者脾機能亢進症明顯,可行脾切除術,脾切除後,大部分病人的白細胞、血小板能恢復正常。

脾機能亢進症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導致一種或多種血細胞減少,產生嚴重的後果。外科脾切除術往往伴有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易並發感染和出血。脾機能亢進症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脾機能亢進症病因不明。繼發性脾機能亢進症可繼發於感染性疾病如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這些疾病可引起脾臟內淋巴細胞、漿細胞明顯增多及巨噬細胞的高度活躍,導致不同程度的脾腫大和脾機能亢進症。脾機能亢進症也可繼發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症,尤以門靜脈性肝硬化為最明顯。脾靜脈壓力增高及脾竇充血,可使脾充血性腫大伴功能亢進。

疾病檢查

診斷脾機能亢進症有賴於以下各項指標:

脾機能亢進症脾臟

(一)脾臟腫大;幾乎大部分病例的脾臟均腫大。對於肋下未觸到脾臟者,應進一步通過其它檢查,證實是否腫大。套用99m鎝、198金或113m銦膠體注射後脾區掃描,有助於對脾臟大小及形態的估計。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也能測定脾大小及脾內病變。但脾腫大與脾機能亢進症的程度並不一定成比例。

(二)血細胞減少;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可以單獨或同時減少。一般早期病例,只有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晚期病例發生全血細胞減少。

(三)骨髓呈造血細胞增生象;部分病例還可同時出現成熟障礙,也可能因外周血細胞大量被破壞,成熟細胞釋放過多,造成類似成熟障礙象。

(四)脾切除的變化;脾切除後可以使血細胞數接近或恢復正常,除非骨髓造血功能已受損害。

(五)放射性核素掃描51Cr標記血小板或紅細胞注入體內後體表掃描,發現脾區的51Cr量大於肝臟2~3倍,提示血小板或紅細胞在脾內破壞過多。

在考慮脾亢診斷時,以前三條尤為重要。

治療

脾機能亢進症脾動脈栓塞術治療

治療原則

1.治療原發病。
2.脾臟切除。
3.對症及支持療法。

許多疾病可以引起繼發性脾機能亢進症。因此治療脾機能亢進症首先要治療原發病,有時可使脾臟縮小,脾機能亢進症減輕,甚至消失。脾機能亢進症病情輕重程度不同,採用不同方案治療,輕者間斷口服藥物治療,只有嚴重病例才考慮脾切除。脾切除要嚴格掌握切脾指征,權衡利弊。脾切除後,需嚴密觀察血象變化,防止血小板增高和血栓形成。

切除脾臟及X線放射治療並不能解除引起脾亢的原發病,所以一般應先治療原發疾病,若不能收效,則在切脾後再積極治療原發疾病。脾臟切除的指證有以下各點:

1.脾腫大顯著,引起明顯的壓迫症狀。

2.貧血嚴重,尤其是有溶血性貧血時。

3.有相當程度的血小板減少及出血症狀。若血小板數正常或輕度減少,切除脾臟後可能出現血小板增多症,甚至發生血栓形成,所以血小板正常或輕度減少者不宜切脾。

4.粒細胞缺乏症,有反覆感染史。對發脾病人應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如貧血嚴重者給予輸血,血小板減少有出血者應給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粒細胞缺乏者應積極預防感染等。

用藥原則

首先要治療原發病,用藥若不能收效而原發病許可,可考慮切脾。脾臟切除指征: (1)脾臟腫大顯著,造成明顯壓迫症狀。 (2)貧血嚴重尤其是有溶血性貧血時。 (3)有相當程度的血小板減少及出血症狀。 (4)粒細胞極度減少並有反覆感染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