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羊耳菊[桔梗目菊科植物]](/img/2/2e0/wZwpmLxgDNxczM1IDO0E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yg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亞灌木。
根狀莖粗壯,多分枝。
莖直立,高70-200厘米,粗壯,全部被污白色或淺褐色絹狀或棉狀密茸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分枝,全部有多少密生的葉;下部葉在花期脫落後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棉毛的腋芽。
葉多少開展,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中部葉長10-16厘米,有長約0.5厘米的柄,上部葉漸小近無柄;全部葉基部圓形或近楔形,頂端鈍或急尖,邊緣有小尖頭狀細齒或淺齒,上面被基部疣狀的密糙毛,沿中脈被較密的毛,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絹狀厚茸毛;中脈和10-12對側脈在下面高起,網脈明顯。
頭狀花序倒卵圓形,寬5-8毫米,多數密集於莖和枝端成聚傘圓錐花序;被絹狀密茸毛。有線形的苞葉。總苞近鐘形,長5-7毫米;總苞片約5層,線狀披針形,外層較內層短3-4倍,頂端稍尖,外面被污白色或帶褐色絹狀茸毛。小花長4-5.5毫米;邊緣的小花舌片短小,有3-4裂片,或無舌片而有4個退化雄蕊;中央的小花管狀,上部有三角卵圓形裂片;冠毛污白色,約與管狀花花冠同長,具20餘個糙毛。
瘦果長圓柱形,長約1.8毫米,被白色長絹毛。
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羊耳菊](/img/0/35b/wZwpmL0QjNzATNyIDO0E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yg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此廣布的種外形略似艾納香屬的一些種。常見的另有兩個變型:(1) 葉較寬大,有波狀淺齒;(2) 分枝較多,葉較小,頭狀花序較小(總苞長5毫米)。
生長環境
生於亞熱帶和熱帶的低山和亞高山的濕潤或乾燥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在酸性土、砂土和粘土上都常見,海拔500-3200米。
分布範圍
廣產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也分布於越南、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主要價值
此種全草或根供藥用,有除痰定喘、活血調經及治跌打損傷等作用。在廣西中獸醫用治牛的痢疾。
【別名】白牛膽、大力王、毛柴胡[湖南]、葉下白、山白芷[廣東、福建]、沖天白、小茅香、大茅香、牛耳風、羊耳風、白面風、白背風、綿毛旋覆花、天鵝絨、毛舌頭、毛山肖
【來源】為菊科旋覆花屬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 DC.,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割全草,春、秋挖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祛風消腫,行氣止痛。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神經性頭痛,胃痛,風濕腰腿痛,跌打腫痛,月經不調,白帶,血吸蟲病。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植物名錄
門中文名 | 被子植物 |
門拉丁名 | Angiosperms |
綱中文名 | 雙子葉植物 |
綱拉丁名 | Dicotyledons |
科中文名 | 菊科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科號 | 232 |
種拉丁名 | Inula cappa (Buch -Ham ) DC. |
種中文名 | 羊耳菊 |
引種地點 | 江西上猶 |
引種時間 | 20041023 |
引種號 | 41535 |
引種材料 | 苗 |
鑑定人 | 趙子恩 |
Id | 3098 |
栽培地點 | 引種過渡圃 |
引種數量 | 1株苗 |
生長性狀 | 草本 |
菊科·旋覆花屬植物
旋覆花屬(Inula L. ),菊科,200種,分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我國有20餘種,廣布。草本,罕有灌木;葉互生;頭狀花序單生或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異性,放射狀或少有盤狀;總苞片多列,長短不等;花序托裸露,有多數小窩孔;緣花雌性,結實,花冠具顯著的舌片或管狀,頂端具3小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