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1FL IBS戰鬥機

米格-21FL IBS戰鬥機

MF型—8250千克。 PF型—9100千克。 PFM型—9100千克。

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戰鬥機
簡介 米格-21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輕型超音速殲擊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1是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飛機。擁有大量改進型號,主要型別有:米格-21F,白天型截擊機,安裝一台R11F-300發動機;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裝一台R11F2-300發動機,去掉機炮,裝RP-21雷達,2~4枚空對空飛彈;米格-21PFS,PF的改進型;米格-21FL,PF的出口型;米格-21PFM,PFS的改進型;米格-21PFMA,PFM改進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製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裝的偵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開始交付使用,生產數量較多;米格-21SMT,MF的改進型;米格-21BIS,較新的多用途型,安裝一台R25發動機,改進機體結構和電子設備,增加塔康導航系統,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公里;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換裝了擁有更大直徑天線的新型雷達,並可攜帶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飛彈,擁有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中國於60年代開始仿製米格-21,國內編號殲七。殲七發展歷程異常艱難,因中蘇關係惡化,在殲七發展的關鍵時刻撤走了全部專家,而且圖紙和生產設備在在由蘇聯向國內運輸途中運輸途中因大雨損壞嚴重,資料殘缺不全,生產設備也嚴重損壞。中國的設計師們根據蘇聯專家留下來少得可憐的資料,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於1966年1月17日由試飛員葛文墉駕駛,將第一架殲七送上了天空。整個試飛過程中,前後共完成了29個起落,飛行速度達到了M2.02。最初生產的殲七,安裝一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是在蘇聯R-11F-300發動機的基礎上,經多方面改進制成的。1967年蘇聯授予中國生產許可證後,開始了殲七漫長的生產周期,起初殲七的生產並不順利,直到80年代初期殲七的生產才逐漸完善。儘管如此,殲七在中國的發展卻是大放異彩,改進型號十分豐富,尤其是最新的殲七MF,達到了米格-21所有改型的頂峰。殲七曾向多個國家出口,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
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戰鬥機

發展歷史

米格(mig)-21戰鬥機是一種單座單發超音速輕型戰鬥機,是前蘇聯空軍50年代末和60年代裝備的主力制空戰鬥機。其主要任務是高空高速截擊、偵察,也可用於對地攻擊。西方稱為“魚窩”。米格-21於1953年開始研製,1955年裝備前蘇聯空軍,自60年代起出口至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國還進行了特許生產。現已停止生產,總產量超過6000架。僅在60年代,前蘇聯空軍就裝備了2500餘架。該機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與西方同級別的同代戰鬥機相比,它的價格是很低的米格-21有20餘種改型,除幾種試驗用改型,其餘的外形尺寸變化不大,雖然重量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換裝推力加大的發動機,因而飛行性能差別不大。由於機載設備不同和武器不同,各型號的作戰能力有明顯差別。米格-21飛機最大起飛重量9600公斤,裝1台P-13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最大/加力)5100/66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1倍音速,實用升限18400米,機內燃油航程1300公里,作戰半徑270公里。該機機載設備簡單,中、後期改型加裝了小直徑天線火控雷達和自動駕駛儀。早期型號只在機頭錐中裝雷達測距器。主要武器有1門23毫米G3-23雙管機炮,備彈200發,有4個外部掛架,可攜帶紅外製導或雷達制導的近距空空飛彈或對空、對地火箭和炸彈。

