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此詩情與景的交融。看似客觀的景物描寫,卻融入了詩人沉重而悲憤的感情,簡單幾筆,勾勒出的畫面卻悲涼動人,色調低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學習抒情詩意境解讀的一個很好的範本。

元稹《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賞析

殘燈無焰影幢幢1,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注釋

1幢幢(chuang床):晃動的樣子。

賞析

這首詩主要描述元稹與白居易的交誼情深。
首句先寫室內景物。夜深的時候,燈油已將燃盡,昏黃的火苗在作最後的掙扎。搖曳的燈影映在牆壁上,室內顯得格外陰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悽慘悲涼!作者為什麼會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貶為通州司馬,剛剛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際坎坷,本已心黯神傷了,何況這時候又聽到那從遠方傳來的摯友白居易貶謫九江的訊息呢!他震驚、他心悸,陡然從床上坐起。好友被貶對他的刺激實在是太深太重了。他無論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陰慘的燈影里,只覺得夜風吹雨,涼氣透過疏窗一陣陣地往身上襲來。
元稹與白居易的友誼是文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的文學觀點基本一致。政治傾向亦約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際種種亦非常近似,這些,都使他們的交誼非同尋常,一日不見,恍若三秋。身處貶謫,重病纏身的詩人在聽到老友的不幸訊息後,竟是那樣傷心動情,這不正是二人友誼的歷史記錄嗎?據載,白居易在江州讀到這首詩以後,馬上給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此等情辭,在短書中四次出現。對於元稹的詩句,白居易評論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側耳!”拿元稹的詩與白居易的書信對讀,我們無不為二人的深摯交情所打動。
這首小詩在寫法上很有特點。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寫,看似客觀,實際上景中寓情。首句,側重渲染室內悲涼的氣氛,為全篇塗抹了一層暗淡、感傷的色彩。末句,寫景兼顧室內與室外,筆法不僅變化。而且用“暗”、“寒”兩字勾勒,這樣,殘燈、陰影、暗風,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與作者的悲涼心情有機地融匯在一起,悽慘孤獨,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中間兩句,敘述聽聞,抒發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筆生動形象,儘可能地訴諸畫面。特別是第三句,“驚坐起”三字緊接在‘‘垂死病中”之後,分量極重。詩人本已處在垂死狀態,可見病情沉重危險,而在聽到“君謫九江”的訊息之際,竟然陡然坐起,其訊息的驚動詩人心魄,詩人對摯友的關切同情,以及由此產生的憤激不平,就都被強烈地表現出來了。三個字可謂傳神之筆,作者善於捕捉人們剎那間的心靈震顫而引起的劇烈動態,言語看似不奇而卻意味深長。

作者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御史。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大和三年(829年)為尚書左丞。
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