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Mig-31))戰鬥機,是由蘇聯米高揚和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一種防空截擊機,主要截擊對象是美國SR-71超音速高空戰略偵察機和低空來襲的“戰斧”巡航飛彈。

機型簡介

該機氣動外形與米格-25很相近,採用上單翼、雙立尾、兩側進氣布局。機長22.69米,翼展13.46米,機高6.15米,裝有兩台D-306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每台最大推力14600公斤,高空(18300米)最大飛行速度M數2.83,低空飛行速度M數1.63,作戰半徑1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46200公斤,實用升限24000米,最大續航時間3.6小時,一次空中加油6--7小時。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該機是第一種裝有SBE-16相控陣天線雷達的戰鬥機,有3000個移相器,具有下視和下射能力。垂直方向掃描+-70度,水平方向掃描+-60度,能夠發現隱身飛機,搜尋距離300公里,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通過火控計算機篩選,首先攻擊4個威脅最大的目標。如果4機編隊飛行,間距200公里,則4機組合雷達掃描覆蓋面寬度可達800--965公里,可起到空中預警機的作用,並可以不依賴地面指揮系統的引導,獨立在雷達盲區內搜尋,截獲目標。機上有8個外掛點,可攜帶4枚AA-9遠程空空飛彈,2枚AA-6中程空空飛彈和2枚AA-8近程空空飛彈,機身右側裝有一門23毫米(加特林)6管轉管炮,射速每分種6000發,備彈260發,最大外掛能力6000公斤,有很強的空中截擊能力。該機1991年6月在巴黎國際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公開亮相,引起世人矚目。米格-31戰鬥機是俄羅斯防空軍的主戰飛機。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新一代截擊戰鬥機。於1975年9月16日首飛,1979年開始小批量生產,1980年開始交付部隊試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隊,主要改進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羅斯空軍主力戰機之一。米格-31戰鬥機採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後掠上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屬機身,整機的50%採用合金鋼,16%是鈦合金,33%的輕質合金,其餘為複合材料。

米格-31速度快、載彈大、截擊能力強。尤其是裝備了NIIPN007S-800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搜尋距離達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

該機與米格-25的主要差別是:翼展加大,增加了鋸齒前緣,機頭由於裝大型雷達而變粗,改裝推力加大的發動機,進氣口側面帶附面層隔板,火控雷達具有下視下射和上視上射能力,攻擊火力大大加強,作戰半徑加大,留空時間增加,增加了外掛點,從而使該機能攜帶多達8枚空對空飛彈,機體結構加強,適應於低空超音速飛行,該機具有截南包括巡航飛彈在內的多種入侵目標的能力。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新一代截擊戰鬥機。可以在缺乏空中預警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作戰任務,並可以充當空中指揮機使用。其數據鏈能將雷達等設備獲得的敵機信息,通過數據鏈傳送給其他關閉了雷達、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戰鬥機。多架米格-31之間還可以互通信息,因此巡邏時幾架米格-31的探測範圍就可以覆蓋寬闊的正面。米格-31是俄羅斯米格和莫斯科飛機聯合生產企業在米格-25MP型飛機基礎上研製的雙座雙發全天候截擊機,用於取代前蘇聯空軍的米格-23和蘇-15。該機原型機於1975年9月16日首飛,1979年投入批生產,1982年形成作戰能力。該機採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後掠上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屬機身,整機的50%採用合金鋼,16%是鈦合金,33%的輕質合金,其餘為複合材料。該機航程遠,速度快,具有卓越的超音速飛行性能,但機動性能不如第三代戰鬥機。1984年開始發展的米格-31M改進型,於1992年2月開始公開展示,除升力面作了些小改動外,該機改進了發動機和其它子系統,採用了數字式飛行控制,多功能CPT座艙顯示、新型雷達及其它探測裝置,增加了外掛點,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至1991年該機已生產200多架,主要裝備獨立國協國家   。

性能指標

發動機兩台D-30F-6雙轉子渦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152kn

機身翼展13.46m,機長22.69m,機高6.15m,冀面積61.6m²

重量正常起飛重量41000kg,最大起飛重量46200kg

航速最大巡航速度:M2.35(高空),經濟巡航速度M0.85

升限20600m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航程3300km(帶副油箱)