研製思想

高空、高速、輕巧、爬升快,能截擊入侵的敵轟炸機和高速目標,作為國土防空截擊機使用。針對這一設計思想,採用了很薄的大後掠角三角翼,全動式增尾,細長機身和帶進氣錐的頭部進氣道,使得該機跨、超音速阻力小,高空高速時發動機推力較大,因而得到很大的平飛速度。但由於高速時方向安定性減弱,飛行中嚴格地限制速度不得大於規定。這種氣動布局在當時是新穎的,實現了研製目的,足以與當時西方主力戰鬥機F-104相抗衡。但該機除了大速度、減速性能好以外,其機動性能不好,加上機載設備過於簡單,武器掛載能力過小和航程過短,因而作戰能力有限。米格-21價格低廉,對第三世界國家很有吸引力,曾廣泛使用於越南、中東、印巴和兩伊等局部戰爭。由於該機輕小、設備簡單、操縱靈便,越南戰爭中越方飛行員曾多次擊落名聲赫赫的美軍F-4“鬼怪”戰鬥機。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空軍仍使用這種戰鬥機,但終因技術差距過大,且指揮失靈,戰術運用不當,不但未建戰功,反而被擊落多架。

米格家族

米格-21“魚窩”

米格-21戰鬥機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設計成功並定型的。1958年下半年,米格-21飛機開始在高爾基市的索克爾製造廠量產並進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軍。米格-21戰鬥機及其改進型共生產了10000多架。現在至少還有20個國家的空軍還在使用它。在米格-21數十年服役生涯中,曾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重要改進。

米格-23/27“鞭撻者”

在它服役的那個時期,米格-23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戰鬥機,所以它的服役數量也是非常的大。作為從米格-23發展來的先進戰鬥轟炸機,米格-27的原型機在1971年2月18日完成首飛,72年共生產了24架。飛機最大載荷4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1點7馬赫。

米格-29“支點”

第一架米格-29原型機在1977年10月首飛,飛機所有技術驗證階段共用了14架進行測試,1980年5月,飛機通過國家驗收認證開始量產。西方社會和北約給了它一個綽號“支點”。它的良好的機動性能贏得了大量的讚譽。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測距離遠,並且需要的地面維護工作都比較簡單。翼展:11.36米機長:17.32米高度:4.73米載油量:4640千克最大馬赫數:2.3海平面最大爬米格家族——米格-29
升率:330米/秒最大升限:17500米武器:2枚R-27R中程空空飛彈,4枚R-73格鬥飛彈或3000千克炸彈和無控火箭。單管機炮備彈150發,機翼內側前緣。自身防護:兩具拽光彈布撒器,“梔子花”主動電子干擾器。

米格-31“獵狐犬”

1976年4月22日,編號83-2的二號原型機攜帶完整的機載系統進行了試飛,它能在擔任領空作戰任務時指揮其它飛機,並且裝備了Zaslon雷達,該雷達能與其它戰鬥機分享數據。截至目前,俄羅斯共有350多架米格-31戰鬥機。翼展:13.464米機長:22.688米機高:6米格家族——米格-31
.15米最大馬赫數:2.83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時武器:4枚半主動雷達制導R-33S空空飛彈、2枚中程R-40TD飛彈或4枚R-60M近距空空飛彈。一座6管23毫米機炮,備彈260發自身防護:主動電子對抗裝置。

米格-25“狐蝠”(Mig-25 Foxbat)

