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經濟學理論是由經濟學概念、範疇與範疇體系組成的經濟學邏輯體系,包括科學的經濟學理論與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即經濟學科學真理,內容是反映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經濟學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往往是複雜經濟現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著合理的因素。
釋義
經濟學理論是用來說明社會經濟現象的幾個主要經濟變數之間因果關係的邏輯體系,理論的創新來自對新現象的分析或對舊現象的新解釋。
格爾認為經濟學理論是一種理性的、邏輯的科學,不可能用數學方法去“精確”測定,只能用演繹法或歸納法來解釋。
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假定(Assumption)基礎上對經濟變數之間如何發生互相聯繫判斷的假說(Hypothesis),是依據假說運用邏輯規則演繹的預測(Prediction)。
自19世紀30年代“邊際革命”開始走上了科學主義的數學化道路之後,數學模型成為了經濟學理論最“科學”的理論邏輯演繹;時至今日,缺乏數學模型基礎已經不能奢談“經濟學”——例外也並非不存在,風靡的科斯產權理論就全無數理基礎。儘管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家們純熟地使用著數學工具不斷完成著完美的理論邏輯演繹,但試圖以數學模型刻畫和指導人類經濟行為依然存在著顯著的漏洞:數理邏輯的完美必須依賴嚴格的假定,在不同假定下完美證明的理論會產生南轅北轍的結論。經濟學家“從數學上嚴格證明”了私有產權是最有效率的產權制度安排,經濟學家也從“數學上嚴格證明”過計畫經濟體制的高效率。
經濟學理論觀點的窘異常常是假設不同所致,在不同假定下的“商榷”不會,也根本不可能有說服對方的結果。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社會經濟學科,經濟學理論更無法如自然科學那般進入實驗室檢驗而只能由社會實踐檢驗,對經濟學理論的社會實踐檢驗卻無一例外地有完全相反的檢驗結論,將經濟學理論投入社會實驗進行檢驗的成本極可能高到社會無法承受的地步。而即使“某種經濟學思想導致了世界近半數人口遭受痛苦”,(斯蒂格利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也絲毫也不妨礙這種經濟學思想理論邏輯的正確。
二、經濟學新理論: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王見定。李穎伯《摘要》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
三、經濟學新理論: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王見定(摘要)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繫,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
四、經濟學的核心是統計學,經濟是通過統計學進行計量和分析的,所以《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 理論,必將從整體上提高經濟學的分析水平。《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理論的重大意義,參見百度統計學家欄目。註:該書著者王見定是著名國際數學家、統計學家、國際統計學會會員,著有《半解析函式與共軛解析函式》理論、《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理論。參見百度百科數學家、統計學欄目。
人物
古典經濟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國和法國。在英國,從威廉·配第(1623—1687年)開始,到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開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結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國的亞當·斯密和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1694—1774)。
英國
1.威廉·配第(1623—1687年)。他出生在英國一個手工業作坊主家庭,是個才華橫溢的人,一生從事過多種職業,後來成為醫生、國會議員兼大資本家,但他關心並研究經濟理論,主要經濟著作有:《賦稅論》、《政治算術》、《貨幣略論》等,並使之成為“英國經濟學之父”。他的成就主要在於開創了不同於前人的研究經濟學方法。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好比人體,工農業好比國家的血液,商業猶如血管,經濟運動與人體生理活動一樣有其內在聯繫和規律,並把數字、重量、尺度等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到經濟學研究之中,從而發現了經濟運行的一些本質規律,他把這門學術叫“政治算術”。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
政治算術學派產生於17世紀中葉的英國,創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其代表作是他於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術》一書。這裡的“政治”是指政治經濟學,“算術”是指統計方法。在這部書中,他利用實際資料,運用數字、重量和尺度等統計方法對英國、法國和荷蘭三國的國情國力,作了系統的數量對比分析,從而為統計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因此馬克思說:“威廉·佩第——政治經濟學之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統計學的創始人”。
2.亞當·斯密(1723—1790年)。許多人知道亞當·斯密是從“看不見的手”這句話開始的。不論是馬克思還是西方經濟學界都毫不懷疑地認為亞當·斯密是古典經濟學最傑出的代表。馬克思說:“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成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薩繆爾遜說:“我們可以把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的那年看作是現在所學的經濟學的誕生之年。”《國富論》出版於1776年,《獨立宣言》也發表於這一年,全面地考慮,很難說清楚哪一部文獻更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獨立宣言》向社會發出了一個全新的呼籲,呼喚社會致力於生活、自由和快樂的追求,而《國富論》則解釋了這樣的社會是如何運行的”。
從配第到斯密剛好一百年時間,其間英國經濟學一直在不斷發展,比較有影響的是洛克、諾思、馬西、休謨、斯圖亞特等。斯密正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創立了古典經濟體系。在斯密之前,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們都著眼於經濟政策,不大注意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而急於對市場進行干預。斯密最偉大的貢獻在於他是從弄清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這個複雜問題入手,並獲得重大發現,即自行調節的自然秩序(也叫自由市場機制)。這裡,我們不得不先分享斯密的一段精闢話語:“每個人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而且,在這樣做時正象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到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於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這就是著名的“看不見的手”。
