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羅帕
拼音
luó pà
引證解釋
絲織方巾。舊時女子既作隨身用品,又作佩帶飾物。
唐 杜甫 《驄馬行》:“赤汗微生白雪毛,銀鞍卻覆香羅帕。”
宋 周邦彥 《解語花·元宵》詞:“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
明 高啟 《姑蘇台》詩:“香傳羅帕進黃柑,縷切鸞刀供玉鱠。”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算計定了,侵晨未及梳洗,將一個羅帕兜頭紥了,一口氣跑到渡口來。”
相關使用
羅帕常用的場景:一女子面對心上人‘含羞斂眉’面飛紅霞‘雙手無措’便是絞帕於手。幾分無助,幾分嬌怯,幾分心喜,讓人憐愛之意頓生。且古書有雲“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於萬花從中,借著帕角的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齒的尷尬,又可平添幾分嬌媚,更可在轉身之時,輕笑的向那失了神的男子拋下一句“呆子”,萬般風情俱在其中,勾起他人心底之情愫,便是又引出一段千古佳話或是絕唱,何樂而不為呢!
可那 手帕並非俱是如此有情意,想那〈 紅樓夢〉中黛玉在寶釵出閨成大禮之時,雙手撕扯著昔日木石前盟之情的羅帕,顫抖著,怎動得了那絹子絲毫。毅然將之投入火中,滿腔心思,付之一炬,想必那心也是冷的。正是應了明代馮夢龍民歌《山歌》所云:“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而黃梅戲的“羅帕記”中,那個舉人就僅憑著管家所盜之羅帕,便一舉否定了自己妻子的清白,是那般的輕描淡寫,是那般的順理成章,渾然不顧夫妻之情誼,再不念昔日結髮之情。那時,羅帕更是離別,絕情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