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漿

翻漿

翻漿【frost boiling】指的是春融時期由於土基強度急劇降低,在行車作用下,路面表面出現不均勻起伏、彈簧或破裂冒漿等現象,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排除不好或水位發生變化。翻漿過程就是水分在土基中轉移、變化的過程。翻漿現象和路面結構是有緊密關係的。可以採用水穩定性和冰凍穩定以及隔濕性好的石灰土、煤渣石灰土等結構層的措施來防治。針對這種特性在修築道路時,採用水穩定性好、冰凍穩定性好、強度高的粗顆料土換填路基上部,可以提高強度和穩定性。

基本信息

影響因素

影響道路翻漿的因素影響道路翻漿的主要因素有:

土質

翻漿翻漿

粉性土是易發生翻漿的土質,這種土的毛細水上升較高且快,在負溫作用下水分聚流嚴重,土體強度降低快,失去穩定性;粘性土毛細水上升雖高,但速度慢,只有水源充足情況下,才能形成翻漿;砂性土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翻漿。在整治文化路翻漿現象時採取了換土的形式。

溫度

一定的凍結深度和冷量是形成翻漿的重要條件。在同樣的冷結深度和冷量的條件下,冬季負溫作用的特點和化凍結速度的快、慢對形成翻漿的影響也很大。我市初凍溫度較暖,且冷暖交替出現,溫度在O~5℃之間停留時間較長,凍結線長期停留在路面下較淺處。大量的水分聚流到路面很近的地方,報容易發生翻漿現象。反之,如果冬季一開始就很冷,凍結線很快下降到距離路面較深的地方,土基上部聚冰少就不易出現翻漿現象。除此以外春季氣溫的變化特點和化凍速度對翻漿也有影響。如果春季化凍快天氣驟暖土基急速融化則會加重翻漿的程度。

水分

翻漿過程就是水分在土基中轉移、變化的過程。在齊市地勢低洼路基附近的地表水及淺的地下水能提供充足的水源。這是該地區形成翻漿的重要條件,加之秋雨過多,土基含量加大,地下水位增高,所以會形成翻漿現象。

路面結構

翻漿現象和路面結構是有緊密關係的。路面結構對翻漿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在比較潮濕的土基上鋪築黑色路面。因該路面結構透氣性差,路基中的水分不能通暢地從表面蒸發出來,使路基強度降低,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就會出現嚴重的翻漿現象。

行車荷載

道路的翻漿現象是通過行車荷裁的作用形成暴露出來的,當其他條件相同時在翻漿季節和翻漿路段上交通量越大、車輛越重,翻漿也會越多越嚴重。

人為因素

1、設計時對引發翻漿的因素考慮不周。

2、施工質量有問題。

3、養護不當。

防治原則

(1)防止地面水、地下水或其它水分在凍結前或凍結過程中進入路基上部,在易發生翻漿地段可以在路基設計和施工中設計置隔離層,例如利用土工布等。做好路基排水,提高路基等方法。

(2)在化凍時可以將聚冰層中的水分及時排除或暫時蓄積在滲水性好的路面結構層中。可以採取設定排水溝或蓄水砂(礫)墊層等方法處理。

(3)提高路面強度和整體性,改善土基結構。可以採用水穩定性和冰凍穩定以及隔濕性好的石灰土、煤渣石灰土等結構層的措施來防治。

防治措施

4.1做好路基排水,提高路基高度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地面水或地下水浸入路基,保證路基幹燥。減少凍結時水分聚流的來源,增大聚流途徑。這種措施效果顯著簡便易行也比較經濟。

4.2換土齊市地區地下水位高,表層多為粉性土質。針對這種特性在修築道路時,採用水穩定性好、冰凍穩定性好、強度高的粗顆料土換填路基上部,可以提高強度和穩定性。

4.3改善路基結構常用石灰土、煤渣石灰土

(1)石灰土結構層:①石灰土防治翻漿的作用。石灰土具有一定性的板體性,可使行車荷載傳至土基上的應力分布均勻並逐漸擴散減少,石灰土水穩定性和冰穩定性較好,力學強度較好。石灰土屬於多孔性材料,對上基水溫狀況有調節作用。⑦石灰土樹料的要求。石灰土基層中的石灰劑量應根據強度和穩定性要求合理選定。上層可採用8%~12%,下層可採用6%~8%,石灰土墊層的劑量可採用4%~6%。石灰中所含活性氧化物不少於60%,雜質含量不超過10%,塊石灰占總量70%,如果低於上述要求可相應提高石灰劑量。

翻漿翻漿

對土的要求是採用塑性指數一般在7~15的粘性土較好,粉性土次之,砂土則不宜使用。不易打碎的粘土和腐殖土不應採用,土中草皮、樹根等雜質必須清除。

(2)煤渣石灰土結構層:灰土結構層防治翻漿的作用與石灰土結構層防治翻漿的作用大致相同,但水穩定性則比石灰土好。煤渣石灰土的重量配比石灰:土:煤渣為8~10:37~20:55~70.用煤渣石灰上做基層時煤渣,石灰劑量用高限,做墊層時用低限,煤渣石灰土結構層厚度一般不小於15cm.(3)防凍層:防凍層材料要求冰穩定性良好,在潮濕狀態下凍結時也不產生明顯凍脹,除路面面層外,還可採用煤渣、礦漁、加固土、礫石和銅砂等材料。

防治

1.開渠排水。路面經常處於潮濕狀態,使路基發軟開始翻漿,應及時在路肩上開挖橫溝,排除表面積水,溝寬30~40cm,間距5m左右,溝深至路面基層以下,高於邊溝底。路面坑窪嚴重地段,除設定橫溝外,還應順路面邊緣修縱向小盲溝或滲水井。

2.挖換土壤。將路基翻漿的土和稀泥挖出,換填40~60cm厚的砂性土或碎(礫)石,分層壓實後重鋪路面。嚴重翻漿部分,軟土全部挖除,填入水穩性良好的砂礫料,並分層壓實。

3.排除路表積水。及時修補路面溝槽和路肩坑窪,使其平整、無堆積物、無積雪等,儘快排除表面積水。

4.換鋪粒料。挖除翻漿路段的稀泥,換填碎石、磚塊或爐渣等粒料,整平後通車碾壓。或挖除稀泥後填入水穩性較好的乾土,再鋪粒料墊平後通車碾壓。

5.設定砂樁。當路基翻漿時,可在行車道部位開挖圓形或矩形的滲水井,一般直徑或邊長為30~50cm,將井內的水掏出,邊掏水邊加深,直至冰凍層以下,當滲水停止後,即可填人粗砂或碎(礫)石,以形成砂樁,其樁距和根數可根據翻漿的輕重程度而定,通常一個砂樁的影響面積為6~10m2。

路面路面

6.在交通量較小,重車通過不多的公路上,可用木料、樹枝等維持通車

,翻漿停止,路基漸趨穩定後,應及時拆除柴排,恢復路基原狀。

7.翻漿嚴重路段,應控制重型車輛通過或令車輛繞道行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