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母細胞瘤,又稱肺胚層瘤,或胚胎型癌肉瘤,是一非常罕見的腫瘤。其組織發生學尚無定論,收集手頭文獻,目前國內報導不足40例。以Spencer的肺胚基來源學說最受歡迎,認為此瘤來源於原始多能性間質,即肺母細胞。特徵性表現由不成熟間葉成分和上皮細胞組成,認為在特定的條件下,殘存在成熟的肺臟器官中的一些原始多能性肺母細胞,能向上皮和間質兩種方向發育,即Willis提出的“返祖”現象
概述
英國諾丁漢市醫院的AdluriRK博士及其同事報導了7例臨床特徵多樣的肺母細胞瘤患者。對該院資料庫的回顧性分析顯示共有7例肺母細胞瘤患者在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間接受了手術治療。在同一時間段內,共有889例原發性NSCLC患者接受了肺切除術。從醫院記錄中獲取人口統計學和臨床詳細資訊。病理科回顧組織病理學報告,記錄放射學影像資料。結果顯示,該腫瘤的發病年齡呈雙峰模式(4名患者小於49歲,3名患者大於66歲)。所有患者都有症狀,且腫瘤大小不一。病變常見於下葉(下葉:其他肺葉為4:3),病理學分期為T2N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切除,手術後未接受化療/放療。7名患者中有3名在隨訪期內死亡,其死因與腫瘤無關,死亡時間在24至29個月之間。最長的隨訪期超過9年,存活患者狀況良好。Adluri博士等總結認為,肺母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其臨床特徵多樣。早期檢查和治療可能改善其預後。目前還需進一步開展更大規模的研究來評估該腫瘤的特點。
鑑別
1)高分化胎兒性腺癌(WDFA):①發病年齡:WDFA的最小年12歲;而肺母細胞瘤有8%患者年齡小於10歲,平均年齡為14歲;②發病率:一般認為肺母細胞瘤比WDFA多見;③預後:預後好,5年生存率超過90%;而肺母細胞瘤5年生存率為10%-25%;④P53:WDFA無變異;而肺母細胞瘤常有P53突變;組織結構:WDFA上皮成分是惡性的,間葉成分是良性的;而肺細胞瘤,間葉成分為肉瘤。WDFA常見桑甚體結構,而肺母細胞偶見或不見。
2)胸肺母細胞瘤:胸肺母細胞瘤,鏡下具有雙相結構,又常發生於肺部,故與肺母細胞瘤相似。
鑑別包括:
①根據WHO(1999年)組織學分類,肺母細胞瘤屬於肺惡性上皮性腫瘤範疇;而胸肺母細胞瘤則屬於軟組織腫瘤;
②概念上的區別:肺母細胞瘤一一雙相分化的腫瘤,含有原上皮性成分,相似於高分化胎兒性腺癌;其原始間葉基質可含有伙骨肉瘤、骨肉瘤或橫紋肌肉瘤。而胸肺母細胞瘤一一囊性和(或)實性肉瘤,囊壁被覆良性、化生的纖毛上皮。顯然,肺母細胞瘤屬於特異的癌肉瘤,而胸肺母細胞瘤屬於肺肉瘤,上皮成分是化生的、良性的囊壁;
③發病年齡:肺母細胞瘤多見於成年人嗜煙者,平均發病年齡43歲;胸肺母細胞瘤多見於1-4歲嬰幼兒,10歲以下者占90%;
④發生部位:肺母細胞瘤,發生於肺內;而胸肺母細胞瘤,除發生於肺內,也可發生於胸膜、縱隔等肺外組織;
⑤組織學特點:肺母細胞瘤含有原始上皮成分,具有子宮內膜腺體形態特徵;其原始間葉肉瘤可含有灶性軟骨肉瘤、骨肉瘤和橫紋肌肉瘤。而胸肺母細胞瘤更相似於葡萄狀橫紋肌肉瘤結構,特別是囊性型;
⑥大體表現:肺母細胞瘤為實性腫塊;胸肺母細胞瘤可呈囊性,亦可為實性,切除送檢的標本囊性多於實性;
