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教育缺失
數量驚人的農村“窮二代“正在拷問貧困山區教育缺失。自然條件惡劣、教育支出費用高,西部地區的一些貧困農民無力供養自己的子女上學,一些貧困鄉村出現了新的文盲群體,這種發生在貧困地區的“貧困的持續性“現象被學術界稱為“窮二代“現象。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初麻鄉下恰藏村至今沒有一個國中生。鄉武裝部長鍾志平不甘心鄉親們就這樣一代一代貧窮下去,挨家挨戶來這裡勸說讓孩子們入學,磨破了嘴皮,結果卻是孩子能上國小的已是寥寥無幾,國中學生仍無“零“的突破。
父輩這一代窮,供不起下一代讀書,下一代長大後還和上一輩一樣沒文化沒素質,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如今光靠政府扶貧,農民自己沒有願望沒有素質也不行。貧困山村誕生大量文盲的現狀仍在繼續。曾經在寧夏掛職過2年的中國社科院博士林燕平,經常在寧夏南部貧困山區搞調查,所見所聞令她震驚不已。林燕平在寧夏固原市張易鎮黎套村及周邊幾個村搞調查時,曾經一戶一戶地做過調查,結果發現,僅僅在她調查的兩個自然村中,6-14歲的兒童中就有42人沒上學和中途退學。
起點低
新中國的貧富分化是改革開放的副產品。 財產的家族繼承是產生富二代、富N代的前提。 站在幾乎同一起跑線上的富一代通過努力贏得了賽跑,這是一場財富的接力賽.。窮二代起點低,要贏得這場競賽,必須付出比富一代更多的努力。教育的缺失並不是造成窮二代的核心因素。 窮二代缺失的是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一場本身就不公平的競賽中,我們沿用了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 仇富心理只是對這種規則本身反抗的外在表現,仇富心理作為一種在窮二代中間傳承的"亞文化" ,是社會矛盾形成和激化的關鍵因素。 社會主義的目的是消除貧富兩極分化,對富二代的扶持的核心目的不能是只為了繼承財富,擴大社會GDP,核心目的是擴大社會GDP的同時縮小貧富分化,給更多人一個公平競爭的起點.。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貧窮文化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曾經提出了著名的“貧困文化”的惡性循環理論。他認為,長期處於貧困的人們形成了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屈從感、不願為未來做計畫、不能控制欲望的滿足和對權威的懷疑。他認為,一旦這種“亞文化”形成,就會影響到整個貧困區域的人,並能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在這種“亞文化”的保護下,貧困被維持,並且還會導致新的貧困。貧窮雖然是因為自然條件引起的,但貧困的循環卻是來自精神上的貧困,而精神貧困的根源卻是教育的落後和缺乏。
主體人群
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
具體情況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中國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
目前,中國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1.3億人。根據200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
報告顯示,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學齡前(0―5周歲)、國小學齡(6―11周歲)、國中學齡(12―14周歲)和大齡(15―17周歲)4個年齡組占總體的比例分別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約3000多萬。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別比為114:75。
據介紹,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數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6省的農村留守兒童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中所占比例超過半數,達到52%。
引發擔憂
窮人的孩子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勤勞、刻苦、善良和正直的,但現實卻顛覆了人們的想法。2009年3月31日,新疆沙灣縣在烏魯木齊讀大二的農民兒子、18歲的木拉提江(化名)自導自演綁架案,欲敲詐父母20萬元被抓。可能是考慮到他的前途,此案免於起訴。木拉提江是農民的兒子,他的父母節衣縮食、省吃儉用供他上大學,他不但不感恩,卻在假期利用父母給的錢四處遊玩,直至用十分拙劣的手段敲詐父母,觸犯了刑律。發生這種事,主要原因是某些“窮二代”心比天高但命比紙薄。他們渴望過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卻不肯為自己的理想付出艱苦的勞動。對父母的艱辛視而不見,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應該,不肯為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貢獻,卻總是把父母看成自己的提款機。只是認為父母有培養自己的義務,卻認識不到自己應該為父母為家庭承擔一定的責任。
