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莖羊耳菊

赤莖羊耳菊

赤莖羊耳菊屬於菊科旋覆花屬植物,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部和南部(墨江、大理、鎮康等)。越南、泰國、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印度北部都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赤
羊耳菊
【種拉丁名】:Inula rubricaulis (DC.) Benth. et Hook. f.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旋覆花屬
【屬拉丁名】:Inula
【系中文名】:赤莖系
【系拉丁名】:Ser,Rubricaules Ling
【組中文名】:羊耳菊組
【組拉丁名】:Sect.Cappa DC·,Prodr
【亞族中文名】:旋覆花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Inulinae O.Hoffm.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 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來源】:[Cat. : 3273. 1831]
【中國植物志】75:277

形態特徵

灌木,莖直立,高100—200厘米,粗壯,中部徑約5毫米,紅褐色,近無毛或無毛;分枝細直,長達40厘米,上部被密柔毛,雜有腺點,全部有較密的葉;腋芽突出,被黃褐色密毛。分枝下部葉在花期常凋落,中部葉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8—15厘米,寬2—4厘米,頂端漸細尖,邊緣有微細鋸齒,基部漸狹成長約3—5毫米的葉柄或無柄,質薄,兩面無毛,僅幼葉下面沿脈有長柔毛且上面有短腺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約5對,與葉緣近平行;網脈細;上部葉較小。頭狀花序徑1.5—2厘米,1—3個或至5個在腋芽或腋生的短枝上作短總狀或聚傘狀排列,並沿莖和分枝排列成聚傘圓錐狀花序;花序梗有線形的苞葉。總苞倒卵圓形,總苞片6—7層,外面被短柔毛,外層較狹小,鑽形或線形,漸尖,內層線狀披針形,漸尖,乾膜質,有短緣毛。舌狀花黃色,舌片長8毫米,管狀花中部以上狹漏斗狀,有卵圓披針形裂片;冠毛白色,有20餘個具微齒而上端稍厚的細毛。瘦果狹長圓形,長約2毫米,有細溝,被白色密絹毛。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部和南部(墨江、大理、鎮康等)。生於低山山谷坡地,不常見,海拔1000—2000米。越南、泰國、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印度北部都有分布。

本種提示

此種歷經前人列入蓼子朴組,但外層總片非全部乾膜質,冠毛有較少的毛,分布區也不同,以改列於羊耳菊組為適宜。

參考文獻

1nula rubricaulis (DC.) Benth.Et Hook.F.Gen.P1.2:331.1873;C. B.Clarke,Comp·Ind.126.1876;Dunn,in Journ.Linn.Soc.Bot.39:459. 1911;S,Y.Hu in Quart。Journ.Taiw.Mus.19,3——4;299.1966.——Am· phiraphis rubricaulis DC·,Prodr.5:343.1836.——Solidago rubricaulis Wall·,Cat.3273.1831.

菊科·旋覆花屬植物

旋覆花屬(Inula L. ),菊科,200種,分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我國有20餘種,廣布。草本,罕有灌木;葉互生;頭狀花序單生或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異性,放射狀或少有盤狀;總苞片多列,長短不等;花序托裸露,有多數小窩孔;緣花雌性,結實,花冠具顯著的舌片或管狀,頂端具3小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