⑦免疫組化表達:兩者肉瘤區,對波形蛋白、結合蛋白、肌紅蛋白、S-lOO蛋白有不同程度的表達。但胸肺母細胞瘤對組織細胞抗原亦呈陽性表達;而肺母細胞瘤對CK亦有少量細胞呈陽性表達。上皮區,肺母細胞瘤4CgA和NSE的陽性表達率較高,對降鈣素(calcitonin)亦有少量瘤細胞呈陽性表達。而胸肺母細胞瘤只是肉瘤區有少量瘤細胞對NSE呈陽性表達;
預防
預後:胸肺母細胞瘤比肺母細胞瘤預後要好。
肺癌肉瘤:肺母細胞瘤和肺癌肉瘤同屬雙相分化的肺惡性腫瘤,但兩者亦有不同。①發病年齡:肺癌肉瘤發病高峰年齡6080歲,50歲以下的占15%;肺母細胞瘤平均年齡43歲,20歲以下占20%;②性別:肺癌肉瘤,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為5:1-11=1;肺母細胞瘤女性稍為多見,男女之比為1:1-1:2;③組織學特點:肺癌肉瘤鏡下是非小細胞癌與異源性肉瘤。非小細胞癌屬低分化癌,且多數呈混合性;肉瘤也多屬問變性的橫紋肌肉瘤、骨肉瘤等。而肺母細胞稽,上皮部分為高分化胎兒性腺癌,呈單一性;肉瘤可以是分化性或間變性的橫紋肌肉瘤、骨肉瘤或纖維肉瘤;④預後:
肺癌肉瘤預後差。肺癌肉瘤術後平均生存時間為9個月,2年生存率30%,5年生存率16%。此外,肺母細胞瘤還應與縱隔的惡性畸胎瘤和轉移性腎母細胞,均有子宮內膜癌鑑別。
病例
例1女,50歲,因“體檢發現右上肺腫物影20天”於1996年10月2日入院。入院前無咳嗽、胸痛及發熱等症。CT檢查示右上肺一直徑約4cm密度均勻增高影,分葉狀,邊緣清楚。擬“右上肺腫瘤”而行剖胸探查術。術中見右上肺葉前段4cm×3.5cm×3cm腫物,表面有臍凹征,右肺門一淋巴結,直徑約2cm大。行右上肺葉切除+肺門淋巴結清掃。術後病理:腫瘤切面呈灰白色,鏡下腫瘤由纖維組織細胞樣細胞(免疫組化Vinentin(++))、間質及幼稚肺泡上皮形成的腺管樣結構(EMA、CK均(++))所構成,瘤子與周圍肺組織分界清楚,中央有多量膽固醇結晶沉著並呈粥樣變、肺門淋巴結無癌轉移。病理診斷:肺母細胞瘤、術後套用環磷醯胺、長春辛鹼、阿黴素、更生黴素方案化療2周期。出院後隨訪2年未見復發。例2男,34歲,因“反覆咳嗽伴左胸痛2月余”於1998年1月6日入院。患者有輕度氣促,無血痰及發熱。查體:一般情況尚可,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左上肺叩濁,呼吸音弱。胸片示左上肺密度增高腫塊影,分葉狀,邊緣不完整。纖支鏡檢未異常。擬“左上肺癌”於1月16日行剖胸探查,術中見左上肺葉有一約10cm×9cm×8cm腫物,質硬,邊不平,呈魚肉狀,易爛,與胸壁粘連,左肺門淋巴結一個約4cm×3cm。行左上肺葉切除+肺門淋巴結清除。病理檢查:鏡下瘤內含梭形細胞、間質和幼稚肺泡上皮,部分區域可見軟骨肉瘤。免疫組化CK、EMA可辨出各種成分。病理診斷:肺母細胞瘤,肺門淋巴結轉移。術後局部放療及CAP方案化療3周期。術後已9個月,隨診未見復發。討論肺母細胞瘤少見。其臨床表現亦無特徵性。術前診斷困難,確診主要依靠手術+病理檢查。治療上以手術切除為主,放、化療的效果因資料不多而難以肯定。預後方面,束餘聲等(1)收集國內外文獻報導的115例患者,其中可手術切除108例,26例1年內死亡,2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58%、39%。我院收治的2例經手術、放療和化療後,隨訪至今未見復發,提示肺母細胞瘤只要能及時得到診斷,治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