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一幅名叫《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前,一群老外久久不肯離去。他們不停地用手比劃著名,從各種角度欣賞,並不停地拍攝這幅長2米,寬0.55米的越塑作品。因為此作品他們從未見過,在他們的眼中,這看上去像雕塑,但又有油畫韻味的作品真是妙不可言。他們中有人和作品的創作者洽談,願意以1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作品,但是主人卻婉言謝絕了……
這幅越塑作品的主人叫胡阿壽 ,是一位農民畫家。
農家畫匠
胡阿壽,1952年出生在紹興湖塘陌塢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飲鑑湖水長大的胡阿壽,酷愛畫畫,他常被越鄉的山水風光所陶醉,一心想當一名畫家。
青年時代的他,拿起木工工具、竹作刀、畫筆,背上行囊,走鄉串戶,為鄉親們做竹木家具,雕刻竹、木器花樣。漸漸地,他對鄉村藝術有了獨特的理解,他做出的東西,畫的圖案,呈現出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氣息,贏得了“畫花阿壽”的美稱。
胡阿壽真正走上美術這條路,是在他22歲那年。在走鄉串戶畫漆畫的過程中,他越來越感到自己繪畫的功底淺薄,這樣下去,畫的東西再受歡迎,也只能是個民間畫匠。於是他決心有意識地系統學畫。有一天,胡阿壽發現村中的畫欄里貼著一些印製得非常精美的畫,其中有潘天壽、豐子愷、程十髮、周昌谷等畫家的作品,原本是供人“批判”的。胡阿壽就悄悄地把這些畫揭下來保存好,有空時便照著這些作品臨摹。
名師點撥
胡阿壽第一個老師是當時浙江美術學院的吳山明。胡阿壽的繪畫基本功並不紮實,但吳老師感到胡阿壽對繪畫有靈性,作品中透著一股靈氣。繪畫的技藝一點就通,吳老師就從最基本的素描教起,指導他繪畫的技法,並將自己的一些作品交給他,讓他帶回去臨摹。
在這期間,胡阿壽主要學的是中國畫,畫人物,山水、花鳥等。他專門拜訪過繪畫理論教授王伯敏,拜訪過曾任美院國畫系主任吳茀之和人物畫家周昌谷等人。他還到北京拜訪過郭沫若,到上海拜訪過豐子愷、程十髮,他們對他在繪畫方面的指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雕塑方面,胡阿壽拜美院雕塑系主任陳長庚先生為師,深得陳先生的器重並得其真傳。
1979年,胡阿壽開始師從浙江美院的副院長宋忠元先生學習工筆畫。宋先生對胡阿壽學畫的精神很讚賞,讓胡阿壽將他的作品帶回去臨摹,畫完再換一批。學好繪畫要有造型的基礎,胡阿壽在宋先生指導下,在這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功底,這對他後來的“越塑”創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1985年,胡阿壽又拜浙江美院院長肖峰為師學油畫,為的是彌補以往在畫中國畫方面偏重意境而“寫實”不足的缺憾。學習油畫的繪畫技法,感受油畫的質感、色彩、立體感和層次感。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胡阿壽以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堅持不懈,拜師學畫。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作品《夏熟圖》,《金陵十二釵》在國內外有關報刊雜誌上一發表,立即引起人們的注意。
步入殿堂
紹興是黃酒之鄉,其酒罈的製作十分講究,這種酒罈被冠名為花雕酒罈,它集雕、塑、繪、刻於一身,色彩鮮艷,立體感強,具有較強的藝術欣賞價值。胡阿壽潛心研究傳統的花雕酒罈工藝,他製作的花雕酒罈吸取了東西方繪畫和雕塑的藝術成分,力求在表現造型、神韻上創新。在內容上,引入人物風情,注重故事情節;在堆塑材料上,用瓷泥取代了陶土,製作工藝由直接在壇上雕塑改為塑稿制模型,在最後的著色上大膽使用油畫的表現手法,增加畫面的質感和層次感。它的主要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釵》等。善於思索的胡阿壽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常想,花雕技藝雖有創新,但它僅是為酒罈做裝飾,創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用花雕的工藝來製作藝術品,創作的空間和藝術的表現力將會大大擴張。他一邊創作一邊苦苦思索:能不能結合現代西洋畫的表現手法,引入前人所沒有的風情人物,將酒罈花雕藝術推向一個新的境界呢?受到敦煌藝術的啟迪,一次外出時,他偶然看到古文物里有一種錢幣,在平面上凸起文字,如果將酒罈花雕藝術移至平面上,那該多好啊。