其次是父母對他過於放縱,有求必應,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一個農民家庭,能夠按時提供兒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已經很不容易了,豈能再為兒子假期旅遊的費用買單?正是因為父母對他缺乏約束力,才使他越來越無視父母的難處,私慾膨脹得越來越大。而社會上一些人的浮躁與貪婪更對“窮二代”產生不良的影響,喧囂代替了沉默,狂躁取代了思考,漠視驅逐了感恩。 這件事情雖然只是例個案,但“窮二代”所可能引發的禍端,將遠大於“富二代”鬥富給社會造成的威脅。畢竟富人只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少數人,窮人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
窮二代的問題應該是全社會都來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整體發展。
攀比心理與節制心理
“富二代”與“窮二代”最大的區別就是攀比心理和節制心理。一旦“富二代”擺脫了攀比心理而擁有了節制心理,他們就有能力接過父輩的旗幟。而一旦“窮二代”丟掉了節制心理,而盲目追求“攀比心理”,他們也就與墮落不遠了。
網友列出“窮二代”標準
曬富、飆車撞人,少數“富二代”的行為引起社會公憤,某地花錢為他們開培訓班的做法更是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20日凌晨3點左右,與“富二代”概念相對的博文《“貧二代”(窮二代)的標準》在網上一經發布,就受到網友關注。
23日上午,《“貧二代”的標準》一文已被網友廣泛轉載。而該博文作者石述思是北京某媒體工作者。
石述思對窮二代的定義是:那些在改革開放中沒有致富的產業工人或者農民,他們的子女如今有很多仍屬於弱勢群體,他們廣泛地存在於城市和農村之中。他說:“如果符合其中部分標準,那就需要高度警惕,努力鼓起生活的風帆,最終還要靠你的努力。”據《華商報》
石述思博文中“窮二代”的18個標準:
1.在各種“拼爹”(註:比拼老爹,指學得好不如有個好爸爸)遊戲中失敗。
2.感到當農民工和大學生區別不大,於是勇敢地放棄聯考。
3.別人說:家裡錢不是問題;你說:問題是家裡沒錢。
4.寒暑假,經常需要到田裡收莊稼或在城裡打工掙學費。
5.有當城管的衝動,能罩著天天被驅逐的父母。
6.經常有扼住命運喉嚨的衝動,但每次喉嚨都被命運扼住。
7.如果讀過《紅樓夢》,最受觸動的應該是晴雯的判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8.對“寧當富人三奶,不嫁窮人”的說法強烈認同。
9.從不思考“永遠有多遠”這樣的蠢問題,卻經常為明天發愁。
10.在城市經常被取笑甚至欺負,熟悉各種人的白眼。
11.從迷戀個人奮鬥到覺得奮鬥根本改變不了命運。
12.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是農用車、火車和長途大巴。
13.熟悉人民幣分幣的購買力。
14.家裡往往有沒有戶口的兄弟姐妹。
15.有仇富心理,並十分痛恨貪官,覺得他們不僅奪取了你父輩的財富,更奪取了你翻身的機會。
16.害怕自己尤其是家人生病,特別是慢性病,因為沒醫保。
17.經常看《讀者》之類的“心靈雞湯”,但好多姐妹為生活選擇了“出賣自己”的方式。
18.大體認同這樣一種說法: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的雙手解決,無法反抗就要學會接受。
與富二代
現實矛盾
很多文章在估量中國社會由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矛盾,基本觀點是認為中國社會的財富高度集中,窮人太窮太多,並且對少數富人和大批窮人在同一個社會裡能否長期地和諧相處表示憂慮。階層的差距產生生活的隔離和心理的不平衡以及情緒的對立,以至形成了一個世人深信不疑的說法:“仇富心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可能還存在一種“仇窮心理”。於是,每當有某種極端事件出現,人們就歸結到這種社會心理。事實似乎也確實如此,現在“富二代”似乎更願意在“富二代”的圈子裡待,“富二代”與“窮二代”似乎越走越遠。
化解措施
社會應強調貧富階層之間的溝通與相互理解,貧富不是孩子所能選擇的,但追求富裕生活是應該鼓勵和支持的。現在最首要的問題是消除歧視和不公正,使“第二代窮人”感到公正是可以追求的,感到生活有奔頭,感到他們有希望擺脫貧困。政府應該在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數量、減少“窮二代”數量上下工夫,否則“窮二代”與“窮二代”結婚生子也許會產生“窮三代”。減少“窮二代”是在最佳化我們的社會結構,政府在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應大幅度提高對“窮二代”的關注度和幫扶力度。另外,這也不僅僅是政府的事,全社會都應幫助“窮二代”早日富裕起來,這是全社會的責任。
