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命名來源:[Comp.Ind.:122.1876]
中國植物志:75:255
系中文名:大花系
系拉丁名:Ser.GrandifloraeGorschk
組中文名:旋覆花組
組拉丁名:Sect.Inula
亞族中文名:旋覆花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InulinaeO.Hoffm.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常有匍匐或斜升和具鱗狀葉的匍枝。莖直立,高60—100厘米,下部徑達5毫米,被開展的柔毛,頂端被白色長棉毛,不分枝,或中部以上或上部;有2—5個細長的分枝,全部有疏生的葉,節間長2—5厘米。葉開展,長圓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7厘米,寬1.5—3厘米;基部漸狹,有半抱莖的小耳,無柄,邊緣有小尖頭狀鋸齒,頂端漸尖,上面被密伏毛,下面被腺和長伏毛且沿脈有開展的長毛;中脈和6—8對側脈在下面稍高起,網脈在下面明顯3下部葉較小,基部漸狹成短柄,在花期枯落。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及枝端,徑6—8厘米。總苞半球狀,徑2—3厘米;總苞片多層;外層反折,從較寬而革質的基部漸狹成長達2—3厘米的線狀長尾部,被開展的銹褐色長毛;內層線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漸尖,乾膜質,上部有緣毛。舌狀花黃色,舌片線形,長達3厘米,寬約1毫米,背面有長伏毛;管狀花花冠,長約4毫米,外面無毛,頂端有尖卵形裂片。冠毛1層,下部稍黃色,上端紫褐色,與花冠多少等長。瘦果長達1.5毫米,有12個細溝及棱,長圓形,上端截形,無毛。花期7—10月,果期10月。
用途
銹毛旋覆花在西藏供藥用,治肌肉神經痛。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北部(貢山、維西等)、西藏南部(錯那)。生於亞高山山谷坡地,灌叢,林下草地和開曠草地,海拔2000—3500米。也分布於錫金和喜馬拉雅西北部。
本種提示
此種有一變型(f.MajorLing),莖較粗壯,上部被較密的長棉毛,葉寬橢圓狀披針形,長10—18厘米,寬4.5—5.5厘米;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徑達10厘米;總苞徑4厘米;外層總苞片較長,被長約3毫米的銹褐色毛;管狀花花冠,長6毫米;舌片也較長。產西藏南部(江孜至帕里)。
菊科·旋覆花屬植物
旋覆花屬(Inula L. ),菊科,200種,分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我國有20餘種,廣布。草本,罕有灌木;葉互生;頭狀花序單生或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異性,放射狀或少有盤狀;總苞片多列,長短不等;花序托裸露,有多數小窩孔;緣花雌性,結實,花冠具顯著的舌片或管狀,頂端具3小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