這一個構想由產生到實踐,整整用了20年時間!他開始製作《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是不可多見的中國古代繪畫遺珍,據說是宋代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的稿本。上個世紀30年代,徐悲鴻在一位外國人的收藏中發現了它,不惜花重金買回。全卷描繪道教群仙前往朝拜天帝的隊仗行列。傳世真跡為白描長卷,畫家運用飄逸流暢的線條,勾畫出稠密重疊的衣紋,給人以在空中徐徐行進的感覺 ,其藝術水準極高。胡阿壽早就對此畫深感興趣,買回印刷品後,愛不釋手,花了好多天時間,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認認真真地臨摹了一遍,然後把這幅平面的畫製作成立體的。胡阿壽在一塊長2米,寬0.55米的平面上採取傳統的方法,吸取唐代佛像雕塑手法,用稠密的雕塑線條造型,使畫面產生出群仙飄逸的神態。這幅歷時大半年的藝術品一問世,立即引起了轟動。這是一幅人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壁畫:它像油畫,又像雕塑——這就是“越塑”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功之作。
作品問世後,立即受到有關人士的重視和好評。浙江美院的宋忠元教授評價說:“胡阿壽的越塑《八十七神仙卷》把中國傳統繪畫與雕塑結合起來,頗具特色。”美院博士生導師王伯敏讚嘆說:“胡阿壽的越塑《八十七神仙卷》從古畫中移植過來,雕得生動,頗具氣勢,他耕作之餘,潛心藝術,竟做出如此新成果,令人敬佩。”1996年,在浙江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展覽會上,越塑《八十七神仙卷》獲得金獎。在落幕不久的全國民間藝術最高獎項“山花獎”的角逐中,胡阿壽的《八十七神仙卷》又榮獲銀獎。
探究阿壽畫畫的用料,阿壽說,越塑的特色就是選料,只選中國特有的桐油作調合劑,作品可保存千年以上不變。其材料主要成分是瓷粉、桐油、油畫顏料等。用瓷粉與桐油摻合的配料,先在木板上做好浮雕,再用桐油配製的油畫顏料對浮雕加以賦彩繪畫。在桐油的作用下,作品保存時間越長越堅固。這種畫,畫面層次感強,視覺效果新穎。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前院長肖峰有一幅題詞一語中的:“塑中有詩,雕里見畫。”
在阿壽的展室,我們可以發現阿壽的桌上有一本紅本子,這是一份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授予的證書。證書上寫著:“胡阿壽先生:鑒於您在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創作方面成績卓著,茲授予您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在阿壽的收藏本中,可以看到許多大師級人物對阿壽的評價,豐子愷、程十髮、肖峰、王伯敏……阿壽說,這些大師都是自己的恩師,雖然沒有進他們的課堂聽課,但對阿壽卻是常常一對一地講授,他們有時也聽阿壽講。阿壽稀奇古怪的念頭卻時常能得到大師們的嘉許。
未了心愿
胡阿壽的越塑作品曾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展示,每次展位雖小,但展到哪裡,哪裡便成了觀眾注目的亮點。有的要當場購買,有的要定製。終因作品太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非賣品,使人嘆息不已。這位善思索,有追求的農民藝術家,又在想些什麼呢?胡阿壽說,他所強調的是一門套用技術,應面向市場。越塑作品一旦作為油畫的替代品,不難想像國內外的藝術品收藏、家庭裝飾等市場需求量是多么巨大。但是限於個人的力量,如果有實力的企業家願意來投資,將辦學校與辦公司一體化開發,培養一批高水準的創作人才,創作大量高檔次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示銷售,這將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胡阿壽說,越塑作品的套用範圍十分廣泛,比如做婚紗肖像。發達地區婚紗攝影已不是時尚,已有相當一部分新人請畫家畫油畫婚紗像,而越塑作品比油畫更有立體感,更易保存且新穎別致。如果開發套用,市場潛力是很大的,不僅能創造財富,而且還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胡阿壽的心愿能實現嗎?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越塑作品一定能走向市場、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