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戲

節慶戲,為喜慶節日所舉行的戲曲演出活動,叫節慶戲。是民眾逢年過節時的一種娛樂形式。春節期間時間最長,規模最大。

為喜慶節日所舉行的戲曲演出活動,叫節慶戲。是民眾逢年過節時的一種娛樂形式。春節期間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多由鄉鎮自樂班演出,也有出資僱請職業班社演出的。這種活動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日過後就開始籌備。先由村社社首籌集經費,添辦戲箱,組織排練。正月初二搭台,初三掛燈,演戲三天。正月十五日繼續演出一天。在演戲的同時,還配合“耍竹馬”、鬧“社火”、扭秧歌等娛樂活動。祝願是年五穀豐登,萬事如意。初三是正戲日,多演升官發財、大吉大利的劇目,如《升官圖》、《大賜福》、《封相》等。正月十五元宵節,多演喜劇色彩濃厚的小劇目。如《打草娃》、《十八扯》、《喜哥接妹》、《夫妻觀燈》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種風俗在農村鄉鎮仍然保留,“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取消,近年又有不同程度的恢復。不過演出劇目有了較大變化,除傳統戲外,還有一些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
京劇節是一次向人民的匯報,是一次列隊檢閱,是一次菁華匯聚,它的標誌意義和推動作用不容忽視,當然它的基礎是各地各京劇院團的日常編創和演出。沒有經常地整理傳統、創編新戲,沒有每年幾十幾百場面向觀眾的經常演出,決然出不了好戲。院團以至上級領導如果只抓評獎戲、匯演戲、節慶戲,指望到京劇節上一鳴驚人,而不在日常演出上下功夫,那是因果顛倒的做法。必須對日常每一場傳統劇目的演出、每一部新戲的編演直到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嚴肅認真對待,有質有量、一絲不苟,以對觀眾高度負責的精神精益求精,才能成為走向京劇節、走向領獎台的台階。即使未能進入京劇節或者進入而未得獎,也不會失去自己原有的觀眾。對任何劇團,觀眾永遠是第一位的,入節、評獎、進京等等永遠是次要的。上海京劇院的新編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原先只是為了繼承海派傳統,滿足上海喜歡連台本戲的觀眾的期望才下功夫編演,當然也就是開拓市場的意思,結果獲得巨大成功,在京劇節上也得好評。而有的劇團兩三年中只在一個戲上用心用錢、孤注一擲、直奔評獎,反而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