乘員2人  

武器裝備在前機身右側下部整流置內,可裝1門23毫米Gsh-6-23六管機炮,備彈230發。全機有8個外掛架,機身下4個,可掛4枚R-33遠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兩側機翼下各有兩個外側掛架,可以掛2枚R-40T中距紅外飛彈,四枚R-60紅外空空飛彈成對掛在翼下兩個外側掛架上。

圖片中的為米格-31M的6架原型機之一的白色903,該機為設計局(現米格聯合體)所有,頻繁露面於各個航展,但是此機是所有6機中技術水平最低的一架。

機載設備

動力裝置:兩台彼爾姆發動機設計局的P-30F6渦扇發動機,單台靜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機頭裝有NIIPN007S-800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搜尋雷達可達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中遠距導航系統,雷達告警接收機,APD-578數據鏈路系統,紅外搜尋/跟蹤感測器等。武器:前機身右側下部整流置內裝1門23毫米GSH-23-6六管機炮,備彈230發。8個外部掛架,機身下4個,可掛4枚R-33遠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機翼下兩個外側掛架,可以掛2枚R-40T中距紅外飛彈,四枚R-60紅外空空飛彈成對掛在機翼下兩個外側掛架上。尺寸數據:機長22.688米,機高6.15米,翼展13.464米,機翼面積61.6平方米。高空最大允許馬赫數M2.83,最大平飛速度(高度17500米)3000千米/小時,(海平面)1500千米/小時,最大巡航速度(高空)M2.35,經濟巡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航速度M0.85。實用升限20600米,起飛滑跑距離(最大起飛重量)1200米,著陸滑跑距離800米,轉場航程(帶副油箱)3300千米。續航時間(無空中加油)3小時36分,(空中加油1次)6-7小時。限制過載(超音速)+5.0g。武器裝備:機身掛架可帶4枚AA-9中距空對空飛彈,兩翼下各可帶2枚AA-8空對空飛彈。尺寸數據:翼展14.00米,機長(不包括空速管)21.50米,機高6.15米,機翼面積61.6平方米。重量數據:空重2182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41150千克。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M2.83(3000千米/小時,高度17500米),爬升率128米/秒,實用升限20600米,作戰半徑2100千米,轉場航程3890千米。在前機身右側下部整流置內,可裝1門23毫米GSH-23-6六管機炮,備彈230發。全機有8個外掛架,機身下4個,可掛4枚R-33遠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兩側機翼下各有兩個外側掛架,可以掛2枚R-40T中距紅外飛彈,四枚R-60紅外空空飛彈成對掛在翼下兩個外側掛架上。重量數據:空重21800千克,內載燃油1635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41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46200千克。

發展歷程

最早的戰鬥機:早在1903年,萊特兄弟就發明了飛機,不過發明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用於具體的空戰,而是只用它來執行偵察任務。1915年,法國將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上一挺機槍和一種叫做偏轉片的裝置,使它真正具有了空戰能力,此時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戰鬥機正式宣告誕生。初露鋒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鬥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鬥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鬥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鬥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鬥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踞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準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定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準確度與火力。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

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鬥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髮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鬥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鬥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鬥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在大戰結束前,戰鬥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几年之間,戰鬥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線上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線上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進入噴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在韓戰中,噴氣式戰鬥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誌著螺旋槳式戰鬥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鬥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米格-31“獵狐犬”準。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E."Chuck"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鬥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冷戰時期的變遷: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鬥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飛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飛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鬥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飛彈成為該階段戰鬥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鬥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

米格-31“獵狐犬” 米格-31“獵狐犬”

改進改型

俄空軍米格-31殲擊機滑向跑道:據報導,俄羅斯“空軍30中央科學研究所”所長尤里·巴雷科向記者宣布,武器系統更新將能夠使米格-31重型殲擊機打擊高超音速飛行器。尤里·巴雷科指出,俄羅斯的航空武器庫現需要一定程度的更新。俄羅斯航空武器完善的基礎是制定和實施長期的國家計畫,其中包括研製新一代“空-空”制導飛彈。巴雷科認為,經現代化改造的米格-31將能夠配備遠距“空-空”制導飛彈。其打擊隱形飛機、巡航飛彈以及未來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能力將會增長。與基礎型飛機相比,其作戰效率大體能夠提高50%至4倍。此外,蘇-34飛機能夠不依賴氣象條件和晝夜時間,在任何地域,使用所有的航空彈藥有效打擊地面、水上和空中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