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關於曹禺:我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小石,這是按著我父親的字排下來的。我父親叫萬德尊,字宗石。還是在湖北省潛江縣的時候,萬家是個大家族,人口很多,但數我們這一房最窮了。祖父是位教私塾的老先生,家境貧寒。父親考進張之洞創辦的兩湖書院讀書,每月有四兩銀子的津貼,他還得把一半銀子寄回家中,接濟家用。清朝末年,政府選派留學生到日本去,我父親選了這條路……
目錄
第一章 童年瑣憶\1
第二章 在天津讀書的日子\11
一 戲劇生活的開端\13
二 母校南開中學\19
三 學生時代拾零 \23
四 讀書與寫作 \28
第三章 《雷雨》前後\43
一 水木清華\45
二 動筆之前\49
三 我寫《雷雨》\52
四 《雷雨》與巴金\54
五 我說《雷雨》\58
第四章 鐵網中的《日出》\69
一 我愛《日出》\71
二 尋找真理\87
三 《日出》的話題\97
一 從段媽說起\105
二 《原野》之路\110
三 抗戰中的《蛻變》\113
第六章 我寫《北京人》\119
一 往事與《北京人》\121
二 沉重的喜劇\127
三 寫作點滴\137
第七章 《家》的改編\141
一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143
二 一部女人的戲\146
第八章 《明朗的天》和《王昭君》\151
一 寫《明朗的天》\153
二 昭君自有千秋在\158
第九章 非常時期\165
一 已經忘卻的日子\167
二 痛苦歲月\171
三 於無聲處聽驚雷\176
四 我和玉茹\179
第十章 思考與懷念\185
一 晚年的思考\187
二 懷念老舍先生\197
三 郭老給予我們的教育 \202
四 情意深深憶菊隱 \206
五 懷念田漢同志 \210
導語
對任何一位文學傳記作者來說,最寶貝的材料莫過於傳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隻言片語。本書即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隻言片語,以或散文,或書信,甚或日記形式講述人生的文字連綴而成。為便於您更好地在傾聽中記憶歷史、感悟人生,編者代他擬加了一些"微觀敘事"的小題目。另外,豐富的圖片也在無聲地講述、見證著傳主的人生、歷史……
前言
對任何一位文學傳記作者來說,最寶貝的材料莫過於傳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片言隻語。所以,凡帶有私秘性的文字,像傳主的書信,特別是日記,是傳記作者最稀罕的,往往如獲至寶。同時,對一個熱衷於閱讀傳記。尤其是有文學考古癖的讀者來說,最過癮的感覺又莫過於能閱讀到傳主本人的自述文字。因為一經傳記作者二度倒手,便頓覺隔靴搔癢,尤其是當一個不入流的傳記作者為一個大師級的傳主立傳時。就更是如此。
自述又不等同於自傳。我想,自述之不同於自傳的地方,主要在於它沒有自傳的整齊章法,常常是零敲碎打隨興之所至的篇什,或許源於寫作時間、精力、環境等諸多因素所限。因此,自述的散文化味道,似乎比自傳來得更濃烈。自傳讀起來猶如沒有支流的長河大川,一氣呵成。自述則恰如涓涓細流,獨立成篇,自說自話,匯成江海,卻也是這邊風景獨好。
其實,不論自傳,還是自述,都是一種個人化的歷史敘事,即都是由傳主自己來講述各自的人生。因此,或濃或淡地胚胎出作為傳主"我"這一個的主觀色彩,不僅在所難免,而且是天經地義的。比較起來,自傳似乎更帶有"大歷史"的味道,若喜歡"巨觀敘事",讀起來或覺暢快。而自述似乎更是"微觀敘事"的好手。讀起來感覺更直接,更親切,更自然,仿佛作為局外人的你,已經成了傳主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傾聽者了似的。
