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文學

緬甸文學

有一千年歷史的緬甸文學,其內容主要是詩歌。這是因為緬甸語言的獨特性,使它的韻律感很強。這對詩歌的創作很有幫助。此外,由於受到佛教文化影響,民眾普遍傾向說實話而不是創作一個虛構的故事,所以,緬甸文學在過去的小說類型題材相對較少。

緬甸文學

正文

大體可分為4個時期。
1.緬甸上古文學(?~1287) 古代緬甸的口頭創作──神話故事民歌非常豐富。系統地蒐集、研究緬族神話故事的首推丁昂博士,他在1933至1937年間整理出版過專集,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月蝕》、《拇指哥兒》和《三個龍蛋》等。作家吳拉在20世紀60年代也曾整理出版各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40餘冊。大量流傳的民歌有兒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它們具有健康、樂觀、幽默的情調。這些優美動人絢麗多彩的神話、故事和民歌是緬甸文學最早的形式。它們不僅反映了上古緬甸民族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且也反映了緬甸民族的性格和愛好。
自 1世紀起緬甸境內先後建立過各民族的一些小王國。1044年阿奴律陀統一全境,建立了蒲甘王朝,國勢大振。1057年攻克南部文化發達的孟族杜溫那榜米王國首府直通,俘獲很多僧侶、工匠和學者,帶回了《三藏經》,上座部佛教從此在全緬確立了其主導地位。這對緬甸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佛教的興盛,佛塔林立,人們在修塔時往往把施主的名字、行善的內容或人們的祝福和咒語等銘刻在石柱或石碑之上,這就形成了極負盛名的“蒲甘碑銘文學”。它為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語言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碑文多用記敘文體書寫,很少韻文,它那簡潔通俗的文風是後代文學的典範。《妙齊提碑文》是目前發掘到的年代最早的碑文之一,是用驃、緬、孟、巴利文4種文字刻成的,在考古方面很有價值,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

緬甸文學緬甸文學
蒲甘時已出現四言詩。如《卜巴神山》4章,寫一少女愛情的波折,用詞樸實,尚無佛教思想的影子,學者們推斷為蒲甘的早期作品。阿難多都利耶被誅臨刑前所寫《自然律》詩 4章(1174)充滿了因果輪迴的觀點。從其寫作手法與技巧等方面可看出當時四言詩已有較高成就。蒲甘時期的文學可稱為緬甸古典文學的基石。

緬甸文學緬甸文學
2.封建王朝時期的文學(1287~1885) 蒲甘王朝崩潰後,經歷了阿瓦、東吁、良淵和貢榜幾個王朝。隨著佛教地位的加強,佛教文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不少僧侶作家;另一方面還出現了不少宮廷作家。詩歌形式發展較快,“德耶欽”(樂歌)、“加欽”(舞盾歌)、“雅都”(讚歌)、“比釉”(佛陀軼事四言長詩)、“埃欽”(搖籃歌)、“茂貢”(記事詩)、“雅甘”(諧趣詩)、“德塌”(連韻詩)、“雷西”(四節短詩)等詩體相繼出現。散文作品則有“密達薩”(詩文間雜的書柬)、劇本、宮廷小說等。
阿瓦王朝時期僧侶作家中最著名者當推信摩訶蒂拉溫達信摩訶拉達塔拉,他們同被緬王奉為國師,都以寫“比釉”四言長詩著稱。信摩訶蒂拉溫達的《修行》、《祈禱》兩首長詩,信摩訶拉達塔拉的《布利達》、《九章》等長詩都被認為是緬甸文學史上的典範作品。信烏達瑪覺(1453~1542)的長詩《林野頌》,寫釋迦牟尼回歸故里時沿途所見的情景,用簡練優美的文字描寫了大自然各個季節的美妙景色,記敘了農民在不同季節努力從事勞動的情況。
東吁王朝時期,緬甸文學界出現了一位軍事家兼詩人那信囊(1578~1612)。他的雅都詩《出征》寫出征時對情人的懷念,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深受人民喜愛,被譽為雅都大師。良淵王朝時期作家吳格拉(約1678~1738)所著《大史》是緬甸第一部大編年史,也是一部典範性散文作品。同期詩人巴德塔亞扎寫過成百首詩,其中幾首德耶欽詩如《農民》、《爬棕櫚樹的人》、《船夫》等,描寫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擴大了文學的題材範圍,使當時文壇面目為之一新。
貢榜王朝時期,作家輩出,作品的形式多樣。作家中的佼佼者當推吳邦雅(1812~1866),他的作品抨擊黑暗的社會,對貧苦大眾深表同情,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的不少名句廣為流傳。

