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運用中國畫的山水畫法,按航行之先後順序,由右至左繪成平行、不計方向的圖卷。沿途標有山脈、島嶼、陸地等地形及軍營、廟宇、橋樑、寶塔等建築,並配針路和過洋牽星圖的繪圖方式,其準確程度為先人所無。該圖以南京為起點,沿中國大陸東海岸,最遠到達東非的慢八撒,所收地名500多個,是十五世紀中葉以前中國記載亞非兩洲內容最豐富的地理圖籍,對於引領世界航海業具有重要作用。

簡介

(圖)《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原名是《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因其名冗長,後人簡稱為《鄭和航海圖》。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頁,圖面二十頁,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頁。該圖是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繼承前人航海經驗的基礎上,以鄭和船隊的遠航實踐為依據,經過整理加工而繪製的。這本圖集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據鄭和航海經歷編成的航海圖,是中國地圖學史上的一大創

(圖)《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

作,更是一部專為指導航海用的地圖。其表示內容、 表示方法與編制方法上有其獨特之處:

1. 從方便使用出發,從起點開始至終點,圖幅呈一字排列展開的連續拼接。

2. 採用“對景圖”的畫法,繪製山形形象與有方位意義的地物,可把圖與實地一一對景,儘快判斷出自己所處的位置。

3. 繪出平潮時的淺沙、礁石和港口、海島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與居民地、山地等。

主要內容

(圖)《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的主要內容

圖上所繪基本航線以南京為起點,沿江而下,出海後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海岸,穿越馬六甲海峽,經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到達溜山國(今馬爾地夫)。由此分為兩條航線,一條橫渡印度洋到非洲東岸;另一條從溜山國橫渡阿拉伯到忽魯謨斯。圖中對山嶽、島嶼、橋樑、寺院,城市等物標,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立體寫景形式繪製的,形象直觀,易於航行中辨認。對主要國家和州、縣、衛、所、巡司等則用方框標出,以示其重要。圖上共繪記530多個記名,包括了亞非海岸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返航線各50多條,航線旁所標註的針路、更數等導航定位數據,更有實用價值。這充分說明當時中國海船的遠航經驗甚為豐富,航海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

特點

(圖)鄭和航海圖(局部) 鄭和航海圖(局部)

《鄭和航海圖》的特點

1、突出了與航行有關的要素該圖是寫景式的海圖,又是屬於針路圖系統,專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圖的特徵。表現在該圖的內容要素都是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標明航行的針路(航向)和更數(航程);二是為了定位導航的需要,將顯著目標均畫成對景圖,以便於識別、定位。三是用文字說明轉向點的位置和測深定位的水深數,以及註明牽星數據。這些都是保證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圖幅體現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倉的一段航區,系內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斷改變航向,因此圖上不註明針路、更數。由於主要是根據兩岸物標進行定位和導航,所以圖上對兩岸的地形、地物描繪得特別詳細。又如自太倉至蘇門答剌以至印度半島的東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羅經導航外,並以山頭、島嶼為目標、因此圖上繪有顯著山峰和地物,並在主要航線上註記針位、更數的說明,以保證航行安全。自溜山國至忽魯謨斯的航線,因是遠洋航行,圖幅除註明基本針路外,還加注了牽星數據,便於利用天文導航。

3、圖幅配置以航線為中心《鄭和航海圖》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繪製的,而是突出以航線為主,整個航線是從右向左連貫的,由於這些線原來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圖幅的方位亦隨之而異。如南京至太倉航線,原是自西向東,而圖上繪成從右至左,圖幅方位就成為右西左東,上南下北;又如出長江口後沿大陸海岸的航線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圖上的航線還是由右而左繪出,所以圖幅方位又成為右北左南,上西下東。這樣繪製的航海圖,其圖幅方位雖不統一,但卻便於在航行中使用。

航區組成

(圖)鄭和 鄭和

《鄭和航海圖》上的航區,主要由4部分組成:一是內河航區,起自南京龍江關(今南京下關),止於長江口,二是東南沿海區,止於福建廈門五虎門,三是近洋航區,止於東南亞諸國及印度半島,四是遠洋航區,止於非洲東海岸。

該圖所示的地域非常廣闊,航線眾多、漫長,圖上繪製了航線兩側所見的山川、島嶼、橋樑、寺院、城市,標示出這些地物的所屬國家、及州、縣、衛、所、巡司等,圖上總共記錄了530多個地方、30多個國家和地區,30多條航線。

在內海航區,由於距岸邊近,目測所及,鄭和他們充分利用長江兩岸的山川地勢導航,以傳統的山水畫寫景形式為主,圖上少文字說明,也不標註航線上的針位、更數和牽星圖。

在東南沿海航區,主要是沿岸航行,主要以島嶼、山峰為參照物,所以這一航區將沿岸的地形地貌畫的比較詳細。

在近洋航區,主要包活廈門至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印度東西海岸,圖上除標示沿岸的地形地貌外,在主要航線上還註明針位及各島嶼間的航行更數。