這讓我想起英國史學家沃爾什在《歷史學可能是客觀的嗎?》中所說:"當一個局外人觀看歷史學的時候。最打動他的事情之一就是他發現對於同一個題目有著各種各樣分歧的說法。不僅真的是每一代人都發現有必要重寫前人已經寫過的各種歷史;而且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和地點,都可以對同樣的一組事件得出互不相同的,而且顯然是互不相容的各種說法,其中每一種都自稱是給出了如果不是全盤真相的話,至少也是目前所得到的儘可能之多的真相。"
換言之,自傳/自述呈現的就是個人的絕對歷史了嗎?比起二傳手,甚至已經被以訛傳訛了的歷史講述,傳主的自述/自傳或更接近"同一個題目"下的歷史"真相"?但無論如何,它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歷史,而還是傳主所能留下的最好不過的記憶的見證。同時。它也不僅僅是一個"我"所講述的歷史版本,更是一個彌足珍貴的文學讀本。
這套叢書,是自述,而非自傳,是將傳主以或散文,或書信,甚或日記形式講述人生的文字連綴而成。有的是傳主原來的整篇文章,原貌復原;有的是將原文略作刪節;也有的就是傳主片段的書信、日記。因而,為便於讀者更好地在傾聽中記憶歷史、感悟人生,編者代傳主擬加了一些"微觀敘事"的小題目。另外,豐富的圖片也在無聲地講述、見證著傳主的人生、歷史。
2005年8月10日於中國現代文學館
精彩頁
我寫《雷雨》有一段醞釀過程。我剛讀完南開中學,便立志想寫《雷雨》這一類的劇本,因為我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已經看到了一些像蘩漪和周朴園這樣的人物。《雷雨》中的每個人物都有真實的影子,但又不是一個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點,再加以我的創造。我寫劇本有時是從頭到尾按順序寫的,如《日出》。但《雷雨》不是這樣,我先寫的是最吸引我的一些片段:如第三幕四鳳對母親發誓和以後周萍推窗進入四鳳臥室的戲,又如第一幕中喝藥以及第二幕魯侍萍和周朴園相認的戲。後來如何穿插,又費了一番思考,才組織成這樣一個劇本。其實動筆寫的時間倒並不多,連反覆修改,不過七八個月。
我寫《雷雨》的時候,很年輕,那時不怕人說,不怕人批評,沒有那么多顧慮,也沒有想到一定要達到一個什麼社會效果,甚至連主題也沒有預先想到它。
有人說《雷雨》表現了作家宿命論的思想,這是不對的。宿命論,或者說是"天意",周朴園也許有這種思想,這是不奇怪的。一些大資本家,甚至大軍閥到了晚年,榮華富貴享受盡了,殺人殺夠了,就想皈依宗教,什麼佛教,什麼天主教,從宗教里去尋找寄託。生和死,對人來說是逃避不了的問題,人到晚上,更容易想到它。宗教最迷惑人的地方,也是它最緊要之處就是製造出一套東西。叫你相信人可以不死,叫你永遠不死,這是最厲害的。它編出一些道理,讓你相信能到極樂世界去,到天堂去,信到入迷的時候,覺得人死了也快活。生死問題,唯物論者,共產黨人能夠得到正確解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拚命抓緊工作。周朴園,我只是寫他吃素,沒寫他信佛,後來他成為天主教徒了。舊本《雷雨》的序幕和尾聲寫得不好,周朴園衰老了,後悔了,挺可憐的,進了天主教堂了。其他人物,有的瘋了,有的痴了,這樣,把周朴園也寫得不壞了。這種寫法是抄了外國的壞東西,外國劇本有這樣一種寫法。但是,周朴園產生"天意"這類思想卻不奇怪。像"五四""運動時,打倒賣國賊,除了曹汝霖、章 宗祥,還有一個陸宗輿,此人後來搞了很多錢,跑到瑞士做神父去了。據說,大軍閥張宗昌有段時間也是迷信過宗教的。在《雷雨》所寫的那樣一個特定環境中,某些人物有天意的想法是自然的。魯媽相信天命就更自然了,當窮苦人受一生一世的苦,想不通,相信天命,從中得到安慰和解脫,是經常有的。不能認為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就是作家的思想,不能說祥林嫂的思想就是魯迅的思想!P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