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美籍華人、著名分子生物和基因工程科學家竇德獻博士日前回到家鄉河南南陽為他創辦的“今凱基因藥物實驗室”投入使用做前期籌備工作。
竇德獻博士原籍南陽,今年4月在南陽創辦“今凱基因藥物實驗室”。南陽市外僑辦趙天才主任親切會見了竇德獻博士。會見中,趙天才主任對竇博士回家鄉投資創業表示熱烈歡迎,並詳細了解了竇博士在國外的科研成就以及今凱基因藥物實驗室的籌備組建情況,表示市外僑辦將繼續在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提供全方位服務,全力幫助實驗室按期建成投入使用。竇德獻博士介紹說,在南陽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2000萬元的今凱基因藥物實驗室前期籌備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將於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實驗室爭取在2年內達到試驗室自供日常運營的能力,力爭在5--7年內開發出世界領先的國家一類生物醫藥。
竇德獻博士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先後在日本、美國學習和從事科研工作,是世界著名的分子生物和基因工程科學家,擁有國內外專利30餘項,成果多次在國際上獲得金獎。竇博士心繫祖國家鄉,今年回南陽創辦了“今凱基因藥物實驗室”,匯集了一批美、中兩國在基因抗癌藥物研究領域全球知名的科學家,竇德獻博士和癌症“總開關”HIF基因的原始發現者西門茲博士聯合擔任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和開發HIF基因類藥物,是一種世界領先的高效、廣譜抗腫瘤藥物,一期研發引進風險投資8000萬元。
生平介紹
竇德獻1962年生。5歲那年,他背上母親用手縫製的書包到竇觀國小小葉莊分校上學。第一學期放假回來,他就拿回了獎品:作業本、鉛筆。當時,他看到母親白天上地幹活,晚上點上煤油燈幫助別人做縫紉機活,太辛苦,暗暗下了決心: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他的希望。
他上國小時,家裡每年缺柴燒,節假日都要上地拾柴、拔豆茬,小手磨出了血泡,也不叫一聲苦,仍然堅持乾。他國中時的數學老師王蘭增回憶說,德獻平時不愛說話,學習刻苦,遇到難題,不是先問老師、問同學,而是自己鑽研,直到做出來為止。“他考上大學後第一封信就是給我寫的。”王老師說著眼圈都紅了。
竇德獻從小就有遠大志向。上國中時,晚上他和村上的鄰居、同學竇萬懷一起去看電影,路上他說:“咱學的牛頓定律、焦耳定律、這公式那公式,都是外國人研究出來的,咱就不會也搞點發明……”談起這些,竇萬懷發自內心地說:“德獻的話對我觸動很大,他的遠大理想終於成為現實,這絕不是偶然的。”
現在竇德獻已功成名就了,但他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他在國外居住24年,始終保留著中國國籍。他常說:“是祖國培養了我,是父母養育了我,我搞科學研究是為祖國爭光,為中國人爭氣,無論走遍天涯,都忘不了祖國的培養、父母的養育。”
成功在千次失敗背後 1978年,竇德獻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79年教育部從全國重點高校中選出100名成績優秀的學生作為首批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竇德獻就是其中一員。他在參加日本全國高考統考中(日本高考的嚴格程度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是出名的),以各科考試成績全優,化學取得滿分(100分),順利地進入了郭沫若當年的母校———日本國立崗山大學,就讀生物機能開發專業。在讀博士期間,他發現了遠古生物ACIDIPHILIUM共66株(被命名為IH———66H),提出“古生物存讀原理學說”。並根據此生物的生長特性,首次將其套用於生物冶金。國際濕式冶金學會主席IMAI稱此技術是對21世紀人類冶金前途的探尋及對生物工程的重大貢獻。
成功在千次失敗背後
然而,科學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當年竇德獻的博士論文做得異常艱辛。導師交給竇德獻的課題是要製造出一個既能耐酸又可抵抗重金屬毒性的工程菌株。實驗一次又一次失敗了,在日本留學已8年的竇德獻第一次感到研究竟然如此艱難。他一度心力交瘁,病倒了,病中的竇德獻依然牽掛著實驗,生物反應器發生重大變化,他就讓日本同學攙扶他到實驗室現場指揮。“一定會成功的,哪怕做1000次。”導師諄諄教導激勵著他。臨近1987年春節,失敗實驗次數真的突破了1000次,此時他已全身心投入到實驗中,感覺已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大膽假設的時機快到了。除夕之夜,他獨自一人來到實驗室,繼續實驗。又是一夜無眠。凌晨5點,奇蹟發生了,他發現反應器里產生了生物工程內切酶AFAI!他大膽構想:在內切酶的作用下,要移植的DNA被剪下成多個片段,難怪基因移植不能成功,失敗的原因找到了,這一實驗雖然不能產生既定目標工程菌,卻能產生多達17種生物工具酶,而且生產效率奇高,比當時生產內切酶的標準方法高80多倍。多少個日日夜夜,魂牽夢繞,竇德獻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以其自身的飛躍,發明了生物工程工具酶(即基因工程剪刀)AFAI等共17種。此發明於1989年在日本投產,至今仍廣泛套用於生物工程研究領域。博士論文順利通過答辯,他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
