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讀書自述

可是我對這類書,老有點敬意。 第一,我讀書沒系統。 第四,我不讀自己的書,不願談論自己的書。

書的種類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決定念什麼的全權;自幼兒我就會逃學,楞挨板子也不肯說我愛《三字經》《百家姓》。對,《三字經》便可以代表一類——這類書,據我看,頂好在判無期徒刑以後去念,反正活著也沒多大味兒。

第二類書也與咱無緣;書上滿是公式,沒有一個“然而”和“所以”。據說,這類書里藏著打開宇宙秘密的小金鑰匙。

可是我對這類書,老有點敬意。這類書和第一類書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類書不是沒法懂,而是懂了之後使我更糊塗。

這要說到第三類書了。其實這不該算一類;就這么算吧,順嘴。這類書是這樣的;名氣挺大。念過的人總不肯說它壞,沒念過的人老怪害羞的說將要念。譬如說“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羅馬的悲劇、辛克萊的小說,《大公報》——不知是哪兒出版的一本書——都算在這類里,這些書我都也拿起來過,隨手便又放下了。這裡還就屬那本《大公報》有點勁。我不害羞,永遠不說將要念。好些書的廣告與威風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認那些廣告作得不錯,誰管它威風不威風呢。

“類”還多著呢,不便再說,有上面的三項也就足以證明我怎樣的不高明了。該說讀的方法。

第一,我讀書沒系統。借著什麼,買著什麼,遇著什麼,就讀什麼。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我不能叫書管著我。

第二,讀得很快,而不記住。書要我都記住,還要書幹嗎?書應該記住自己。對我,最討厭的發問是:“那個典故是哪兒的呢?”“那句書是怎么來著?”我永遠不回答這樣的考問,即使我記得。我又不是印刷機器養的,管你這一套!

第三,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評。“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這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第四,我不讀自己的書,不願談論自己的書。“兒子是自己的好”,我還不曉得,因為自己還沒有過兒子。有個小女兒,女兒能不能代表兒子,就不得而知。書是別人的好,別人的書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給我一點我不知道的東西。自己的,一提都頭疼!自己的書,和自己的運氣,好像永遠是一對累贅。

第五,哼,算了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