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

饒毅

饒毅,男,1962年出生於江西,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未來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1983年江西醫學院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研究生。1991年獲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哲學博士。1991年進入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做博士後,研究脊椎動物神經誘導的分子機理。1994年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任教並領導獨立的實驗室。2004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3年9月卸任。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饒毅饒毅

博士,1985至1991年在舊金山加州大學讀研究生,1986年起隨美國科學院士Y. N. Jan和L. Y. Jan教授做博士論文研究,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果蠅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美國西北大學神經內科學Elsa Swanson講席教授、Feinberg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主任,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

1991至1994年在哈佛大學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作博士,隨美國科學院士D. A. 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動物神經誘導的分子機理。

1994至2004年任教於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

2004年起任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實驗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動物發育的分子信號。

2012年4月15日,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院第一次董事會全票通過饒毅教授為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院的首任院長。

任國際刊物的編委

美國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經科學雜誌》、日本的Neuroscience Research 《神經科學研究》、瑞士出版香港科技大學主編的NeuroSignals《神經信號》、荷蘭出版美國主編的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發育腦研究》、中國的《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英國的生命科學網絡評論刊物Faculty of 1000 《千位教授》。主持過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國際會議。為三十多種國際雜誌審稿、經常正式應邀為學術機構演講(包括史丹福大學、洛克菲勒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多個校區、日本東京大學、德國馬普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等)。

個人履歷

教育背景

饒毅饒毅

1978-1983 江西醫學院學士MB,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China
1983-1985 上海第一醫學院碩士學位研究生, MS Student,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1985-1991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博士 Ph. D. in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SA
1991-1994 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工作經歷

1991年-1994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PostdoctoralFellow,Departmentof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HarvardUniversity,隨美國科學院士D.A.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動物神經誘導的分子機理。

1994年-2004年任教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DepartmentofAnatomyandNeurobiologyatWashington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inSt.Louis,Missouri,USA。
2004年起任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NorthwesternUniversityFeinbergSchoolofMedicine,Chicago,IL,USA。
2004年-present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NationalInstituteofBiologicalSciences,Beijing,China。
2006年-present美國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Feinberg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主任(DirectorofResearch,FeinbergClinicalNeuroscienceResearchInstitute)。
2006年-present西北大學神經內科學ElsaSwanson講席教授。
2007年-2013年9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表示,科學家不能留戀行政職務,將在科研和教學上投入更多精力。[8-
2013年4月16日饒毅應邀到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在明道樓一樓報告廳做了題為“從美國夢到中國夢”的講座。
2014年6月18日受邀在天津醫科大學舉行講座,並接受校長尚永豐院士為其頒發天津醫科大學“榮譽教授”證書。
2015年饒毅在北京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致辭,文章含標點535字,贏得9次滿場熱烈掌聲,獲得網友轉發評論超過10萬次。
2015年1月,未來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5年9月,饒毅和魯白、謝宇聯合創辦《知識分子》,並擔任《知識分子》主編。

研究領域

饒毅饒毅

細胞遷移的分子機理、及其在控制腫瘤轉移的套用。

擔任職務

饒毅主持過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國際會議。為30多種國際雜誌審稿、經常正式應邀為學術機構演講。
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曾主持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國際會議。為30多種國際雜誌審稿、經常正式應邀為世界重要學術機構演講。
2016年4月14日,饒毅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期刊編委

時間 期刊名稱 擔任職務
2001-2006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美國)《神經科學雜誌》 編委
2006-present Developmental Biology (美國)《發育生物學》 編委
2002-2005 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荷蘭出版,美國主編)《發育腦研究》 編委
2006-present Brain Research (美國)《腦研究》 編委
2000-present Neuroscience Research (日本)《神經科學研究》 編委
2006-present PLoS One (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雜誌》 編委
2001-2006 Faculty of 1000 (英國生命科學網路評論刊物)《千位教授》 成員
2001-2008 NeuroSignals (瑞士出版,香港科技大學主編)《神經信號》 編委
2003-200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國) 《科學通報》 編委
2006-present Cell Research (中國)《細胞研究 編委
2005-present 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國神經科學雜誌》 編委
1999-present 《二十一世紀》 (香港) 編委
2004-present 《科學文化評論》(中國) 編委
2004-present 《科技中國》 (中國) 編委
會議任職
時間 會議名稱 擔任職務
1998 Gordon分子和細胞神經生物學會議 副主席
2000 Gordon分子和細胞神經生物學會議 主席
2003 國際腦研究組織皮層發育和進化會議 IBRO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rtical Specification 主席
擔任評審
時間 單位名稱 擔任職務
1999-2001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育神經生物學評審委員 Panelist,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Panel, NSF會 委員
1998-2000 傑出青年基金B類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 /

