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海圖

元朝末年,國勢漸衰,倭寇乘機劫掠中國沿海地區。明初,倭寇又乘天下未定之機,肆虐中國沿海。同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殖民者相繼侵犯廣東福建澎湖列島台灣,海防形勢十分嚴峻。適應加強海防建設和整軍備戰的需要,海域測量受到重視,多種籌海(海防)圖應運而生。其中以著名學者鄭若曾編繪的《萬裏海防圖論》和《籌海圖編》最為著名。
《萬裏海防圖論》在明代的海防圖籍中居首要地位,影響很大,後來海防圖籍中的地圖,多以他的海防圖為藍本。《籌海圖編》是鄭若曾在他原先繪製的《海防一覽圖》和《萬裏海防圖論》的基礎上精心編繪而成的。《籌海圖編》圖論結合,有8開紙大小的地圖114幅,首卷有1幅《輿地全圖》,作為全書的統攬。72幅《沿海山沙圖》是最多的種類,圖上詳細繪製了從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東沿海一線的海防設施,包括衛所、堡寨、烽堠、巡檢司等,以及沿海島礁等概略地形。卷二繪有《日本國圖》《日本入寇圖》各一幅,詳細描繪了倭寇來犯的路線,在17處重要地點還進行了標註。卷三到卷七,分別繪製了從廣東到遼東沿海州府的地圖。應該說,《籌海圖編》及其多種海防圖成為部署海防和謀劃禦敵的重要依據。據學者研究,頗具影響的兵書―――茅元儀所著《武備志》刊載的《海防圖》,就是源於《籌海圖編》。  還需要一提的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繪製的《鄭和航海圖》。此圖繪製了南京以下長江段、中國東海南海直至印度洋波斯灣的航路以及沿海地形。原圖採用寫景法呈“一”字展繪,收入《武備志》後改為從右至左順序繪成40幅,其中國內18幅,國外22幅。圖上標示了港灣、江河入海口、島嶼、礁石、淺灘、沙洲、沿岸城鎮、衛所等設防地點以及可供導航用的山峰、塔、寺院、橋樑、旗桿等顯著物標。陸上詳細註記地名、國名等共500多個,水域中標繪航線118條。此圖對於研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路線,加強南海與東海的海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圖被收入《武備志》,也說明了其軍事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