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赤芍藥、人參(去蘆)、檳榔、枳殼(去瓤,麩炒黃)、淡竹葉、甘草、木香各60g,羚羊角屑、升麻、黃芩各90g,梔子(去皮)、葛根、桑白皮、木通、大青(去根)、藍葉各45g,川朴硝5000g,蘇枋180g,硃砂(細研)30g,麝香(細研)15g。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新汲水調下。
功用
消宿食,開三焦,利五臟,爽精神,除毒熱,破積滯,去胸悶,解酒毒。
主治
治煩熱黃疸,腳氣溫瘴,眼昏,頭痛鼻塞,口瘡重舌,腸癰喉閉,及傷寒狂躁,胃爛發斑等病。
方義
赤芍、淡竹葉、羚羊角、升麻、黃芩、梔子、葛根、大青、硃砂、朴硝均有清熱作用,部分具有解毒作用,對治療熱毒壅盛證有功;枳殼、木香具有行氣功效;配木通、桑白皮等利水藥,對三通利焦,消積化滯有功;人參大補元氣,硃砂鎮靜安神,麝香開竅醒神。諸藥合用,可治煩熱黃疸,腳氣溫瘴,眼昏,頭痛鼻塞,口瘡重舌,腸癰喉閉,及傷寒狂躁,胃爛發斑等病。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方論選錄
《師道師說》:“《局方》內服成藥所配合的引子,也是多種多樣,積累有豐富的經驗,加以人參湯化至寶丹,清茶下紅雪通中散,木瓜酒或鹽湯下四斤丸,柿蒂燈心湯下神保丸等是。此外,還有以生薑荊芥湯、蛤粉、韭汁、蔥湯、麝香、溫酒等為引送服丸、散、丹藥的,套用得非常普遍,加強了藥效。”
《中華醫方內科篇氣血津液病》:“凡病不問輕重、年月深淺,先以紅雪通中散三錢。茶下,良久,更以熱茶投,令宣瀉一兩行,便依法煎姜豆湯下三粒。當以他人熱手,更摩所患處,良久熱徹,當帶肉內有物如火車病所。”
《蘇木活血化淤類方集》:“但《清官秘藏》分立兩方。究其所異,除方名有別外,一日:“紅雪通中散”傳承於《局方》;二曰:“雪紅方”,傳承於《串雅》。”
《醫方類聚》:“外台秘要云:凡國中風,四肢不收,揚手躑足,心神昏憒,眼不識人,言不出口,煩悶惡衣,噴藥悶亂,此等疾證,多由熱起。王叔和云:熱積生風是也。故先聖用至寶丹、紅雪通中散、龍腦芎犀丸、薄荷煎、牛黃清心丸以對之,亦有單飲竹瀝,及大小竹瀝湯、敗毒散加防風、荊芥煎服亦效,若不審是,熱積生風,例以三生飲、三建湯、養正丹投之。則禍不旋踵,蓋其中有天雄烏附,其性大熱,服之如抱薪救火,鮮有不斃者,真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學者宜審思之。
《寶慶本草折衷》:“續說云:《圖經》載諸竹,謂醫家只用淡竹一品,故《局方》紅雪通中散,及《活人書》諸方,以至入患淋、中暑之劑,皆須淡竹葉也。然此竹不問大小,其乾莖瘦直,其棱節平正,白粉凝於節中。其葉淺綠而細薄者是矣。沈存中又云:苦竹之外,余竹悉為淡竹。近世多從其說。別更有一種淡竹,夏開青花如婦人環子之樣,葉似竹葉。張松雖謂此種尤佳,而未嘗見用。或雲即革部之鴨跖草此草刪訖。又恐易地而所稱不同。今不詳及。”
《孫思邈研究集成》:“孫思邈著作中所載的一些方劑正是針對中風熱證而制的,如竹瀝湯、荊瀝方、生地黃汁湯、風著湯、防風湯、大續命湯等。總括其特點,一是用竹瀝、荊瀝、生薑汁、生葛汁、生地汁之類,取其甘涼濡潤,清熱豁痰養液;二是以羚羊角、石膏、黃芩、地骨皮等折上炎之熱邪,以清為補,兼以麻黃、防風、獨活,不僅祛風固表,且可宣通經絡。體現了內外兼治、寒溫互濟、辛潤通絡的特點。後世治風要方,如《外台秘要》中延年葳蕤飲,《聖濟總錄》中紅雪通中散、大秦艽湯、羚羊鉤藤湯等,實亦不同程度體現了以上特點。”
《中藥複方藥效工程學》:“《局方》中為配合成藥內服還使用了大量的引子,如有人參湯化至寶丹,清茶下紅雪通中散,木瓜酒或鹽湯下四斤丸,柿蒂燈心湯下神保丸等。”
《孫思邈研究集成》:“雪劑或稱霜雪劑,是一類與古代煉丹、服石關係密切的方劑。《千金翼方》有金石凌、七水凌、紫雪、玄霜,《局方》有紫雪、碧雪、紅雪通中散,都是霜雪劑。其中,《千金翼方》的金石凌也是用蜜水和服,與朴硝煎相似,可見。用蜜水調服並不是煎劑的特點。”
《雜病廣要》:“《和劑》紅雪通中散,去槐花、犀角、訶黎勒,加黃芩、赤芍藥、枳殼、人參、木香、甘草、葛根、藍葉、木通。曰:細研,每服一錢至二錢,新汲水調下。”
《東醫寶鑑》:“積熱宜用三黃湯、三黃元、加減三黃元、方見消渴涼膈散、紫雪、紅雪通中散、妙香丸。”
中藥方劑之紅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中醫方劑詞典-散
“散”是中藥的一種劑型,如還有湯劑,丸劑,膏劑等,散是把藥經過一些特定的處理,再搗碎,成為粉沫就是散,就是雲南白藥就是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