當然,斯密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此,這只是他找到了開啟經濟學大門的鑰匙。他的經濟思想主要集中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從書名可見,它主要研究的是財富的來源和如何增加財富,找出促進和阻礙財富增長的原因,他既否定了重商主義的只有對外貿易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的觀點,也拋棄了重農主義的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偏見,指出任部門的勞動都是財富的源泉。《國富論》共五篇,其主要內容是:第一篇“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的順序”,詳細論述了分工、貨幣、價值、工資、利潤、地租等範疇。第二篇“資財的性質及其蓄積和用途”,論述了資本積累如何增進國民財富。第三篇“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考察了從羅馬帝國到18世紀後期的經濟發展史。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考察了各種經濟學說和政策對國民財富增長的影響。第五篇“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考察了國家財政對國民財富增長的影響,相當於財政學。
3、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李嘉圖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從來沒有進過大學,由於和非猶太教女子結婚,他父親和他斷絕關係。當時他僅有800英鎊,12年後,他賺得了億萬家財。這時候,他偶然閱讀了斯密的《國富論》,並對經濟學著了迷。1817年,他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這是他全部理論的總結,在很多方面發展了斯密的理論,也標誌著古典經濟學的最後完成。
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並主要在勞動價值論和分配理論的豐富和完善上取得了成功。奇妙之處在於,他的理論同時得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經濟學者的共同讚賞。尤其是馬克思曾給予他高度評價說:李嘉圖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學的合理性和巨大的歷史價值。到此,古典經濟學開始盛極而衰了。19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穆勒的語言表述為:“令人高興的是,關於價值規律,已經沒有什麼需要現在和將來的著作家加以說明的了”。這句話表明了古典經濟學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已到了盡頭。從此,經濟學的研究踏上了新的途徑。
法國
1、布阿吉爾貝尓(1646——1714)。法國不同於英國,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可是,布阿吉爾貝爾生活的時代正是柯爾培爾推行重商主義政策,法國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遭到破壞的時期。他在擔任地方法官的過程中,通過對大量農村訴訟案件的審理,深深地了解到當時社會經濟制度的弊端,於是針對這些實際問題撰寫了許多文章,其主要經濟著作有《穀物論》、《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等。他的理論貢獻主要是:一是提出了勞動價值論,他把商品的價值歸結為一般勞動時間,這是十分難得的。二是反對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提倡自由競爭。三是特彆強調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性。他認為,農業是財富的真正源泉。他寫到:“只有衣食等物品才應當稱為財富”,“一切財富來源於土地的耕種”,“耕種者繁榮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級財富的必要基礎”。四是提出貨幣本身不是財富,反對積累金銀財富。他提出的這些原理為法國古典經濟學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被稱為法國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
2、魁奈(1694——1774年)。非常巧合的是,與英國的配第一樣,魁奈也是一名非常著名的醫生,因治癒了王子的疾病有功被封為貴族,他六十多歲才開始研究經濟問題,主要是針對農業面臨的困難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然而,很快就在他周圍聚集了許多人,並形成了一個學派——重農學派,他們的理論體系強烈的影響了法國的經濟政策。
魁奈經濟學說中是“純產品”理論、社會階級結構理論、資本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理論。
(1)“純產品”理論。“純產品”指農業生產中生產出來的總產品扣除用以補償消耗的農具、種子等生產資料和工人、農業資本家食用的消費資料之後的剩餘產品,實質上,這裡的“純產品”就是後來馬克思提出的剩餘價值。同時,魁奈以為,財富的來源不在流通領域,而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領域,交換的原則是等價交換。只有能夠使物質財富在數量上增加的農業部門才是生產部門,工業部門僅僅把農產品作為原料進行加工,即改變物質財富的外部形態,商業只能使財富在地點上發生轉移。
(2)社會階級結構理論。他根據社會成員對生產“純產品”的不同作用劃分為三個階級:即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
(3)資本理論。他把投在農業上的資本看作是唯一的生產資本,並以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為標準把農業資本分為“原預付”和“年預付”兩部分,實際上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4)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理論。這一理論集中反映在《經濟表》中,是對資本再生產和流通規律的探索,因此,在經濟學史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3、西斯蒙第(1773——1842年)。他原籍義大利,生於瑞士日內瓦,後移居法國,他的經濟學說主要是分析和揭露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第一個論證了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因此,成為法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