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聖若瑟修院位於澳門崗頂何東圖書館右側。與聖保祿學院一樣是培訓進入中國傳教修士的耶穌會修院。系耶穌會士於1728年創建。亦有三巴仔或小三巴之稱。但1762年耶穌會士被驅逐後,由於缺乏合格敎授,修院日漸衰微。
1774年祁主敎(Alexandre da Silva Pedrosa Guimarães)來澳門任職時,修院已經沒有修生,而成為一座孤兒院。1783年,高維牙主敎邀請遣使會司鐸數人來澳門重新開辦修院,並於1784年開學,招收修生8名,經過艱苦的工作,修生人數大增。但到了1833年,由於查主敎(Francisco de Nossa senhora da Luz Chacim)迫走遣使會會士,修院的敎授又逐漸星散殆盡,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直至1862年,葡萄牙政府批准了馬傑羅主敎(Jerònimo José da Mata)關於準許耶穌會士重回修院擔任敎職的請求,修院修生即驟然增加。1871年後,由於澳門總督府派遣政府敎師到修院任敎,修院便變成一所市立中學:利宵中學前身。1893年利宵中學建校後,始改為一座專研神學的修院,為在澳門以至中國的傳敎事業作出貢獻。該修院自創辦以來,培訓了數百名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為在澳門以至中國內地繼續開展傳敎事務作出了貢獻。
歷史及現狀
聖若瑟修院聖堂俗稱三巴仔修院。由耶穌會會士興建,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動工,1958(清乾隆廿三年)落成,與三巴仔教堂相連。在1903年重修,1953年羅若望主教策劃再行修葺。聖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盪,並採用假雲石祭台。
聖堂內並設有古舊且具相當藝術性的告解亭。聖堂右邊高塔上有大小銅鐘各一,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由意籍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
修院建於一七四六年,是澳門歷史上最主要的教育中心之一。並於一八零零年被授予“皇家修道院”的稱號。該建築物曾多次進行改建或重修。
但到九十年代,結構上已經出現嚴重問題,文化局耗資約八百萬元重修聖若瑟修院教堂,經過九個月的工程後重開迎眾 ,聖若瑟修院教堂煥然一新。修復範圍主要在教堂部分。工程是在牆壁和柱位等結構部分加入鋼筋水泥結構,並用水泥加固了地基,重新鋪設地面,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前提下翻新教堂內的聖物和擺設,。
聖堂每天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免費開放,逢周三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