學術兼職

時間 單位名稱 擔任職務
2004-present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兼職博士生導師
2006- present 中國科技大學 兼職教授
2002-2005 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共同主任
2002-present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兼職博士生導師
1999-present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理事會成員
1999-present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客座研究員
1996-199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兼職研究員
教授課程
時間 課程名稱 授課學校 擔任職務
1995-1996 發育神經生物學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講課
1996-1999 分子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主持
1997-1999 神經發育原理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主持
1999-2004 細胞神經生物學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講課
1997 分子發育神經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 主持
1998 發育遺傳學 北京大學 講課
2000-2002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主持
2003-2004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 講課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2001-2003 神經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 神經科學研究所 講課
2002-2003 分子和細胞神經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 講課
2005-2006 發育神經生物學 美國西北大學 主持

職務任免

2016年4月14日,北京大學召開學部主任座談會和人文學部、信息與工程科學部、理學部換屆會。會上,聘任饒毅為理學部主任,方精雲、吳凱、沈波為理學部副主任。

主要論著

饒毅的科學論文發表於《自然》、《科學》和《細胞》等雜誌。

科學文化論文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作者 期刊信息
紀念世界著名神經生物學家馮德培 《二十一世紀》 饒毅 1996年4月號,102-107
《中國生理學雜誌》-一個優秀的研究期刊 《二十一世紀》 饒毅 1996年12月號,103
果蠅研究對發育生物機制的啟示 《二十一世紀》 饒毅 1996年6月號,98-99
居里夫人:光榮背後的辛酸 《二十一世紀》 饒毅 1996年8月號,106-109
尋求新穎、幸福感與基因 《二十一世紀》 饒毅 1998年2月號,70-74
慕拉德:巔峰與谷底之間 《二十一世紀》 饒毅 1999年6月號,72
鄒岡:在艱難中作出傑出研究的科學家 《華夏文摘》 饒毅 1999年3月19日
神經科學:腦研究的綜合學科 《二十一世紀》 饒毅 1999年4月號,101-108
幾被遺忘的中國生命科學之父:林可勝 《世紀中國》 饒毅 2001年第一期
沙皇羅曼洛夫家族命運的分子生物學結論 《南方周末》 饒毅 2001
中國科學的發展和挑戰── 以生命科學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的發表為例 《二十一世紀》 饒毅 2002年2月號,83-93
令人欽佩的、直率而客觀的中國科學家 (鄒承魯-郝柏林) 《南方周末》 饒毅 2002
學習記憶的研究和華裔科學家的一些貢獻 《南方周末》 饒毅 2002
中國在重要科學領域缺席所反映的科技體制和文化問題 ――2002年諾貝爾獎引起的思考 《南方周末》 饒毅 2003
三位有趣的生物學家:200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南方周末》 饒毅 2003
科學環境:一個誕生了DNA模型和12個諾貝爾獎的實驗室 《南方周末》 饒毅 2003
居里一家與法國科學院 《南方周末》 饒毅 2003

生命科學論文

論文名稱 作者 期刊信息
Social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mediated by pheromonal activation of Or65a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in Drosophila Liu WW, Liang XH, Li YN, Gong JX, Yang Z, Zhang YH, Zhang JX andRao Y Nature Neurosci , 2011 , 7:896-902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 of male mice Liu Y, Jiang Y, Si Y, Kim J-Y, Chen Z-F, andRao Y Nature , 2011 , 472:95-99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 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 Zhou C, Rao Y, andRao Yi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1059-1061
Netr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DOCK180 in attractive signaling Li X, Gao X, Liu G, Xiong W, Wu J,Rao Y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28-35
Bo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euronal polarity require active mechanisms: critical roles of GSK-3b and its upstream regulators Jiang H, Guo W, Liang XH, andRao Y Cell , 2005 , 120: 123-135
Netrin requires the focal adhesion kinase and the Src family kinases to induce axon outgrowth and to attract axons Liu G, Beggs H, Jürgensen C, Park HT, Tang H, Gorski J, Jones KR, Reichardt LF, Wu JY, andRao Y Nature Neurosci , 2004 , 7: 1222-1232
Visualization of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gulated N-WASP activity during cytoskeletal reorganization in living cells Ward ME, Wu JY andRao 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2004 , 101:970-974
Role of the chemokine SDF-1 as the meningeal attractant for embryonic cerebellar neurons Zhu Y, Yu T, Zhang X-C, Nagasawa T, Wu JY, andRao Y Nat Neurosci , 2002 , 5: 719-720
Signal Transduction in Neuronal Migration: Roles of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 and the Small GTPase Cdc42 in the Slit-Robo Pathway Wong K, Ren X-R, Huang Y-Z, Xie Y, Liu G, Saito H, Tang H, Wen L, Brady-Kalnay SM, Mei L, Wu JY, Xiong W-C, andRao Y Cell ,2001 , 107: 209-221
Slit, a molecule known to guide axon projection and neuronal migration, inhibits leukocyte chemotaxis induced by chemotactic factors Wu JY, Feng L, Park H-T, Havlioglu N, Wen L, Tang H, Bacon KB, Jiang Z, Zhang X-C, andRao Y Nature , 2001 , 410: 948-952
Vertebrate Slit, a secreted ligand for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Roundabout, is a repellent for olfactory bulb axons Li HS, Chen JH, Wu W, Fagaly T, Yuan WL, Zhou L, Dupuis S, Jiang Z, Nash W, Gick C, Ornitz D, Wu JY, and Rao Y Cell , 1999 , 96: 807-818
Directional guidance of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olfactory system by the protein Slit Wu W, Wong K, Chen JH, Jiang ZH, Dupuis S, Wu JY, andRao Y Nature , 1999 , 400: 331-336
A single morphogenetic field gives rise to two retina primor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chordal mesoderm Li HS, Tierney C, Wen L, Wu JY andRao Y Development , 1997 , 124: 603-615

