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作用
在我跟隨葉問宗師習拳期間,葉宗師經常強調 [肘底力] 的重要性。因此我相信凡是經過葉問宗師親
![肘底力](/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運用技巧
我多年來到各地講座,也經常即場示範 [肘底力] 的運用技巧,最明顯發揮 [肘底力] 力量的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在澳洲 - 阿德
![肘底力](/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另一次,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在荷蘭講座,將「尋橋」招式運用 [肘底力] ,力壓一位荷蘭黑人青年(該青年體形堪稱健碩巨無霸,有黑大山之稱),引起全場鬨動。
穩藏精妙
可惜這種詠春 [肘底力] 的奇妙技巧,被對詠春拳法認識不深的同門,反指是串通欺世盜名的技倆,可笑。
[肘底力] 可形容為「知難行易」,也可形容為「知易行難」。我自從舉辦「詠春下午茶座」迄今
![肘底力](/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肘底力] 只是法精妙部份其中之一,每套拳法均穩藏著精妙的技巧。因此,希望學習者不要只著重拳法招式的套用方法,應深入研究詠春拳法穩藏奧妙技巧,共同發揮詠春拳法的深度,使詠春拳法精華顯露於全世界。
奧妙之處
早期葉問弟子,肘底力是口頭禪。詠春弟子在碌手時,相方有一下一下不停俯前小動作,這可差不多斷定是葉問傳人,這就是肘底力較量,也是葉問詠春特色。別家詠春傳人碌手,未有見過相方俯前小動作,甚至葉問詠春二代傳人亦難得一見。期望藉此機會,純以個人經驗及意見,闡述肘底力之奧妙,拋磚引玉以求共勉,繼往開來以免流失。如有不是之處,敬請多多包涵。
葉問小念頭,念念於手法的主導力不離肘底部位。久而久之,肘底力便習慣成自然,一舉手一投足,肘底力就綿綿不絕。在碌手俯前的動作中,肘底力便漸漸適應,外力大而增、外力小而減、以至應對恰到好處。松可待矣。
詠春學習過程,先從上身,即小念頭,連貫下身,即尋橋標指。領略肘底力的配合,融貫於黐手,磨練於木樁。詠春的成就在於松,松在於肘底力。肘底力就是葉問詠春的基本功。
上身鍛練檢討要點:
松肩,不松則不靈。
埋肘,不埋則不穩。
扣腕,不扣則不勁。
下身鍛練檢討要點:
腰松,不松則不靈。
馬靈,不靈則不穩。
步穩,不穩則不勁。
整體鍛練檢討要點:
松、靈、穩、勁、是循環不息而有節奏。勁後而松、靈後而穩、這兩個關口,必須多下功夫。以陰陽來比喻,松是少陰、靈是老陰、穩是少陽、勁是老陽。運作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規律。少變老是量變,比較易掌握。老變少是質變,是很難掌握。這是理論,目標是透過手法,肘底力及腰馬的配合而體會內化,松、靈、穩、勁、的規律。
打勁上下配合如鞭:
從步法穩健腳下發力、腳跟膝腿把持重心、腰胯發勁、肩松傳勁、肘底放勁、腕扣如鞭、透拳而出、上下回松、周而復始。
消勁上下配合如藤:
從步法穩健腳下發力、腳跟膝腿把持重心、腰胯發勁、肩松傳勁、勁留肘底、腕扣如藤、勁意向前、隨胯而動、周而復始。
攻防發勁關鍵:
領悟,步、馬、腰、肩、肘、腕、連貫性的鬆緊節奏。內化肘底力的勁念,實踐肘勁可放可留、勁發如鞭如藤。
松是,松、靈、穩、勁、周律的起點。起點不松,周律就沒有連貫性,功夫就原地踏步。實踐的松,即俗語的放鬆,有放鬆就有收緊。所以松的含意是,應松時松、應緊時緊、松而後收、緊而後放、剛柔並濟、上下身部位、如波浪形式、鬆緊收放的配合。如能體會發勁如鞭如藤,即能體悟松。詠春大成近矣。
肘底力是松的竅門,亦即是,勁後而松、靈後而穩、這兩個質變關口的竅門。其奧妙就在於肘勁可放可留,這便促成發勁如鞭如藤。打勁如鞭,剛中有柔,消勁如藤,柔中有剛,成就剛柔並濟、松的境界。這可見肘底力的重要性。更可見葉問宗師的供獻,把詠春內家拳的特色簡化,發揚其精要,普及於世界。
後語:
武術各家各門各派,變化不離兩手兩腳,比武招式大同小異,主要分別於發勁理論與鍛練方法。所以招式不要拘泥守舊,當體會內化自家發勁的理論,招式自然便揮灑自如。常言道,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武術的基本功不是基本而矣,而是萬變不離其宗之基本。爐火純青是從基本功開始,亦從基本功成就。基本功是天天練、不停練、功夫就有天天不同的領悟。不要過分追求招式而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