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晉商在近代前後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乘著誠信和諧之風,行走天下,熠熠生輝。從宋朝開始,聊城借京杭大運河的漕運之利,聲名日隆。八方商旅,船裝水運,兩岸會館,生意興隆,聊城因此成為中國聞名的九大商埠之一。山陝會館佇立於運河水畔二百六十餘年,在春來秋往中,靜靜地見證了聊城商賈雲集、經濟繁榮的悠長歷史。山陝會館正門上懸掛“協天大帝”匾額,“協天大帝”即指殿中所供奉的關帝。館內鼓樓會館內有南北對稱的鐘樓、鼓樓,晨鳴鐘,暮敲鼓,暗和寺院中的“晨鐘暮鼓”之規。京杭大運河聊城段西岸,有一處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遠看瓊樓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這就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聊城山陝會館。清代商賈會館建築。在山東省聊城市東關雙街南首。清乾隆八年(1743)山西、陝西商賈籌資創建,至嘉慶八年(1803)經4次維修擴建。整組建築布局嚴謹,密而有秩,各單體建築間高低錯落,層次豐富,尤以磚、石、木雕和油漆彩繪建築裝飾最為豐富華麗,充滿了山西地方建築風格與情趣,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對研究清初時期東昌府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有一定的意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概況
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歷經四年,山門、正殿等主體工程竣工,其後逐年擴建,至嘉慶十四年方具有現在之規模。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門、戲樓、夾樓、鐘樓、鼓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關帝殿、財神殿、火神殿等160餘間。館內現存有歷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方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質額枋四十二方,作為柱礎的石雕獅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鳥、山水等石刻畫十二幅。上百個柱礎上刻有花草、鳥獸等裝飾,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額上所刻楹聯、文字,正楷行書兼備,為書法家所稱頌。山陝會館的整個建築群,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裝飾華麗,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對於研究古代建築史具有極高的價值,而且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商業史、經濟史、戲劇史、運河文化史以及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史的珍貴資料。尤其是建築中諸多歌頌經濟的對聯和碑刻上所記載的商號名稱及其捐銀數目等,對於研究中國清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館面臨運河故道,坐西朝東,平面長方形,東西長77米,南北寬34米,占地3310平方米。三進院落,由門樓、戲樓、正殿和春秋閣構成了建築的中軸線。現存門樓、戲樓、鐘鼓樓、左右夾樓、正殿、南北殿、南北看樓、碑亭和春秋閣等建築百餘間。門樓作四柱三間牌樓形式,用磚、石、木雕裝飾,尤以磚雕見長。戲樓磚石砌築基座,南、西、北三面凸出,梁架複雜,樓頂10個翼角翬然翹起,造型獨特。樓內尚存民國年間地方傳統劇目120餘條和其他珍貴題記。正殿由南、北、中3殿組成,面寬九間。傳統殿堂抬梁式結構。前後檐下桁、枋、柱和台階等部位均精雕民間傳說故事和禽獸花鳥文字圖像。春秋閣三間兩層,前廊檐下施有富麗的木雕裝飾。大院內現存記事碑16通。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家撥款進行了全面的加固整修。1978年闢為聊城地區博物館。
“祭神明聯桑梓”的場所