長久以來,以城市為主的“富二代”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窮二代”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對“窮二代”進行教育投資,就是投資中國的未來。解決“窮二代”的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投資“富二代”只是投資一棵苗子,而投資“窮二代”則是投資很多種子,會給國家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畢竟目前還沒富裕起來的占大多數。解決“窮二代”的問題,有利於國家穩定、持續發展。要窮二代轉身需要各方面的一起努力。
其一,要改善信息的不對稱性。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信息的不對稱性無疑是眾多“千里馬”被埋沒和眾多“伯樂”感到迷茫的重要原因。為此用人單位需要完善信息發布的過程,儘可能使信息發布形式多樣化。有些企業習慣於只在網路上發布用人信息,但對於很多“窮二代”尤其是那些處於偏僻鄉村的孩子來講,電腦還是一種奢侈品。就此,想辦法使信息更加公開化,“企業招人難,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應該會得到一定的改善。
其二,社會要為有才者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任何一個社會裡,都有貧富差距的存在,平等不在於財富數量的平等。但作為社會制度,卻要嚴格保證契約權利上的機會平等。拼爹遊戲的可怕,不在於爹不行,而在於連機會都沒有。在一些招聘場上,因權和錢將“貧二代”拒之門外的現象已不少見。而且,這種不平等,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正在形成它的“馬太效應”,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平等,作為人類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價值訴求,它的缺失勢必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托克維爾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就作出過警告,我們不妨聽聽:“追求平等的激情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力量。凡是想與它抗衡的人和權力,都必將被它摧毀……”好在,我們看到,從上到下,打擊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呼聲和行動愈來愈有力。
其三,“窮二代”還需要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增加自己生命的的資本,真正使自己能夠勝任社會的挑戰,這也是“窮二代”不能走向富裕的重要主觀原因。在現在的企業招聘中,不乏手持會計證卻看不懂會計報表、手持四六級證書卻無法進行簡單的英語會話者。因此,“窮二代”要紮實學習理論知識,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具備生存能力、應變能力、創造能力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才。
標準
一、在各種拼爹遊戲中失敗。尤其是消費和就業方面劣勢更加明顯。
二、感到當農民工和大學生區別不大,於是勇敢地放棄聯考。
三、別人說:家裡錢不是問題;你說:問題是家裡沒錢。
四、寒暑假,經常需要到田裡收莊稼或在城裡打工掙學費。
五、有當城管的衝動,好罩著天天被驅逐的父母。
六、經常有扼住命運喉嚨的衝動,但每次喉嚨都被命運扼住。
七、如果讀過《紅樓夢》,最受觸動的應該是晴雯的判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八、對“寧當富人三奶,不嫁窮人”說法強烈認同。
九、從不思考永遠有多遠這樣的蠢問題,卻經常為明天發愁。
十、經常看《讀者》之類的“心靈雞湯”,但好多姐妹為生活所迫成了“雞”。
十一、在城市經常被取笑甚至欺負。熟悉各種人的白眼。
十二、從迷戀個人奮鬥到覺得奮鬥根本改變不了命運。
十三、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是農用車、火車和長途大巴,經常仰望天空看飛機卻沒坐過。
十四、熟悉人民幣分幣的購買力。
爭議