是蘇聯在1960年代研製部署的一種高空高速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在冷戰時期曾出口過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家,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米格-25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研發中的XB-70轟炸機與A-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察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更遑論跟蹤監視攔截,只有米格-25可以輕鬆的尾隨在SR-71的後面隨時監視其航向,並在其有不軌舉動時提出警告。米格-25在裝備蘇軍初期由於其極高的性能參數,一直為西方世界所關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測蘇聯的軍用航空製造技術已經領先於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蘇軍飛行員別連科中尉駕駛米格-25飛機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開了該飛機神秘的面紗。美日的技術專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後運到東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軍基地,經過徹底的檢查,該機70%的部件是不鏽鋼,雖然極限速度很高,但是技術性能並沒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從整體性能上說僅僅相當於美國的F-4“鬼怪”戰鬥機,和美國當時正在研製的F-15“鷹”和F-16“戰隼”戰鬥機更是相距甚遠。但是不管怎么說,蘇聯工程師能用相對落後的技術生產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戰機,某些設計理念至今仍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間擊落過各類戰機,甚至有訊息說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米格25曾擊落過美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米格-AT是俄羅斯米高楊設計局和法國斯耐克公司等聯合研製的高級教練機,由俄羅斯米高楊設計局負責全機的製作與組裝、系統整合與後勤支援,另外RSK公司負責銷售,斯耐克公司提供發動機,塞克斯塔公司提供航電系統。雙方為能共創雙贏,俄方出資68%,法方出資32%。俄羅斯空軍計畫用米格-AT取代現在正在服役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練機。米格-AT於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設計,1992年法國公司參與合作。1996年3月21日米格-AT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目前該機已進入試生產階段。據俄專家評估:與米格-29相比,米格-AT的機動性要稍勝一籌,在近戰中也更占優勢。由於米格-AT採用了西方規格的航電系統,經過相應的培訓之後,飛行員既會操控米格-29、蘇-27,也能操控“幻影”2000、“颱風”、F-15、F-16、F-18和F-22等當前世界各型先進戰鬥機。這使米格-AT具有可觀的市場潛力。米格-AT機身長12.01米,高4.62米,翼展10.16米,最大起飛重量在6噸左右,最大飛行速度為900公里/小時,飛行距離可達3000公里,極限飛行高度近1.6萬米。在作為殲擊機使用時,該機可以配備一門20毫米機關炮、兩個非制導火箭吊艙(或兩枚輕型航彈)以及兩枚空對空飛彈。它採取前後串列的座艙設計,採用下單翼常規T字形尾翼布局。兩台引擎被安裝在機翼上部。它的飛行控制系統採用與先進戰鬥機相同的線傳控制。主翼採用低單翼直線翼型。機翼接近機身處改向斜前方伸展。為能提高升力,機翼前緣有高升力條板,後緣有雙重縫翼。它使用了大量的複合材料,這使得它的推力遠高於同時期的其他高級教練機。它還有幾個驚人的地方,如機翼攻擊角上限與F-16相同,可達25度。它的7個外掛點可載武器達兩噸,只有俄羅斯的另一款高級教練機雅克-130可與之媲美。它裝有多功能雷達,搜尋距離達60公里

相關參數

Mig-21技術參數型號:F型◇PF型◇PFM型◇MF型◇BIS型◇。外形尺寸:F型—15.76(機長)×7.15(翼展)×4.1(機高)米。PF型、PFM型—14.5(機長)×7.15(翼展)×4.125(機高)米。MF型—15.4(機長)×7.15(翼展)×4.13(機高)米。BIS型—15.4(機長)×7.15(翼展)×4.125(機高)米。機翼面積:均為23㎡。空重:F型—4819千克。PF型—5700千克。PFM型—5750千克。MF型—5900千克。BIS型—605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F型—6850千克。PF型—7750千克。PFM型—7820千克。MF型—825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F型—8376千克。PF型—9100千克。PFM型—9100千克。MF型—9600千克。BIS型—968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F型—2175公里/小時(2.02馬赫)。PF型—2185公里/小時(2.05馬赫)。PFM型—2230公里/小時(2.10馬赫)。MF型—2330公里/小時(2.20馬赫)。2330公里/小時(2.20馬赫)。實用升限:均為18700米。爬升率:F型、PF型—135米/秒(高度5000米)。PFM型—140米/秒(高度5000米)。MF型—150米/秒(高度5000米)。BIS型—170米/秒(高度5000米)。航程:F型、PF型、MF型—1300公里(不帶副油箱)。PFM型—1670公里(帶副油箱)。BIS型—980公里(不帶副油箱)。載彈量:1000千克。發動機:F型—1台R11F-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5750千克。P型—1台R11F2-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5950千克。PFM型—1台R11F2S-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6175千克。MF型—1台RF13-300(P25)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6600千克。BIS型—1台R25-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7500千克。電子設備:PF型—RP-9-21截擊雷達,發現目標距離約20公里。MF型—RP-MA雷達,搜尋距離20~30公里;RP-21截擊雷達;“天弓一號”自動引導系統。BIS型—新型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公里;“天弓一號”自動引導系統。武器系統:F型—2門30毫米航炮,備彈60發。可掛2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PF型—機翼可掛載2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PFM型—1門Gsh-23型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機翼可掛載2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MF型—1門Gsh-23型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機翼可掛載4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4枚“先進環礁”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BIS型—1門Gsh-23型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機翼可掛載4枚AA-2獲AA-8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

