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3年

公元203年

公元203年,中國的秦朝滅亡,楚漢之爭時期,以下為本年發生的大事。

簡介

公元203年,中國的秦朝滅亡,楚漢之爭時期,以下為本年發生的大事。

曹武街

(圖)公元203年曹武街

曹武街位於今京山縣城以東,是個四通八達的水陸通衢,因曹操在此紮營練兵三年而名。

傳說曹操為了統一天下,四處尋找練兵的場地。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他選擇了現京山縣城以東一塊地方作為演練場所。這裡依山傍水,有“魚迎上水,虎視遠山”的地脈。曹操親充馬步兵士30餘萬,在這裡演練排陣,做征戰前的準備工作。他命令軍士順著由下而上的地勢,造磚壘牆,結草覆頂,建成了 108座營房,勢如游龍。主帥大營設在正中,在此練兵三年。曹操東征後,江水泛濫成災,這裡由於地勢很高,又有棲身之處,便住進了一百零八戶難民。曹操死後,兒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這裡也因曹操曾在此紮營練兵,就命名為曹武街。

現在,這裡已經發生翻來覆去的變化,曹武街由過去 108戶難民避難所,變成了一個繁榮的集鎮。遠遠望去,整個集鎮仍像一條游龍。

置清河郡

西漢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東武城屬之,為郡轄14縣之一。自此之後,“清河東武城張”、“清河東武城崔”逐漸名聲鵲起。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清河東武城張氏本出漢留侯良裔孫司徒歆,歆弟協,字季期,衛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又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及嫡子季子讓國叔乙,遂為崔氏,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業、仲牟。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自此,清河東武城成為張、崔等姓的郡望。而此時東武城的城址在今故城縣瓦子莊附近,其縣域範圍,包括今故城縣南半部、武城縣西南部、南宮縣東南部、清河縣的東北部。

英布封王

(圖)公元203年公元203年英布封王

漢高祖四年(公元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

英布(?—前195),六(今安徽六安縣)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在項梁帳下,英布作戰最為勇敢。後陳王死,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劉邦在彭城擊敗項羽,英布也託病不救,這就引起了項羽對英布的怨恨。英布拜見漢王,漢王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腳,召英布人,英布見狀大怒,後悔歸漢,想自殺。於是派人復入九江,得知楚已派項伯收編九江部隊,殺盡了英布的妻子兒女,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舊寵臣,率領幾千人投奔漢王。漢王又增撥軍隊給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英布為淮南王。都六,統九江、廬江、衡山、豫章諸郡。

張耳封王

公元203年,劉邦以張耳為趙王。

張耳(?-公元202) 大梁(今天封)人,漢時常山王。年少時,曾為魏國公毋忌座上常客。秦滅魏後,亡命游處黃,後任外黃縣令,時與劉邦相處達數月之久。漢高帝三年(公元205年),常山被攻破,張耳敗走。十月,投漢王劉邦,待之甚厚。漢高帝三年(公元204年),張耳與韓信統兵數萬東出井陘擊趙,使萬人過河列營,成背水陳。此陣一成,只許勝,不許敗。故而漢軍將士皆作殊死戰,勇猛異常。鏇大敗趙軍。公元203年,韓信報請漢王以張耳為趙王,鎮撫其國。漢王許之。此為漢王四年事。

歷史紀事

曹操興學
建安八年(203),曹操因喪亂以來,學校多廢,後生不見仁義禮讓之風,遂下令郡國各修方學,縣滿五百戶,即置校官,選鄉中俊才教學。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將校子弟為郎、舍人者,皆可詣博士受業。能通一經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

孫權安定東吳

建安八年(203),孫權西伐江夏太守黃祖時,江東鄱陽等地山越大起,孫權即刻還軍平定山越。山越泛指當時居于山谷間的土著居民。孫權命征虜中郎將呂范蕩寇中郎將程普建昌都尉太史慈分頭進討山越,又派別部司馬黃蓋、韓當等人扼守山越經常出沒的郡縣。不久平定了山越。

建安八年冬,建安(今福建建甌)、漢興(今浙江湖州南)、南平(今屬福建)等3縣百姓起義,各聚眾數萬人。孫權命令南部都尉賀齊率兵進討。賀齊使屬縣各出兵五千人,由各縣縣令率領,由自己統一調遣。賀齊連破農民軍。斬其首領洪明,其他首領洪進、苑御、華當等皆投降。農民軍6千多人被斬首,損失慘重。三縣起義被平定。孫權平定山越,討平建安等地起義軍,安定了東吳。

文化紀事

文姬歸漢
建安八年(203),曹操派使者周近侍玄玉璧出使匈奴,贖回流落匈奴12年的才女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東漢末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生卒年不詳,漢魏間女詩人,是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辯,精通音律,蔡邕曾在夜裡彈琴,弦斷了,蔡琰說:“第二弦斷了。”蔡邕開始以為她是偶然猜中的,於是又故意弄斷一弦,問她,她說:“第四弦斷了。”當時她還是幼童,已精通音律。她初嫁河東衛仲道,夫死回歸娘家。獻帝初平三年(192),在戰亂中她被擄掠到匈奴,後為匈奴左賢王所得,生二子。在匈奴生活12年後,於建安八年(203),被曹操贖回中原。蔡文姬回到中原,根據記憶整理了亡父蔡邕4000卷書中400餘篇,整理收集了其父蔡邕遺著,同時,她還追懷悲憤,感傷離亂,作《悲憤詩》12章,一為五言,一為騷體,敘述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和自己不幸的命運,情辭激烈真摯,哀婉感人。她的《胡茄十八拍》如泣如訴,一共19章,郭沫若稱讚它“實在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蔡琰歸漢後,對保留和傳播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雜譚逸事

袁譚兄弟相攻

建安八年(203)五月,袁譚請求其弟袁尚增加所部兵員,更新軍仗鎧甲,乘曹操退兵之際追擊。袁尚疑袁譚有二心,遂拒絕所求。袁譚大怒,起兵攻打袁尚。二人戰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門外,袁譚兵敗,退保南皮(今屬河北)。當年八月,袁尚親率大軍進攻袁譚。袁譚大敗,又退至平原(今山東平原南),據城固守。

袁譚投降曹操

建安八年(203)八月,袁譚抵擋不住其弟袁尚猛攻,困守平原,派謀士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於十月率軍往救平原。袁尚聞訊撤圍還鄴,時袁尚部將呂曠、呂翔投降曹操。袁譚偷刻將軍印給呂曠、呂翔以事籠絡。曹操知袁譚非真心投降,佯作不知。為兒子曹整娶袁譚之女為妻,對袁譚撫慰有加,隨即率軍還許。

賀齊討平建安等地起義軍

建安八年(203)冬,建安(今福建東甌)、漢興(今浙江吳興南),南平(今屬福建)等三縣百姓起義,各聚眾數萬人。孫權命南部都尉賀齊率兵進討。賀齊使屬縣各出兵五千人,由各縣縣長率領,由自己統一調遣。於是連破農民軍,陣斬其首領洪明,斬首六千餘級,農民軍其他首領洪進、苑御、吳免、華當等人皆投降賀齊。賀齊挑選收降的農民軍中強壯者為兵,共得萬餘人。於是,三縣農民起義平定。賀齊因功拜平東校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