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說
前者如《毛詩序》論述《詩經》中的《頌》詩時所說“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後者如《毛詩序》論述《詩經》中的《國風》時所說“下以風刺上”。
歷史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人們已開始認識到詩歌美刺的功能。如《國語·周語上》記載召公諫厲王時所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獻詩”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於其中包含著美刺的內容。其他如《國語·晉語六》、《左傳·襄公十四年》及《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也有諸如此類的記載。《詩經》中也保留著一部分刺詩。到了漢代,以美刺論詩,成為一種普遍的風尚。清人程廷祚指出:“漢儒言詩,不過美刺二端。”。(《詩論十三再論刺詩》)說明漢儒評論詩歌,大都是從美刺兩個方面著眼的。
近代
近代《毛詩序》在談到“美刺”時,還談到所謂“正變”,以美詩為“正”,以刺詩為“變”,可見在漢儒的心目中,是把美詩作為正宗,把刺詩作為變調的。但在歷代詩歌創作實踐中,那些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美詩,絕大多數沒有太大價值;真正有價值的,倒是那些揭露、批判現實的刺詩,正是它們,顯示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優良傳統。
封建社會
在封建專制主義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統治者在提倡美詩的同時,認識到刺詩也是幫助他們“觀風俗,知得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加以倡導,並主張“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表現了一定的政治氣魄。但他們從維護統治者尊嚴和維護封建禮治出發,又對刺詩作了種種限制,如強調“主文而譎諫”、“止乎禮義”等,這就使得刺詩的功能並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