晉商興盛時期,遍布中國的山陝會館是其在外經商的辦事處,成為商賈們住宿、議事、簽約、交易、酬賓的場所。山陝會館由在聊城經商的山西、陝西的商人投資所建,其用途在會館的碑文中說得明白:“會館以祭神明而聯桑梓”。“桑梓”指山陝商客,“神明”即關公,所以山陝會館又被稱為關公廟。會館主建築關帝大殿前,一副楹聯高懸:“非必殺身成仁問我輩誰全節義,漫說通經致用笑書生空談春秋”。商人為何要祭祀關公?除了能夠滿足商人保佑平安的願望外,更具有精神上的凝聚力。商人們遊走天下闖蕩江湖,需要彼此相互照應,共同面對困難,而關帝的忠誠和義氣更是他們所倡導的美德。因此晉商的足跡遍布中國,所到之處至少都有一所會館、一座關帝廟、一個戲台,將這種義中取利的從商理念通過建築文化展現出來。獨特的“財務公開欄”
聊城山陝會館從始建到竣工,歷時66年,耗銀60465兩6錢9分。在會館過牆邊有19塊碑碣,這些碑碣不僅記載了會館置地、建設、重修所用的銀兩開支數目,而且在八塊石碑的背面不厭其煩地刻上各商號的捐銀數目,這些碑石連成一片就是當時的“財務公開欄”。它不是帝王御筆、文人詩詞,而是一本本建造會館的明細賬。細細觀看,不難發現古人採用的也是“收支兩條線”的財務公開形式。在支出一欄中,打油買酒的幾厘銀子都有詳細記錄。就拿山陝會館關帝大殿前有兩隻石獅子說吧,雕琢之精美堪稱絕世。關於雕造這兩隻獅子的花費,在會館南過牆的石碑上就有一段非常明晰的記載:“石料使銀一百六十三兩六錢一分,石匠路費使銀四十一兩,石匠工使銀四百二十九兩八錢八分。”總算下來,這兩隻獅子共耗白銀634兩有餘,這在當時,耗資之巨一定讓人大跌眼鏡。賬目公開,無人貪污一釐一毫。儒商文化:立德、立身、立業
聊城山陝會館還有一塊曾立於1807年的石碑《山陝會館接拔厘頭碑記》,碑中可以讀到這樣的語句:“從來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能暫而不能常者,非美意也……”字裡行間讓人讀出了山陝商人坦然從商、目光遠大、精於管理、講究信義的商業素質與人格,這大概是他們成功的最大秘訣。
雕刻藝術
會館的木雕、石雕、磚雕也堪稱世界透雕一絕,木雕二十四孝圖,則是告誡商賈們要忠孝仁義,並以此立德、立身、立業。到了會館,導遊還會為遊客講起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山西商人欠了另一個山西商人千元大洋。欠債人欠期一到,因種種原因無錢還給債主。債主非常照顧借債人的臉面,就讓借債人象徵性地還一把斧頭和一個籮筐,寓意此事到此了結,情誼還在。這種不為眼前小利背信棄義的做法,很自然地想到關帝遺風。中華大地上古老商幫總結出來的經營方法和理念,幫助一代代商賈獲得事業的成功。雖然古老商幫已經逝去,所幸的是他們這些經營的智慧被會館建築保留了下來,即使放在現代,他們的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從而讓領略到儒商文化的人文魅力。
聊城的一切都與水有關,它最繁華興盛的時期恰恰是水脈最多最旺盛的時候。連線北京到杭州的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它與萬里長城一樣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奇蹟。1700多公里長的運河是一條巨大的經濟帶,它經過的城市都是重要商埠。從現在的意義講,穿越了沿海和長江兩個最有活力的經濟帶,連線起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兩大經濟圈。明清時期的聊城就是一個靠運河而興盛的商埠。穿城而過的大運河漕運發達,兩岸商業興旺,在聊城太平街、雙街及越河一帶,各地商人紛紛前來開設商號,創辦手工業作坊。長期的背井離鄉,思鄉戀親之情使他們萌生出一個迫切的願望,就是要建一處,“悅親戚之情話,慰良朋之契闊”的場所,於是,這裡出現了江西會館、蘇州會館、山陝會館等20多家會館,其中規模較大的有8家,號稱“八大會館”。山西商人與安徽商人分別被視為南北兩股最大的商業力量,山西商人在聊城的資本最雄厚,加上陝西商人,有1000多人,所以山陝會館氣魄最大,占的地方也最顯著,它位於雙街至龍灣能停靠船隻最多的地方,是聊城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惟一會館。
比喻成“關公廟”
