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修院聖堂

聖若瑟修院聖堂

聖若瑟修院聖堂位於三巴仔街。聖若瑟修院聖堂由耶穌會會士興建,1746年動工,1758年落成。在1903年重修,1953年羅若望主教策劃再行修葺:聖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湯,並採用假雲石祭台。

基本信息

景點基本信息

聖堂內並設有古舊且具相當藝術性的告解亭。聖堂右邊高塔上有大小銅鐘各一,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由意籍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教堂正中建有半球型拱頂,氣勢宏偉,其內部結構仿造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的風格。聖堂每天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開放,逢周三休息。

聖若瑟修院聖堂聖若瑟修院聖堂

景點簡介

聖若瑟修院創辦日期不詳。有歷史記載的,是耶穌會士於1728年2月23日取得現址,當時人稱之為聖若瑟樓。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聖若瑟修院大樓久歷滄桑,先後曾於1903年、1953年和1995年進行修葺。三巴仔街一號和崗頂前地一號舊樓,已於1953年拆卸重建。 與聖若瑟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 ),因此中國人稱它為“三巴仔”。1865年,教堂增加了四根巴羅克式柱子,用以支撐唱詩台。1953年維修時在教堂外立面鋪上石米飾面,破壞了原始面貌。直到1998年,文化局對聖堂作整體維修,1999年11月竣工,除恢復原來的外立面外,並加固聖堂結構及重鋪教堂木地台。

建築描述

聖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樓及聖堂組成,是一座帶有內外花園的修道院,修院入口大門設於三巴仔街、大門與聖堂入口成一軸線關係,中間以54級由花崗石建造的階梯相連,修院建築入口則設於聖堂右側。歷史上,大樓及聖堂都經多次改動。 修院大樓最初為二層建築,經加建成今天三層規模,大樓主要以青磚為建築材料,寬厚的牆身建在花崗石基礎上,修院內各層房間一般由既長且寬的走廊貫連,其中一條南北向走廊寬3.8米,長達80米,長廊兩邊牆體房門或是面向內花園的視窗均為半圓拱狀。空內與走廊垂直方向極少固定間牆,方便隨時靈活以木板分隔。除地面層鋪麻石或大階磚外,其餘各層均鋪上柚木地板,並設有木天花,大樓之屋頂為中式瓦頂,杉木樑直接架在牆體上。整個大樓設計以簡單靈活為主,裝飾線條也不多。與大樓建築之純樸簡潔相反,修院之聖堂卻是以華麗誇張的巴洛克風格著稱。教堂共設有三個正面入口,兩側入口設有祭壇,才到主堂。中間入口直達主堂,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長軸長27米,短軸長16米,長軸兩端分別為入口前廳及主祭壇,祭壇供放聖若瑟像,是一巴洛克式設計,裝飾甚多,其中兩組四枝腰纏金葉的鏇柱最具特色,柱頭則以破山花形式收結。而與之呼應的是入口前廳中四枝支撐二樓唱詩台的木製盤鏇柱。主堂左右短軸分別為供放耶穌及聖母之祭壇。祭壇亦是一種巴洛克式設計,它凸出於牆身,祭壇兩側有圓形及方形科林斯式柱一條,方柱亦有破山花點綴,祭壇及唱詩台頂部均為白色拱形頂,配以黃色花紋圖案裝飾與白色牆身呼應。四個拱頂形成一四邊內彎之正方形空間,其上以一羅馬式穹窿封頂,穹窿直徑為12.5米,頂部高度為19米,開有三環各16個窗戶,其中最高一環為假窗,另兩環才具有透風及採光功能,穹頂內側為白色,中間是黃色的耶穌會徽。教堂正立面為一雄渾的牆體,其寬度為24.6米,兩條多層之檐口線及6條多次收分的壁柱將立面大致分為上下、左右各三部份,頂層兩邊為對稱之鐘塔,塔頂為琉璃瓦頂,其高度為19米,左鐘塔三個窗洞放有大銅鐘,左邊鐘塔正面窗亦有一銅鐘,以及一小門通往天台,中間部份則是一直弧線結合的山花,其高度為17.5米,山花中有一耶穌會徽雕飾。 第二層主要開有三個窗戶,兩側較小但有弧形窗楣及周邊浮雕裝飾,中間窗戶屬於唱詩台,是一占踞整層高度之長方形百葉大窗。地面層則設入三個入口大門,兩側較矮窄,故有空間作周邊裝飾及門楣。中央為厚大木門,其兩邊壁柱上則以破山花形式點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