生產研製

米格-21是前蘇聯50年代初期研製的一種單座單發輕型超音速戰鬥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6年6月24日蘇聯航空節時參加飛行表演,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北約組織稱它為“魚窩”(Fishbed)。米格-21是根據韓戰中噴氣戰鬥機空戰經驗研製的,要求輕巧、靈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火力強。米格-21是一種設計較好的戰鬥機,被大量使用,總生產量在5000架以上,在生產的高峰期,僅前蘇聯國內就有5條以上的生產線。另外,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及印度還各有一條。米格-21在60年代曾是蘇軍的主力機種,最多時裝備了2500架以上。70年代以來,逐漸被米格-23等機種所取代。到80年代中,蘇軍仍使用著780架左右,多數是後期的新改型。米格-21還被蘇聯大量銷往國外,至少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空軍裝備了這種飛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空軍中的米格-21已退役。在米格-21的研製初期,共製成兩種原型機,一為三角翼型,另一為60度後掠翼型,兩者除機翼不同外,其它部分設計相似。後掠翼型編號為E-2A,北約稱之為“面板”(Faceplate)。兩種型別對比試飛後選中了三角翼型,並由此發展了以下十幾種改型:米格-21(E-5)為原型機;米格-21Ф是第一批生產型,是一種短距白天型截擊機;米格-21ПФ為第二種批生產型,增強了全天候作戰能力,1961年首次公開展出;米格-21ПФ/СПС也稱為米格-21ПФС,出現於1967年;米格-21ФЛ是米格-21ПФ系列的出口型;米格-21ПФМ是ПФ/СПС的改型;米格-21ПФМA為多用途型;米格-21М是印度仿製的ПФМA型,第一架於1973年2月14日交付印度空軍;米格-21P基本與米格-21ПФМA相似,主要增強了其偵察性能;米格-21МФ為多用途型,基本與米格-21ПФМA相似,1969年裝備蘇軍,印度進行了仿製;米格-21PФ是由米格-21МФ改裝而成的戰術偵察型;米格-21CMT與МФ型相似;米格-21БИС是1976年以後出現的第三代多用途空戰/對地攻擊型;米格-21БИС改進型的電子設備有所改善;米格-21УТИ為雙座教練型;米格-21УС是米格-21ПФ型的雙座教練型;米格-21УМ是米格-21МФ型的雙座教練型;超音速運輸機實驗機採用了米格-21ПФ的機身;米格-21垂直起落實驗機由ПФМ型改裝而成,1967年7月前蘇聯航空節時首次展出。米格-21裝一台P-13-300渦輪噴氣發動機。主要機載設備有:機頭進氣錐內裝一部РП-21MA雷達,搜尋距離20公里。裝有РСИУ-5超短波電台,АРК-10無線電羅盤,СОД-57M應答機,PB-УM無線電高度表,MPП-56П信標接收機,CP30-2敵我識別系統,CПO-10護尾器。陀螺儀瞄準器可在2.75g時保持精度,自動測距的結果可輸入瞄準器中。主要機載武器有:機身下裝一門23毫米的ГШ-23雙管機炮,備彈200發。翼下有4個掛架,可帶4枚K-13A“環礁”紅外製導空空飛彈和“先進環礁”雷達制導空空飛彈,也可帶火箭發射巢、C-24空地火箭、250或500公斤炸彈。

武器裝備

簡介

米格-21飛機最大起飛重量9600公斤,裝1台P-13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最大/加力)5100/66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1倍音速,實用升限18400米,機內燃油航程1300公里,作戰半徑270公里。該機機載設備簡單,中、後期改型加裝了小直徑天線火控雷達和自動駕駛儀。早期型號只在機頭錐中裝雷達測距器。主要武器有1門23毫米G3-23雙管機炮,備彈200發,有4個外部掛架,可攜帶紅外製導或雷達制導的近距空空飛彈或對空、對地火箭和炸彈。

