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二十三世

約翰二十三世

本詞條將介紹兩名同為約翰二十三世的教皇,一個是正統教皇,另一個是敵對教皇。

約翰二十三世(正統教皇)

約翰二十三世約翰二十三世

約翰二十三世(PopeJohnXXIII,1881年11月25日-1963年6月3日義大利教皇(1958~1963年在位),原名安吉洛·朱塞佩·隆卡利(AngeloGiuseppeRoncalli)。登位時已77歲,在位不到5年,但他所開創的天主教新變化意義深遠,在位時期堪稱天主教會史中新時代的開端。
青年時曾服兵役,1904年在羅馬神職時年不滿23。1920年教皇本尼狄克十五世任命他為義大利對外傳教後援會會長。教皇庇護十一世召他到梵蒂岡參加教廷外交工作。1925年代表教廷訪問保加利亞,按慣例出發前升為大主教。後來又任教廷駐希臘使節兼駐土耳其使團團長。
1944年末任教廷駐戴高樂將軍所領導的自由法蘭西使節。原來,教廷駐法國使節瓦勒里在德國占領法國期間與維希政權首腦貝當將軍關係密切,於是戴高樂通知梵蒂岡,瓦勒里為不受歡迎的人,要求將他召回。因此,隆卡利就此任時法國人對附敵分子仍抱有熾烈的反感。隆卡利奉命設法緩和這種不睦氣氛,恢復教會的獨立自主,並設法使被俘的德籍神學學生獲釋。此外,他必須善於處理法國青年教士中間的過激情緒,以平息教廷內部保守勢力的不安。他出色完成任務,因此被庇護十二世立為樞機主教。71歲任威尼斯主教。
庇護十二世死於1958年10月,隆卡利經過反覆12次投票當選為教皇,稱約翰二十三世。登位後不久宣布近百年來一直未曾舉行的普世會議。按照約翰構想,這次會議本應結束過去的仇恨,使天主教認清在基督教分裂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責任,從而重建統一的基督教會。約翰有長時間同東正教會交涉的經驗,熱衷於基督教統一事業,但是教廷人士無法接受他的開誠布公精神。他誠摯地接待東正教安立甘教和其他新教領袖,聲稱將要邀請他們參加梵蒂岡會議。

約翰二十三世約翰二十三世

他將禮拜儀式中刺激猶太人的詞句刪除。他不以梵蒂岡統治者自居,走訪義大利總統,私下接見蘇聯總理赫魯雪夫的女婿,與他誠摯地交談。謁見他的人還有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蘇格蘭長老會主席和日本神道教大祠官。
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約翰公開敦促美蘇雙方慎重克制,這種意見受到甘迺迪總統和赫魯雪夫的讚譽。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根據這種哲學建立的共產主義政府加以區別,指出西方和共產主義東方和平共處不僅應當歡迎,而且為圖人類生存勢在必行。

約翰二十三世(敵對教皇)

敵對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敵對教皇約翰二十三世

約翰二十三世(PopeJohnXXIII,約1370~1419年11月22日)義大利籍敵對教皇(1410~1415年在位),原名柯薩(Cossa),他進入教廷時,正值西方教會陷於分裂(1378~1417),教皇法座誰屬紛爭不已。後來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和敵對教皇本尼狄克十三世雙方之間形成僵持局面。1408年柯薩背叛格列高利。1409年樞機團在比薩開會,會上柯薩十分活躍,這次會議宣布將格列高利十二世與本尼狄克十三世一併廢黜,另選敵對教皇亞歷山大五世。1410年亞歷山大死,柯薩繼位,稱約翰二十三世。此時曾被教皇英諾森七世賜以教會衛士稱號的那不勒斯國王拉迪斯拉斯占據羅馬,保護格列高利十二世,反對覬覦那不勒斯王位的安茹家族成員路易二世。1411年路易與約翰的聯軍開進羅馬。拉迪斯拉斯重整部隊反攻,迫使路易撤軍。於是約翰拋棄路易而於1412年與拉迪斯拉斯議和,由約翰贈給拉迪斯拉斯大量金錢並讓與他部分領土,拉迪斯拉斯則拋棄格列高利。1413年拉迪斯拉斯毀約縱兵劫掠羅馬並趕走約翰。約翰逃到佛羅倫斯。德意志國王西吉斯蒙德(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當時駐在佛羅倫斯,建議約翰召開康斯坦茨會議。1414年拉迪斯拉斯死。同年康斯坦茨會議開幕,會上大多數樞機主教承認比薩會議和他所選出的約翰,但不久即發生爭執。義大利人擁護約翰,而德意志人、英格蘭人和法蘭西人則要求約翰、格列高利、本尼狄克一律遜位,他即遜位。但不久他化裝逃出康斯坦茨。康斯坦茨會議宣布逮捕並廢黜約翰,接受格列高利的遜位請求,譴責本尼狄克,另選教皇馬丁五世,教會復歸於統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