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組織構成,包括淋巴結、脾和胸腺.。 淋巴器官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是以淋巴組織為主的器官、在體內實現免疫功能,故又稱免疫器官。根據發生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中樞淋巴器官和周圍淋巴器官兩類。主要由淋巴組織構成,包括淋巴結、脾和胸腺.中樞淋巴器官
中樞淋巴器官(central lymphoid organ)在胚胎髮生時期出現較早,如胸腺和骨髓,它們的發生與功能不受抗原刺激的影響。由於受激素及微環境的作用,在出生前已基本發育完善,它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成為處女型T、B淋巴細胞的場所,並向周圍淋巴器官輸送淋巴細胞,促進周圍淋巴器官的發育。T淋巴細胞由胸腺產生,B淋巴細胞則來自上腔上囊或(bursaof Fabricius)、或囊類同 器官(bursa equivalent)。腔上囊為鳥類所特有,哺乳類和人則無。目前認為囊類同器官在人可能是胚胎期的肝和骨髓。人胚從第7周起,肝便有造血幹細胞的增殖分化,形成B淋巴細胞。6個月後B淋巴細胞逐漸由肝轉移到骨髓,故人的肝和骨髓具有囊類同器官的作用,但一般不稱肝和骨髓為中樞淋巴器官。周圍淋巴器官
周圍淋巴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於胚胎髮生時出現較晚,如淋巴結、脾、扁桃體以及黏膜內的淋巴組織。接受和容納由中樞淋巴器官遷來的淋巴細胞。 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參與免疫應答的T效應細胞或漿細胞。T效應細胞產生和釋放各種淋巴因子(lymphokin),漿細胞分泌抗體。所以,周圍淋巴器官是免疫活性細胞定居和增殖的場所,也是免疫應答的重要部位。周圍淋巴器官廣泛分布於全身各重要部位,形成第二道免疫防線。
胸腺
胸腺(thymus)是中樞淋巴器官。胸腺的大小和結構隨年齡的增長有明顯改變。胸腺在胚胎期至兩歲內發育最快(10~15g)。兩歲至青春期仍繼續增大(30~40g),但速度減慢,青春期以後胸腺退變萎縮(約10g),脂肪組織增多。儘管成人胸腺退變,它仍然是保持免疫潛能所必需的。
1.胸腺的微細結構 胸腺是實質性器官,表面包有結締組織被模,它與胸腺內結締組織形成的小葉間隔(interlobular)相連。小葉間隔將胸腺分成許多不完全分隔的小葉,其直徑約為1~2mm小葉周邊部的淋巴細胞密集,染色較深,稱為皮質;中央部染色較淺,稱為髓質。由乾小葉間隔不完整,相鄰小葉的髓質相互通連。
(1)皮質(cortex):主要由胸腺上皮細胞(epithelial cell)、密集的淋巴細胞以及一些巨噬細胞組成。胸腺上皮細胞有兩種:①分布在被膜下及小葉間隔表面的為單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故也稱為被膜下上皮細胞;(subcapsular epithlial cell),將胸腺內的微環境與外界相隔;②其餘的上皮細胞均為星形,稱為星形上皮細胞(stellate epithelial cell),通常稱為上能上皮性網狀細胞(epithelial reticular cell);細胞核較大,呈圓形,著色較淺,胞質內含有許多張力絲;相鄰星形上皮細胞的突起以橋粒相連,形成海綿狀結構、孔隙間充滿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在胸腺內,還有一種特殊細胞,具有上皮細胞的特徵,稱為胸腺哺育細胞(thymic nurse cell),直徑約30~50μm為大的圓形或卵圓形細胞,胞質內含有數個胸腺細胞,這種細胞一般難以和被膜下上皮細胞區別。
胸腺內的淋巴細胞又稱胸腺細胞(thymocyte),它們由進入胸腺的幹細胞分裂分化而來。靠近被膜下及小葉間隔周圍皮質淺層的淋巴細胞較大而幼稚,常見分裂象;皮質中層為中等大的淋巴細胞;皮質深層的淋巴細胞較小而成熟,並常見退化的淋巴細胞。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經血流進入胸腺後,在皮質內培殖分化為T淋巴細胞,但其中絕大部分(約95%)凋亡,被巨噬細胞吞噬,僅小部分成熟為T淋巴細胞,並穿入位於皮質與髓質交界處的毛細血管後微靜脈,經血流遷移到周圍淋巴器官的特定區域。
(2)髓質(medulla):含有較多上皮性網狀細胞,胸腺細胞較少,故染色較淺,髓質常見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胸腺小體(thymus corpuscle)或稱哈氏小體(Hassal corpuscle),直徑約20~50μm由數層扁平的上皮性網狀細胞呈同心圓狀圍成。胸腺小體外周的細胞較幼稚,細胞核清晰,胞質嗜酸性;小體中心的細胞胞核消失,已變性解體。小體內還常見巨噬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胸腺小體的功能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