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姬
光榮的荊棘路——穆姬
穆姬的事跡,在“古代婦女道德課程”統一自學教材—— 《列女傳》中有記錄。
“姬”是她娘家晉國王族的姓氏。“穆”是指她嫁的老公秦穆公。秦晉兩國是地理上的鄰邦,也是政治上的姻親。現在依然把結婚稱作“秦晉之好”。不過,親家關係的那種“好”,並不是指“關係好”,只是“關係近”。近到不得不年復一年地互送禮盒和互相攻擊。
穆姬嫁去秦國不久,她的娘家起了血腥糾紛,形勢大亂。穆姬是家裡長女,下面好幾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申生、重耳、夷吾、還有小姨娘生的兒子奚齊、卓子等等。本來按照長幼順序,大家都相安無事。偏是小姨娘驪姬作怪,要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於是就想了個陷害太子申生的法子——在他獻給國君的臘肉里下毒,再讓嘗飯的試出來,太子說也說不清,就自殺了。重耳和夷吾趕忙逃到國外。後來國君死了,大臣們害怕驪姬的兒子即位,乾脆將他們娘兒三個一塊兒殺死在葬禮上——總之是一個血案連一個血案,亂七八糟的。
能死的人死得差不多以後,晉國需選擇新的國君,二子重耳看出晉國的亂象並沒有結束,還得死人,就選擇繼續流浪。三子夷吾被秦穆公派兵護送回國,即位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
穆姬的丈夫秦穆公很像當今世界的山姆大叔(美國),十分熱衷當霸主,霸主不是什麼好差使,是要出錢出力出兵的,霸主扶持的政權,也不見得就聽霸主的。晉惠公就是這樣,他一回國,就撕毀協定,面向秦國築起防禦工事。秦國當年給了他很多國際援助,黃河上塞滿了往晉國運糧食的船。不久秦國遇到大饑荒,晉國怕秦國士兵吃飽了飯有力氣,一粒麥子也不給他們——種種積怨,使秦晉兩國,這所謂的好親家,打了一仗。晉惠公——也就是穆姬的弟弟,被生擒。秦穆公很歡喜,終於大出了一口惡氣,將酒倒在河溝里,讓士兵們痛飲一頓,再捆起晉惠公,七七八八地宣讀了一下他的罪狀,就押到廣場上,準備點上柴火堆,將他燒死,祭上蒼。
戰爭和祭祀這兩個盛大民眾集會,使男人們的情緒高度亢奮,都跑去廣場上狂歡,好似本國的足球隊得了世界盃冠軍一樣。秦穆公這個領隊,更是完全忽略了他媳婦的感受。
穆姬覺得不能在家裡坐等結果了。她翻出最舊最破的麻布衣服,又翻出一雙草鞋——天知道她什麼時候攢著這樣的叫花子服裝,再把珠釵取下,髮髻扯散,總之看上去十分像一個無家可歸的瘋婦人,然後準備出門。
走到門口,看見她的兩兒一女正在玩,就露出詭異的瘋女人似的笑容說:“我們一起上街好不好?”
三個小兒女,毫無戒備地說:“好耶好耶!”
穆姬帶著幾個小兒女,悄悄出門,走啊走啊,走到西邊城牆根,就埋頭拔一些荊棘灌木當柴火,小兒女問:“幹嗎呀?野炊呀?”穆姬狠狠地說:“問什麼問?趕緊拔!”
弄夠一小堆柴火了,穆姬就把小兒女們攬在身邊,好像老母雞,又好像劫持犯,大聲向城牆上的士兵喊道:“快去報告你們國君呀,再不釋放我弟,我就要自焚啦!”
士兵們一看,認出是第一家庭的成員正在製造事端,趕忙跑去廣場報告秦穆公。
秦穆公跑來看,被他媳婦嚇了一跳。以他平時的了解,他不大相信她敢於當節婦,不過人瘋了就是另一回事。他被她的樣子嚇到了:看她眼神狂亂、披頭散髮,手腳被荊棘劃出一些血痕,莫不是真的變成瘋婆子了?
三個小兒女感覺到情形不是鬧著玩的,最慈祥最和藹最不需防備的母親,忽然變成具有毀滅人格的人。再加上父親一方的呵斥“你先把小孩兒放了再說”,母親一方的拒絕“不放不放就不放,要死一塊兒死”。吵鬧和拉扯,更讓孩子們覺得失去父母的庇護,徹底喪失了安全感,恐懼使孩子們覺得自己迅速跌入漆黑的深水裡,哭得越發大聲。
秦穆公本性是個忠厚的人,最受不了婦孺的淒哀之聲,連忙妥協了:“罷了罷了,本來今天是勝利狂歡日,變成老婆孩子發喪的日子也無趣。把晉惠公放了,攆回國吧。”
穆姬說:“攆回國咋行哩?”
秦穆公說:“那你說咋辦哩?
穆姬道:“要按國家元首的待遇,好吃好喝,好生侍侯!”
晉惠公,也就是穆姬的同父異母兄弟,真的被請到國賓館,原來準備跟他的腦袋一起慰問上蒼的七牢——就是七套豬頭牛頭羊頭,都抬到他面前的餐桌上,他不客氣地全部吃掉了。抹乾淨嘴巴之後,又恢復了幹勁,回國繼續跟秦穆公搶霸業去了。
穆姬真瘋還是假瘋呢?想她在秦國這些年,聽聞娘家人多年來血腥內訌,而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聽到噩耗的預感里,自己雖是長女,卻幫不上一點忙。如果此次弟弟死在自己眼皮底下,這是她無法忍受和無法原諒自己的。瘋倒不一定,歇斯底里的情緒是肯定的。她事先也盤算過,如果只是自己假裝自焚,秦穆公或許不加理會,死個媳婦有什麼要緊!如果拉上小公主小王子,肯定能嚇唬住人。這一招戕害了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卻是古代婦女常用而且不得不用的。
穆姬中年病逝。她老公秦穆公長壽得出奇,與晉國先後五代國君都打過交道。
“……秦遂興兵與晉戰,獲晉君以歸。秦穆公曰:“埽除先人之廟,寡人將以晉君見。”穆姬聞之,乃與太子罃、公子宏,與女簡璧,衰絰履薪以迎。且告穆公曰:“上天降災,使兩君匪以玉帛相見,乃以興戎。婢子娣姒,不能相教,以辱君命。晉君朝以入,婢子夕以死。惟君其圖之。”公懼,乃舍諸靈台。大夫請以入,公曰:“獲晉君以功歸,今以喪歸,將焉用!遂改館晉君,饋以七牢而遣之……”
——《列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