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海拔:2000-2800
命名來源:[Journ.D.Bot。10:383.1896]
中國植物志:75:276
系中文名:翼莖系
系拉丁名:Ser.PterocaulaeLing
組中文名:羊耳菊組
組拉丁名:Sect.CappaDC·,Prodr
亞族中文名:旋覆花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InulinaeO.Hoffm.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強壯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有木質粗厚的根。莖直立,下部木質,宿存,高60—loo厘米,徑達1.2厘米,有細溝,被紅褐色密柔毛和腺點,中部以上有分枝,分枝細,稍直立或開展;節間下部長達5厘米,上部漸短,常僅1.5厘米。基部葉在花期枯萎,下部葉大,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多少開展,長18—20厘米,寬4—5厘米,上部葉漸小,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4厘米,基部漸狹,沿莖下延成寬1—10毫米的翅,邊緣有細而具小尖頭的重鋸齒,頂端尖或漸尖,上面被細密的粗伏毛,下面被紅褐色柔毛或短茸毛,兩面有腺點,中脈和7-lO對向上彎曲的側脈在下面高起,常有較密的毛,網脈凸起,明顯。頭狀花序小,徑5—6毫米。在枝端密集成聚傘圓錐狀或復傘房花序3花序梗極短或長達10毫米,纖細,有細線形的苞葉。總苞鍾狀,長約7毫米,徑5—6毫米;總苞片約5層,線狀披針形,極尖,外層漸短小,與花梗被同樣的密毛,內層除中脈被毛外,邊緣寬乾膜質,並有緣毛,花全部管狀,長4.5毫米,外面有黃色腺點;冠毛1層,淺紅褐色,約與花冠等長。瘦果近圓柱形,有淺溝,被密短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
產四川南部和西部(木里、西昌等)、雲南北部及西北部(昆明、中甸、鶴慶等)。生亞高山灌叢和草地,海拔2000—2800米。
本種提示
此種由於頭狀花序較小而無舌狀花,曾經前人列於羊耳菊I.CappaDC.附近;但總苞的構造與羊耳菊不同而全形略似艾納香屬的一些種。此種可能與下一種赤莖羊耳菊I.RubricaulisBenth.EtHook.F.比較接近,都有長尖而邊緣寬乾膜質的內層總苞片,但與該種並無密切的親緣關係。全草供藥用,為治脈管炎主藥。
菊科·旋覆花屬植物
旋覆花屬(Inula L. ),菊科,200種,分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我國有20餘種,廣布。草本,罕有灌木;葉互生;頭狀花序單生或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異性,放射狀或少有盤狀;總苞片多列,長短不等;花序托裸露,有多數小窩孔;緣花雌性,結實,花冠具顯著的舌片或管狀,頂端具3小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