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

管理工程

研究工業企業組織有效生產、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科學。管理工程吸取數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套用系統工程和工程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在給定的條件下使目標(產品品種、產量、質量、成本、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等)達到理想值,並能預測和評價其效果。

簡介

也就是說,管理工程是把一定限度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設備有效地組織起來,按照確定的設計模式和特定的工藝製造技術和方法生產出市場需要的產品,並為用戶提供服務工作。管理工程不僅用於機械工業部門,也廣泛套用於航天、 公用事業、 交通運輸、銀行、醫院和教育等方面。

發展階段

管理工程學科的發展和形成大體可分為傳統管理、科學管理、管理科學和現代管理等階段。

傳統管理階段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由於機械製造業的發展,特別是蒸汽機的發明和完善,以手工為主的作坊生產逐漸轉向以機械為主的工廠化生產。原來常用的延長工作時間和使用童工等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工廠主取得更高利潤的要求,只能通過有效管理的手段來獲得更大收益。1776年,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專業分工”能提高生產效率的理論,論述了專業分工的3條優點是:重複單項工作會使手藝和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可以節省因工作變換而損失的時間;可以促進機器與工具的革新。與此同時,美國的E.惠特尼提出用工模具生產來提高機械零件的互換性,為大量生產創造條件。但這一時期使用大量機器的工廠式生產還只處於初級階段,資本家仍憑經驗和主觀判斷進行管理,工人憑經驗和技能進行操作,未擺脫小生產作坊的傳統管理方式。

科學管理階段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期間,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企業規模日趨擴大,生產技術的複雜程度大為增加。許多企業為了競爭和獲得更大的利潤,開始認識到實現高效率的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途徑,紛紛用科學管理來取代傳統管理,使管理工作科學化、系統化和標準化。美國的F.W.泰勒經過長期的試驗研究,在總結傳統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科學管理的理論和原則(見泰勒制)。F.B.吉爾布雷思夫婦採用科學的程式分析方法進行動作研究,為操作標準化、科學化奠定了基礎,縮短了作業時間(見動作和時間研究)。H.L.甘特首創線條式作業指示圖表,有效地掌握並控制生產的作業進度(見生產作業計畫)。法國的H.法約爾把管理劃分為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五大職能,提出了專業分工、統一指揮、生產秩序、職工報酬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原則,對企業管理工作的系統化、科學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美國H.福特創造了汽車裝配流水生產線,開闢了大量生產管理的新領域。

管理科學階段

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企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競爭加劇等,都迫使企業不斷提高經營決策水平。管理這門科學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時期, 相繼出現了價值工程運籌學質量管理等一系列新的管理技術。數學和統計學的手段廣泛地套用於生產過程中的運籌決策問題上,能將生產過程中的變數和可控制的基本參數用數學關係式表達出來,因而可以推導和運算,使管理理論發展到一個更為完善的階段。

現代管理

這是綜合科學管理、管理科學、系統工程學、行為科學以及控制理論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科學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管理階段,至70年代日趨成熟。現代管理要求從巨觀角度和整體觀念出發去研究管理,不僅注重管理技術的提高,而且更加重視人和環境的作用,並用系統理論使其結合起來。現代管理的理論基礎包括系統理論、行為科學、信息理論、控制理論、量化分析和電子計算機。

系統理論

系統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的單元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機體(見系統分析)。大到世界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全局,小到一個工廠、一個產品都可以視為一個系統。系統概念的確立,有助於安排和組織複雜的生產經營工作。套用現代系統理論的主要點是從社會、資源、能源、科學技術進步等發展趨勢的巨觀系統出發,用控制論的原理和方法,將分系統、子系統重新排列組合成為可測、可控的系統。然後藉助管理信息系統及時蒐集管理信息,經過核算處理,再從廣泛的技術經濟效益出發作出新的決策,以調整現時的工作系統,適應外界變化的要求。例如,機器製造廠除在國內外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上要經常掌握動態並加以分析外,還可以把本廠已成系列的產品先分解成結構部件,再分解成功能組合件或更細分為按幾何形狀尺寸的零件。然後再把若干產品的零件和組合件按科學分類法加以彙編,成為有族譜體系的零件和組合件,存儲在電子計算機中。當市場預測提出需要設計一種新產品時,除新的核心部分外,便可根據功能、尺寸、特徵向資料庫調取大部分的適用零件和部件,稍加拼合補充和修整,便合成一種新的產品設計,這就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功能。具有結構共性的零件也可以採用工藝共性的加工方法,這就是計算機輔助製造 (CAM)的基礎。也可以採用成組技術方法,即將批量較小的各種產品零件,在工序近似的前提下集中起來,構成較大的批量,採用大批量生產的高效設備和柔性生產線等。成組技術是在零部件通用化、標準化的基礎上結合系統理論的思想方法而出現的新的管理技術,結合社會化分工,便成為生產專業化協作的組織基礎。

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是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管理,重視社會結構、環境條件以及人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人的動機及其所產生的行為對提高工作效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影響。行為科學還研究如何善於發現人才,合理使用和培養人才以及善於啟發人們的自覺性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問題(見工效學)。

信息理論

隨著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量增長很快。從市場的需求、技術的發展動向、企業的經營決策和生產過程的控制等,均需要處理大量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來源和高速度的信息處理不但為工業企業所必需, 且已成為時代的特徵。 信息理論與系統理論、計算機科學密切結合,形成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

控制理論

它是將控制論套用於管理領域的理論。控制論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N.維納首先提出的,它研究生物和機械系統中的信息和控制問題。機械工業企業的管理,是一個複雜的工程系統,從資源、物料、信息輸入到產品輸出是一個複雜的控制工程,管理系統要收集、處理、反饋和協調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類信息,使整個系統的運行達到預期的目標。控制理論是現代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

量化分析和電子計算機

現代管理科學吸取了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最新成果,將運籌學、機率論、數理統計、計算技術等套用於管理系統,作為量化和管理手段,並形成為一系列量化的管理技術,如預測技術技術經濟分析、價值工程、決策分析、質理管理等。
圖為管理工程的歷史形成過程。
管理工程管理工程
參考書目
 Philps E.Hicks,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McGraw-Hill,197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