武器系統

F型—2門30毫米航炮,備彈60發。可掛2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PF型—機翼可掛載2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PFM型—1門Gsh-23型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機翼可掛載2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MF型—1門Gsh-23型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機翼可掛載4枚AA-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4枚“先進環礁”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BIS型—1門Gsh-23型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機翼可掛載4枚AA-2獲AA-8空空飛彈,或掛炸彈和火箭。

設計特點

在米格-21的研製初期製成了兩種原型機,一為三角翼型,另一為60°後掠翼型,兩者除機翼不同外,其它部分設計相似。後掠翼型編號為E-2A,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稱它為“面板”(Faceplate)。兩種型別對比試飛後選中了三角翼型,並由此發展成一系列改型。米格-21是一種設計緊湊、氣動外形良好的輕型單座戰鬥機。採用三角形機翼、後掠尾翼、細長機身、機頭進氣道、多激波進氣錐。各種改型除機身有些變化和垂尾加大外,其它地方基本上保持了原來布局。下面介紹的是МФ型的設計特點。機翼為切尖三角形懸臂式中單翼,下反角2°,前緣後掠角57°。對稱翼型,翼根處相對厚度5%,翼梢處4.2%。展弦比2.22,尖削比12.5,安裝角0°,翼根弦長5.97米,翼尖弦長0.46米。襟翼面積2×0.92米2,軸補償副翼面積2×0.59米2。在翼根前緣前方機身上的每一側都裝有小的尖形整流罩。在每側機翼上方靠近翼梢處裝有附面層板。全金屬結構,有兩個主梁和一個輔梁。由液壓助力器操縱副翼,裝液壓作動的大型“吹氣”平板後緣襟翼。機身截面形狀近似於圓形,最大直徑為1.24米(不包括座艙)。半硬殼式結構。衝壓式機頭進氣道,進氣口直徑0.87米。通過機頭上部向前打開的艙門可以對電子設備進行維修,在沿機身從座艙延伸到垂直安定面的大型背鰭內裝有操縱桿、電子設備、單口加油口蓋和燃油箱。靠近機翼前緣處的機身下部兩側各有一塊減速板,還有一塊減速板設在腹鰭的前邊,三塊減速板均由液壓操縱。懸臂式全金屬結構尾翼。全部翼面都有大後掠角。液壓助力全動式平尾,1/4弦線後掠角55°。相對厚度6%。平尾前緣最大上偏+7.5°,下偏-16.5°,面積7.9米2。平尾翼梢有配重塊。操縱系統有力臂調節器,可根據不同的高度與空速調節傳動比,尾翼配平開關設在駕駛桿上,無配平調整片。垂尾1/4弦線後掠角60°27′,面積5.32米2,平均氣動弦長3.14米,相對厚度4.4%。方向舵面積為1米2,偏角±25°,腹部有大型單片式腹鰭。起落架為前三點式,液壓收放,全為單輪。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主起落架收上時轉87°後收入機身。主起落架機輪尺寸為800×300毫米,胎壓7.8×105帕(8千克/厘米2)。前輪尺寸為500×180毫米,胎壓6.9×105帕(7千克/厘米2)。三個機輪均有冷氣剎車裝置,對主輪差動剎車可實現地面轉彎。減速傘裝於垂尾根部艙內。起落架有冷氣應急放下裝置,前起落架還有應急拉索放下機構。動力裝置為一台P-13-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推力為50.01千牛(5100千克),加力推力64.72千牛(6600千克)。進氣錐自動無級調節。機頭兩側有輔助進氣門,座艙後機身兩側有防喘振放氣門。燃油系統包括6個機身油箱和4個機翼整體油箱(兩前兩後),機體內部裝油2600升。另外,機翼下可帶兩個490升副油箱,機身下可掛一個490升或800升副油箱。主起落架艙門後的機身兩側可帶固體起飛助推火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