1990年春,他應邀到美國底特律醫學中心(DMC)從事博士後研究,從此,用自己堅實的生物工程知識,致力於探索攻克人類頑症———癌症和心血管病的工作。為了克服癌細胞的抗藥性(MDR),他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癌細胞抗藥功能模型,進而又掌握了MDR分子在試管中的重組技術。1992年夏天,全世界100多位著名生物能與分子通道科學家雲集美國克里佛蘭參加學術會議。會上他的MDR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他發明的抗藥分子通道的反向噴射法為癌症的基因療法開闢了新路。
1994年,他在人類基因領域,研究發現了轟動科學界的人類大腦發育基因NEU?RONATIN(美國專利號5837535,美國基因庫註冊號U31767)。竇德獻回憶起這段經歷,心情依然激動不已。“我發現這一基因,當時的感覺是我不經意之間,破解了一部天書,天機不可泄漏,我能公開這一發現嗎?”
他驅車來到了碧波浩淼的聖克萊爾(st.clair)湖畔,靜靜地思考了一下午。“我應該公開這一發現。破解大腦發育基因不是偶然現象,是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大進展。”當年秋天該成果在華盛頓召開的世界人類基因組織年會上展出,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世界著名雜誌《大腦研究》(BRAINRE?SEARCH)將他的研究成果刊登在1996年6月號的封面上。在美國有許多世界著名公司和研究機構向他提出合作計畫。
目前,竇德獻已在國際、國內申請擁有專利30多項。2003年《人民日報》舉薦他為“21世紀創新人才”,他被邀請加入世界人類基因工程學會,成為世界人類基因組織HUGO的早期會員。
我以我心報祖國 竇德獻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第一代出國留學生,報效祖國一直是他心底的願望,在他看來,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祖國的需要就是命運的召喚,他決定以創業報效祖國。
我以我心報祖國
2002年,他懷著滿腔熱情回到祖國,用自己擁有的智慧和知識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當年9月,他在煙臺創建了華大藥業有限公司,出任公司總裁。他以振興民族藥業為己任,目前已投產並在市場上銷售良好的皮生長因子(EGF),是獲諾貝爾獎的項目,在醫藥上有很廣泛的用途。他採用世界先進的基因重組工程技術,成功研製全新溶栓藥物———人類纖溶酶,其溶血栓的藥效比同類產品更加快速且安全可靠。該藥於2003年12月10日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002年11月,竇德獻又參與組建青島海瀾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總裁。
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竇德獻,密切關注並支持著中國傳統的醫藥行業。例如:利用現代化生物技術,他很快開發出新型慶大黴素。普通慶大黴素存在的問題是有效成分CI含量低,非有效成分副作用大。而他研製的新型慶大黴素CI含量高達51%~75%,遠遠超過了國家標準規定的25%~50%,這一創新,有望重新制定慶大黴素的國家標準,也必將為中國抗生素產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竇德獻,這棵在科技領域中成長的樹,始終如一地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他的根已深深植在祖國這片活土中……
中外著名生物學家
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稱之為生物學家。生物學可以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所以生物學家又可以細為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微生物學家等。根據研究生命活動的內容,又分為生態學家、生理學家、遺傳學家、細胞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