人物故事

中國夢想

我希望,本世紀的華人能創造一個“中國夢”:全體華人,不分地域、國籍,集體努力建設一個群體幸福的中國,以中國的實踐為世界提供新的模式。
在這個前提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回國:失去的是以個人成功為標準的“美國夢”,獲得的是以個人與群體共同幸福為自豪的“中國夢”。
在這個前提下,我也希望歸國者和國內的人成為同志:摒棄以關係為導向的舊習性,建立以事業為導向的新文化,攜手並肩共同探索新道路。
如果大家攜手並肩,有可能以中國為基點推動人類進步。

院士落選

2011年初,饒毅與施一公於全職回國後接受推薦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2月落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正式回應,饒毅和施一公國籍沒有問題,其雙雙落選院士與“國籍”無關。關於落選事件,饒毅在3月已經寫好博文,而在2011年8月17日才對外發出,在表達了尊重和感謝後,表示從2011年8月17日後將不再成為候選人。

所提建議

2007年,時年45歲的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他曾任該校講席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在2008年回國時年屆不惑,已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並獲得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授予的1000萬美元研究經費。兩人的回國在當時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並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饒毅在全職回國前,就多次對中國的教育科技問題提出直言不諱的批評,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施一公回國後,兩人開始聯合發表文章,直陳中國教育科技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諸多建議。
在2013年1月6日的一篇發表於《科學網》的部落格第1章中,饒毅就談到了科研經費管理問題,並失望地表示,“經費分配這個問題,可以說近年絲毫沒有解決”。
他說,他和魯白、鄒承魯發表於2004年的文章,沒有過時。
“不走後門正常申請經費,會屢遭悶棍。而搞拉幫結派得到後台支持的、科學記錄並不很好的人,卻不難得到支持。1921年8月的問題不是好科學家沒有經費,而是差的科研人員,如果會拉關係,也能得到很多經費。
所以他們在社論中寫道:“無須陳述科學研究和經費管理中的倫理規章,因為絕大多數中國研究界的權勢人物都在工業化國家接受過教育。”“這種潛規則文化甚至滲透到那些剛從海外回國學者的意識中:他們很快適應局部環境,並傳承和發揚不健康的文化。”所以,在饒毅看來,如果2013年7月狀況沒有改變,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後會努力爭取改善我國科技體制的猜想是不成立的。

推動改革

2008年,他和施一公在發表於《光明日報》的《靠什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文中,為中國高等教育體制諫言,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依靠國際標準,而不是國內標準。”
2010年9月,美國《科學》雜誌邀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在《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討論目前中國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他們認為,儘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

質疑問題

饒毅教授2012年11月27日在科學網部落格上撰文,題目為:《推測:李開復沒有做過助理教授》,因與方舟子打假李開復事件有關,截至2012年11月29日00時,點擊量32075次,推薦人數77人,評論409個,作為上次表示不競選院士事件後,第二個頗受廣大網友熱議的博文。文中認為李開復為自圓其說,公布的恩師證實郵件缺乏公信力,且assistantprofessor被李開復翻譯為中文的副教授,其用意有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外一個謊言之嫌。同時有評論認為方舟子與饒毅一丘之貉,也有人認為李開復沒有必要不承認小錯誤,而要去刻意掩飾。有人認為饒毅一語中的,分析透徹有力,邏輯正確,也有分別大量惡意或相互攻擊饒毅和李開復的言論,由此看來,李開復事件勢必可能風雨再起,當然事件有個圓滿交待最好。

社會評價

2004年,在饒毅回國之前,他就在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對中國政府的中長期科技規劃直言不諱地提出了批評。
在現有的體制下,饒毅就是個不合時宜的人,或者說他的所作所為既不明智也不理智。這樣的人自然為體制所不容。也許這就是饒毅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
有人說饒毅不夠淡定,一邊罵體制有病一邊又想獲得體制的承認。但這何嘗不是所有中國知識分子的痛苦,回國終究是為了愛國,一方面容不下缺點,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改變。罵體制也是為希望體制能有所觸動。如果是為了個人成就,我相信他在國外有更好的選擇。

中外著名生物學家

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稱之為生物學家。生物學可以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所以生物學家又可以細為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微生物學家等。根據研究生命活動的內容,又分為生態學家、生理學家、遺傳學家、細胞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家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