緬甸文學緬甸文學
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品還有:列維通達拉(吳妙山)的雅都詩《美娑山腳》,越馬沙納瓦德的茂貢詩《征服阿薩姆》和《中國使節蒞緬》,吳都的雅甘詩《羅摩》,僧侶作家基甘辛基的密達薩,吳金吳的劇本,吳基和吳桑的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詩,女詩人梅貴反映真摯複雜心理的愛情詩,宮廷女詩人蘭太康丁的波壘詩(意為回心轉意,即哀怨詩)以及巴基道王在位時學者們集體編寫的散文著作《琉璃宮史》等。
這一時期,一些學者翻譯了不少外國作品,如敏巫法師吳奧巴達等人的十大佛本生故事的緬文譯本、妙瓦底敏紀吳薩從泰文翻譯的《羅摩衍那》劇和馬來亞傳入泰國爪哇民間故事《伊瑙》劇等最為著名。許多英國著作也被譯成緬文。資產階級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開始被介紹到緬甸,使緬甸的文學創作趨向活躍,要求變革的思想在作品中有更多體現。外國文學的一些文風與格調,進一步豐富了緬甸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
貢榜王朝末期的詩人塞耶佩的作品,痛斥侵略者與民族叛徒,開創了緬甸反帝文學的先聲。
3.殖民統治時期的文學(1885~1947) 緬甸近代文學是從1885年英國併吞整個緬甸時開始的。殖民主義統治的建立,破環了佛教文學與宮廷文學的傳統。英國當局在文化上採取了窒息緬甸民族意識、扼殺緬甸民族文化的政策。英語取代緬語,緬甸傳統文化因而一度面臨被吞噬的危險。然而這也使得緬甸人民進一步接觸到資產階級思想和西方文學,進而探索緬甸文學新的寫作形式與方法。
1904年緬甸律師詹姆斯拉覺根據法國大仲馬《基度山伯爵》中某些片斷改寫成緬甸第一部現代小說《貌迎貌瑪梅瑪》。它以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題材,與緬甸流傳的充滿佛教因果輪迴思想的“講道故事”迥然不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從此,作家們競相效法,創作小說或根據外國小說改寫的風氣比較盛行。