當地人把山陝會館說成是“關帝廟”,邊參觀我邊領悟其中的奧妙。會館正門的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協天大帝”四個大字,這協天大帝指的就是關公了。從明朝中期,最有勢力的晉商開始在北京等地建立會館,到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開始興建聊城山陝會館,歷經4年建成,起初規模不大,只有正殿、戲台和一排樓群,但濃烈的思鄉之情使山陝商人不惜耗資繼續進行了8次擴建,到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形成現在的規模。前後耗去66年時間,用了60465兩6錢9分白銀。建設會館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晉商善於理財、嚴格管理的特點,會館裡有19塊碑碣,不僅記載了會館置地、建設、重修所用的銀兩開支數目,而且在8塊石碑的背面刻上了所有商號的捐款數目,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財務公開欄”。另外在關帝大殿前還有兩個石獅子,雕琢精美,關於其雕刻費用在會館南過牆的石碑上也有詳細記載:“石料使銀一百六十三兩六錢一分,石匠路費使銀四十一兩,石匠工使銀四百二十九兩八錢八分。”這些都反映了山陝商人的特點:精於管理,講究信義,目光遠大,既一擲千金,又朴誠勤儉。這也是晉商從明朝始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山陝會館的院子裡轉悠,總感覺到能看到關公的身影,他也深藏在當年山陝商人的意識深處。大殿是山陝會館的中心建築,由獻殿和復殿前後組成復殿式結構,檐部有天溝相接。獻殿與復殿又各分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後左右共6殿,均面闊3間。殿與殿之間的山牆皆分立。正殿也被稱關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4根,石柱正面刻有歌頌關羽的楹聯,內柱為行楷陽文:“偉烈壯古今,浩氣丹心,漢代一時真君子;至誠參天地,英文雄武,晉國千秋大丈夫。”外聯為行楷陰文:“非必殺身成仁,問我輩誰全節義;漫說通經致用,笑書生空讀春秋。“檐廊正中,懸有木質陽文匾額“大義參天”4字。過廊後面是復殿,殿中偏後部有一暖閣,閣前供有關聖帝君、關平和周倉3尊雕像。關聖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繡袞龍袍,鎏金冠旒,威麗端正,儼然帝王象。可以說關公是山陝商人的精神支柱和偶像。因為關羽是山西人,以“義”行走天下,最受鄉人崇拜,也成為遠在他鄉的晉商們的精神寄託。關於晉商敬奉關羽的原因,河南舞陽山陝會館的一塊石碑上這樣說道:“山左有孔子道德萬丈,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為之經,必有武以為之緯。惟我關羽生於山右,仕於漢朝,功略蓋天地,神武冠三軍……躬當武夫子稱,護國佑民,由中達外……”依靠關公保佑,可以無往不利。義利結合,才能財源茂盛。
山陝會館的戲樓被推為中國此類建築之冠。走進會館山門,便見華美的戲樓,戲樓門上大書“岑樓凝霞”,其意為戲樓雖小,但高可與彩霞相接,內飾華麗,好似彩霞一般。門兩邊各有一幅線雕石版畫,左為松鶴,右為梅鹿。戲樓正面雕梁畫柱,各種彩繪濃墨重彩。兩邊有一幅對聯:"響遏行雲,一曲笙簧欣萬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慶昇平。“樓頂造型奇特,白色葫蘆頂,外檐向四隅伸出十個翼角,如鳳凰爭飛,似孔雀鬥豔,最能顯示古建築的藝術匠心”。
戲樓前的天井內巨碑矗立,古樹參天,蓊鬱成蔭,莊嚴肅穆。
山陝會館的戲台是最熱鬧的戲台,大大小小的戲班都來這裡演出,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三節更要演戲娛神,讓老百姓免費觀看。全國各地戲班上演的劇目有120多種。但會館的戲台一般不演關公戲,關公老家的商人們尊關公為帝君,認為帝君在殿一切活動都應嚴肅,不能容忍關帝隨便粉墨登場扮演唱作。有些人不信這一點,非要對著來。當年有一個駐聊城的軍閥就硬要在這裡演一次《走麥城》的大戲,誰知鑼鼓剛剛敲響,演員尚沒挑簾出場,大殿內的桌圍、布幔卻轟地著起火來,一下子把會館照得通亮,火焰直向坐在台前的軍官撲去,當即把那人嚇昏倒地。在這會館裡再無人敢演關公戲了。
山陝會館敬的是關公。會館極盛時期,內外共有各種花燈350盞,每更換一次蠟燭就需要350支,其中大殿供桌前的一對大蜡燭有五尺多高,直徑超過一尺。據說,兩個大蜡燭點上後可以燃燒一年,是山西一個經營蠟燭的商人特意製作的。每年快到關帝生日的時候,那個商人就選好日子,用一頭小毛驢馱著兩支大蜡燭起程了,在關帝生日這一天趕到聊城,點上新蠟燭以表對關帝的尊敬。這樣年復一年,從不間斷。
山西商人在錢財上的大方與義氣有口皆碑。在聊城,人們喜歡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山西商人欠了另一個山西商人千元現洋,最後還不起,債主非常照顧借債人的臉面,就讓借債人象徵性地還一把斧頭和一個籮筐,寓意此事到此了結,哈哈一笑,情誼還在。這種不為眼前小利背信棄義的做法,很自然地讓人想到關帝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