教育只是一個藉口,產生窮二代的真正原為是社會分配製度的不完善,或者說是社會基礎制度的存在缺陷,誰都知道,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賴以生存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工人和農民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但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些基礎卻變成了窮一代和窮二代的主力軍。建議國家和社會為窮二代創造一個有力環境,以真正實現和諧社會目標。
其次,富二代們利用父輩遺留下來的政治,經濟優勢,正逐步的形成一個龐大的網路,逐漸堵塞窮人往上走的道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背後,是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分配不均衡,富二代們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在學成之時更可以利用手中充足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一步登天,就算不能,也足夠其消耗許久。而窮二代先天性就難以接收到優質的教育,即使接收到優質的教育,出來之時,由於政治,經濟資源的分配不均,造成其起點低,少有人能通過不懈的奮鬥達到富二代們所處的起點,更別說超越了。這就造成整個平民階級上升渠道的堵塞。光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經濟資源分配不均。可笑的是,這種本應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現象,居然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小平同志曾這樣說過:“如果我們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我們的改革就失敗了。如果我們產生新興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的走上邪路了。”如今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資產階級大家族的逐步形成,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而非簡單的以窮二代,富二代來劃分群體。
解決措施
“窮二代”沒有富裕的成長環境,甚至學費都要依靠貸款、假期打工來繳納,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更是讓很多窮二代求學、求職路異常艱難。 此外,收入不穩定、沒有醫保是“窮二代”的父母們面對的最大問題,而作為子女的他們在不斷奮鬥和出人頭地的旅途中,還有家庭重擔要一肩扛起。他們中的許多人雖然有心規劃,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無財可理”的尷尬現實卻讓人無奈。難道說,省吃儉用是“窮二代”唯一的出路?難道“窮二代”、“窮三代”們只能被動地接受“貧窮循環理論”的魔咒嗎?
“窮二代”可以通過科學理財來扭轉困境。理財這個金融問題背後隱藏的其實是社會問題。在社會資源分配的天平上,“窮二代”是高高翹起的那一端,而馬太效應使得“窮二代”更有可能變成“窮N代”。在槓桿化式社會中,唯一有可能撬動這個馬太效應的支點就是教育投資。
“窮二代”的教育投資過程絕對不會是浪漫的,必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曾經有個特別貧困的大學生想要出國深造改變命運,但卻連學外語用的錄音機也買不起,於是他暑假在新東方兼職做教室管理員,打掃完後就旁聽TOEFL和GRE課,非常刻苦認真,幾年後他終於被耶魯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現在年薪13.5萬美元。而更多的“窮二代”完成9年義務教育後即迫於生活壓力輾轉打工,高等教育對於他們是一種奢侈,他們要擺脫困境更多需要依靠技能教育投資。比如金小姐可以報名參加美容師的培訓課程,在實踐中不斷精進自己的手藝、提升技能溢價,一樣有希望成為高級藍領。
即便是最基礎的教育投資,也需要一定的啟動資金,啟動資金的積累必然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過程。在理財方式的選擇上,每個月1000元的積累無法達到購買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門檻,再加之本金安全對他們至關重要,所以定期存款是首選方式。儘管月薪3000元可以在某些銀行申領普通信用卡,但信用卡容易使人消費超支,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申領任何信用卡。在平時現金支出時儘量不要破開百元票面,有助於降低開支,當然需要學習一些反假幣常識以避免損失。另外,還有必要選擇一些最基本的醫療保險,以防突然患病的雪上加霜。
經得起長期艱苦歷練,“窮二代”才有希望走出世襲貧困,正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令人欣慰的是,整個社會也越來越多聚焦低收入人群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