緬甸文學緬甸文學
愛國詩人德欽哥都邁是這一時期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文藝的先鋒。他的許多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鬥爭,歌頌、鼓舞和教育了人民,在緬甸近代文學史上極負盛名。他的代表作是10餘部取名為“注”或“注詳釋”(一種以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文體)的長篇作品。如諷刺英國帝國主義者、歌頌緬甸人民愛國精神的《孔雀注》,諷喻卑鄙無恥出賣民族利益的政客的《狗注》,論述緬甸民族的光榮歷史號召人們起來鬥爭的《德欽注》等。他還寫過長篇小說《囑咐》。
這一時期現實主義的作家隊伍擴大,先後湧現的著名作家還有:吳臘、列蒂班蒂達吳貌基比莫寧摩訶瑞、瑞林勇、達貢欽欽禮、德欽巴當等人。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體現了人們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獨立的願望。吳臘的小說《瑞卑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對緬甸社會,特別對某些青年的不良影響,表達了緬甸人民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感。列蒂班蒂達吳貌基的歷史小說《那信囊》、《達彬瑞蒂》也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1930年“我緬人協會”(即“德欽黨”)成立,號召熱愛祖國,提倡本國的文字,尊重本國的語言。民族獨立運動的激流席捲了文學界。不少作家加入了“德欽”的行列,創作出更富戰鬥性的作品。德欽丁的《我緬人歌》,回顧了緬甸的光榮歷史,鼓舞人民為獨立、自由而鬥爭。
與此同時,仰光大學的一些師生髮起了一場實驗文學運動。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德格多貌丹新(即吳埃貌教授)、佐基、敏杜溫等。實驗文學運動沒有強烈的反殖民主義的性質,但這一派作家拋棄了傳統的創作方法,趨向浪漫主義。他們的作品簡明、清新、樸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直到現代仍有巨大的影響。
1936年左右,“我緬人協會”中一部分青年人掀起了學習共產主義理論的熱潮,成立紅龍書社,翻譯、編寫了大量書刊,對推動緬甸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吳登佩敏創作的暴露宗教界黑暗的長篇小說《摩登和尚》便是紅龍書社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占領緬甸,文藝界遭到迫害,但仍有一些作家堅持寫作。1947年出版的貌廷的長篇小說《鄂巴》,通過農民鄂巴一家的遭遇,反映了40年代緬甸社會的變遷,是當時的一部優秀作品。
4.獨立後的緬甸文學(1948~ ) 1948年緬甸獲得獨立以後,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整理重版了大量古典文學名著,開展了緬甸語言文學的研究工作。緬甸翻譯協會(又稱文學宮)也出版了大量著作,並頒發文學獎。
在緬甸獨立前後,作家達貢達亞八莫丁昂昂林妙丹丁等提出創作“新文學”的口號。主張文學要為革命,為人民,要反映現實,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到60年代,上緬甸作家協會的作家們主張進一步改革文風,提倡用口語體寫作。
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主要是小說。它們有的以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為背景,描寫了緬甸各階層人民的革命鬥爭、生活遭遇及歷史人物;有的揭露資產階級的腐敗和虛偽,批判西方生活方式對青年的毒害,暴露地主、資產階級對工農的剝削;有的則力圖反映當今社會工、農、知識分子各個階層人民的現實生活。如:林勇迪倫的《公僕》(1954)表現一個僱農的兒子在生活中掙扎的困境;加尼覺瑪瑪禮的《不是恨》(1955)描寫一個婦女的不幸遭遇;吳拉的《監牢與囚犯》(1957)和《戰爭、愛情與監獄》(1960)則寫囚犯的命運;吳登佩敏《旭日冉冉》(1958)以緬甸獨立鬥爭為題材,描繪了1936至1942年間的政治鬥爭;八莫丁昂的《鄂奧》(1961)描寫1930年反英農民運動;那加山貌基辛的《山區盛開平原花》(1964)表現那加族人的生活;納內的《緬甸北部》(1966~1967)描述民族獨立鬥爭時期緬甸北部人民的革命鬥爭;南達的《誓死保衛伊洛瓦底》(1969)歌頌各族的團結與反英鬥爭;敏覺的《江喜陀》(1971)講述江喜陀王重視民族團結建設國家的歷史;妙丹丁的《浪擊聲》(1976)反映恆枝島附近漁民的生活;德格多妙盛的《瑙都》(1978)則反映緬甸民族音樂舞蹈界的情況,這些作品都深受歡迎,且大多獲得歷屆緬甸文學宮頒發的文學獎。
這一時期的詩歌也有不少比較成功的作品,如內達意、八莫紐內、當內瑞以及上緬甸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等。不少作家致力於文學的翻譯工作,很多外國名著被介紹給緬甸讀者。少數民族文學開始受到重視。文學評論也有所發展,如瑪利卡(作家納內敏覺兩人合作的筆名)編寫了5卷《緬甸小說指南》(1968~1973),比較系統地研究和介紹了緬甸小說創作的概況,為研究緬甸文學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料。
參考書目
 吳佩貌丁:《緬甸文學史》,仰光,1958。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