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決策

群決策

群決策理論是隨著西方國家福利經濟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群體決策是為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參與決策分析並制定決策的整體過程。

群決策

正文

根據對群體中各成員偏好的分析和集結,求出群偏好作為決策依據的一種決策方法。群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員組成的實體,各成員間相互依賴,並由一組規範來調整他們的行為。進行群決策時可以構造許多不同類型的群決策模型,相應地採取不同的決策準則和方法。最早研究群決策的是經濟學家,後來心理學家對群體行為也進行過大量研究。
社會福利函式 群決策問題的研究與福利經濟學有密切的關係。福利經濟學研究的問題之一是如何把資源分配給生產,並最後作為消費品的商品出現,才能使社會福利水平達到最優。福利經濟學家把函式群決策定義為社會福利函式,作為判斷社會福利水平的準則。這裡A為某一社會狀態,群決策表示社會的n個成員中第i個成員處在社會狀態A中的效用值,相應的社會福利水平可看成是每個人在社會狀態 A中的效用值的集結。運用社會福利函式,可對各種可能的社會狀態排列優劣次序。
選舉悖論 法國數學家康多西特1785年提出了關於多數票法則的優先關係不符合傳遞性的選舉悖論。例如3個選舉人甲、乙、丙有權在A、B、C 3種方案中選擇一種方案。甲認為A 優於B,B 優於C,記作A垥B垥C;乙認為B垥C垥A;丙認為C垥A垥B。每人把每一對方案作比較,例如A和B。如果同意A優於B,則對A垥B 投贊成票,否則投反對票。根據3人對3種方案的偏好程度,投票結果是A垥B,兩票贊成,一票反對;B垥C 同樣是兩票贊成一票反對;而A垥C,有兩票反對,一票贊成。這不符合A垥B,A垥C,必然有A垥C 的常理,說明多數票法則優先關係沒有傳遞性。
阿羅不可能定理 美國經濟學家K.J.阿羅從選舉悖論出發,於1951年提出阿羅不可能定理:若n(n≥2)個社會成員對m(m≥3)個方案排序(把m個方案按優劣次序排列),每一種組合集結成為社會對m個方案排序時,則不可能找到一種社會福利函式(群體選擇規則),既滿足方案的傳遞性和連通性,又滿足方案的一致性條件、非獨裁性條件、對無關方案的獨立性條件、社會排序和個人排序間的正聯繫條件。方案的傳遞性指A垥B,B垥C,必有A垥C;連通性指A垥B、B垥A、A與B無差異,三者必居其一;一致性條件指社會認為A垥B時,總有某些成員認為A垥B;非獨裁性條件指不存在特殊的成員,如他認為A垥B,則不論其他成員的偏好如何,社會總認為A垥B;對無關方案的獨立性條件指對於備選方案集中的某個子集H,若每個成員偏好的改變不影響H中方案之間的成對比較,則社會對H中方案的偏好不變;社會排序和個人排序間的正聯繫條件指:如社會認為A垥B,個人除對方案A以外,對其他方案之間的成對比較均不改變其偏好,對於A和其他方案的比較,每個人或者偏好不變,或者更愛好A,則社會仍認為A垥B。
群效用函式 許多人對阿羅不可能定理進行過研究,認為得到這一結論的主要原因是在集結個人對方案的偏好時,拒絕了人與人之間的效用比較,這是社會福利函式中最本質的東西。只要在集結個人偏好時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效用比較,則方案的傳遞性、連通性和其他條件都可以滿足。也有人對阿羅的條件作了某些修改和補充。把群決策問題推廣到社會福利以外的領域,常用群效用函式代替社會福利函式。它和社會福利函式一樣,也是群體中每個人的效用函式集結:群決策,式中x是決策變數,群決策是第i個人的效用,U0是群效用。
帕雷托最佳化 義大利經濟學家V.帕雷托為了衡量群體中各成員在某種社會狀態中獲得的利益,定義一種社會狀態,它的任何改變必然使某些人的效用增多,而另外一些人的效用減少,這種狀態稱為帕雷托最優狀態。如果把群體中每個人的效用作為最佳化的一個準則,那么群體中有多少成員就有多少準則,構成多準則最佳化問題,它的解是帕雷托最優解(見多目標決策帕雷托最優)。
遞階決策 這種群決策的特點是有若干個局部決策人(或單元)共同控制一個系統,彼此之間或者完全獨立,或者按某種意義進行協調。如一家公司設有若干有聯繫的工廠,在制訂生產計畫時各廠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必須彼此協調,形成遞階決策結構。根據制訂決策的目的,又可以把這類問題區分為3種不同情況。
① 各局部決策人沒有他們自己單獨的目的,利益完全一致,為實現一個共同的目的而努力,這種問題是隊決策問題(見隊決策理論)。
② 各局部決策人都有自己的目的,由於利益不完全一致,他們彼此之間有競爭。但有協調人(組織者)統觀全局,通過某種手段影響每個局部決策人的決策,以達到全局最優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全局的目的和局部的目的是一致的,互不矛盾。這是遞階決策問題(見大系統遞階控制理論)。
③ 各局部決策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他們的目的與全局的目的不一致,並且彼此互相矛盾。這就會在上級全局決策人和下級各局部決策人之間以及各局部決策人彼此之間構成對策。在上級決策人和下級各局部決策人之間構成主從對策,而下級各局部決策人之間構成合作或非合作決策(見對策論)。
專家方法 群決策中得到廣泛套用的一種方法是專家方法,其內容包括創新思維過程和組織形式、強制聯想和啟發思考、減少專家之間的相互消極影響、問題的迂迴探索等。這類方法強調充分利用專家的集體智慧。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逐步進行的群技術、特爾斐法、疊代式公開計畫過程、智暴法、類比法等。
決策中的心理學問題 由於群決策涉及人的行為,必然涉及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一些問題:如何通過接觸去集結群體中各成員的偏好以求出群問題的解;討論中個人和群體在選擇方案上的變化;群決策中的社會情緒(包括群體中成員的感覺、態度和感情);談判行為(通過互相接觸消除群體中成員在利益和偏好上的分歧);社會對個人判斷的影響(社會狀況對個人認識發展的持久和暫時的作用);小集團思想等。
參考書目
 K.J.Arrow,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2nded.,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1963.
 A.Goicoechea et al.,Multiobjective Decision Analysis With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s,John Wiley, New York,198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