在遠洋航區,船隊航行遠離岸邊,偶爾可見海中島嶼,所以圖上除標示出這些關鍵島嶼外,還用文字註明針位、更數、從某某港口出發,到某某港時與天空特徵星星的高度等,恰似天文導航。

不過,《鄭和航海圖》也有與現今地圖顯著不同的地方,比如,現今地圖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表示坐標方位,有精確的比例尺度。《鄭和航海圖》在坐標、比例尺度上則顯得與今不同,將內河航區的方位變成上南下北,長江流向變成了左東右西;同樣在東南沿海航區,則將沿海岸線畫在上方,沿岸各島則畫在下面,成了上西下東;到了印度洋航區,則將印度西海岸一側繪在左方,而將阿拉伯及非洲東海岸一帶畫在右方,形成左東右西的並列方式。

方位顛倒原因

《鄭和航海圖》出現方位顛倒的原因,有以下三個:一是當時繪圖技術水平不高,將沿岸那么多的山川地貌、河流、地名以及針位、更數、牽星畫在尺幅之內,實屬不易,故繪圖者忽圖了坐標、比例,抑或是當時沒有這方面成文的規矩;二是此圖可能出自多人之手,而每位繪圖者又有自己的繪製習慣,因此,在整個航海圖上出現方位不一致的問題;三是為了使用者方便和習慣。

中國人早就有自上而下、自右至左的書寫習慣以及“實為上、虛為下,上為大、下為小”的認識論。鄭和一行在江中,南京又在長江南岸,所以繪圖者很自然將南京畫成在圖的上方,江北岸則畫在下方,長江自西向東流,上為大為右,故長江流向變成了左東右西。同樣,在東南沿海航區,岸線為實,故畫在航海圖的上方,下方則是島嶼和大海。在印度西海岸是繪圖者先看見印度半島岸線,故畫在圖的上方(右),而阿拉伯及非洲西海岸距離遙遠(左),是他們將要去的地方,所以畫在航海圖的下方,這也符合自上而下,由近及遠的認識原則。

《鄭和航海圖》上出現的方位差錯,並不是當時人無知,也不是什麼錯誤,而是華夏子孫有其獨特、深遠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淵源,才成就了這份舉世無雙的航海圖。

“針位”和“更數”是什麼意思?

古代航海最早使用指南針指示方向,後來將指南針加以改進,將它放在一個圓形盤子的中心,在盤面上畫幾個同心圓,將天干(甲乙丙丁……壬癸)、地支(子醜寅卯……申酉戍亥)和八卦,按東南西北24個方位分別畫在上面,即為初級的羅盤。這種羅盤的方位與現代的羅經對應使用時,每一羅盤方位相當於現代羅經的15度。

4船舶航行用指南針來確定自身的航向、方位,就是“針位”。意思是指指南針的位置是在東南西北,或者是八卦中(乾、坤、坎、艮、巽、震、離、兌),或者是在天干、地支中什麼位置,如指南針停在癸位,表示為15°在醜位為30°,在艮位為45°余類推。此外,兩個字之間稱“縫針”,如指針停在子癸位,表示為7.5°。停在癸丑22.5°所以,明代羅盤實際上有48個方位。600年前,鄭和他們使用如此精密的羅盤儀器指示航向,在世界航海史上開了河,這也是鄭和七下西洋成功的重要保證。

明朝一晝夜分為10更。從計時上看,每更等於現代的2.4小時,而每更又表示航行了多少距離。那時在正常情況下,即順風順流每更船隊可以航行60里(30公里)。更數多少,表示船隊由甲地到乙地使用了多少時,航行了多少距離,所以更數是時間和記程單位。

不可否認,因為海上天氣瞬息萬變,即使船上有多面帆,可以利用八面風推動船舶前進,但總有風力大小、風向變化和海流順逆等情況發生,因此以更數計程不大準確。所以,史書上又有一更代表40里、50里(20、25公里)之說。

評價及其影響

根據當時的製圖技術水平,該圖不可能按數學投影方法和經緯坐標以及一定的比例盡繪製,而是以航海的實用性為特點,突出導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該圖集除指導當時和以後的古代航海具有重要意義,還對後人研究中國古代航海史和亞非航線的開闢,起到重要作用。

現代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此外,馬爾德(Mulder)最近還從領航員的角度研究了這些資料。在這些圖上遇有海島的地方,一般都繪有外線和內線,有時還為往程和返程分別畫出了供選擇的航線。”誤差一般不超過5°,這對於1425年的舵工來說,可以認為是極好的了,”③這就是從實際驗證中對該圖得出的科學評價。

參考資料

[1] 中華網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25/12343330.html

[2] 中國軍網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tpd/ztpd.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