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心理學

聾啞心理學是聾啞兒童心理發展特徵和規律的缺陷心理學分支。

詳細介紹

聽覺器官接受聲音刺激,幫助人掌握言語,對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及全部人格特徵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聾和隨之而來的啞會給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產生一些明顯的特點:聾啞兒童主要靠尚完好的感受器官(主要是視覺)感知客觀世界;由於其感知活動在質和量上都受到了局限,因而所獲得的感性知識就比較貧乏、雜亂和浮淺;對事物相互聯繫的認識較少,概括水平也低於正常兒童;缺少語言使聾啞兒童的思維帶有明顯的直觀形象性,主要藉助於形象和動作進行思維;能完成的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頗為簡單,因而較難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正是由於聾啞兒童的心理發展偏離了正常兒童的發展途徑,因而缺陷補償的研究就成為聾啞心理學的重要課題。所謂補償,就是依靠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充分發展和利用尚完好的其他器官來形成新的神經聯繫,替代已喪失的聽覺功能,克服或減輕聾啞所造成的心理活動障礙,使其身心得到儘可能高水平的發展。補償過程主要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其中,專門組織的特殊教育具有決定性作用。聾啞的特殊教育一方面是儘量地擴大聾啞兒童的認識範圍,豐富他們的感性材料,發展他們的感官功能;另一方面是通過特殊途徑使他們掌握語言,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以便與周圍人們進行一般的思想交流。在此過程中,要努力使他們頭腦中形成的事物表象與辭彙結合統一起來,將他們的思維納入以語言為基礎的軌道,促使其向語言邏輯思維轉化。特殊教育的開始,是聾啞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轉折,由此出發,使之逐步朝著接近正常的方向發展。特殊教育開始得越早,聾啞兒童與同齡正常兒童的差距也就可能越小,聾啞所產生的後果也越容易克服,他們所能達到的心理發展水平也會更高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