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祿土司是一官員,姓祿,泛指土司,是舊時的土官。
沿革
元明清時期的寧州,今稱華寧。據道光《雲南志抄·地理志》載為“漢益州郡地”。
蜀漢後主劉禪時,丞相諸葛亮於公元225年分東、中、西三路南征,平定南中,調整郡縣,廢益州郡,改置建寧、興古、雲南、永昌、朱提、越西、牂牁七郡。
東晉成帝司馬衍分興古郡立梁水郡,設梁水縣。梁水縣屬梁水郡七縣之一,縣轄地除盤溪稱毋單縣屬建寧郡外,大致相當華寧解放前管轄區域。當時梁水郡、縣兩級政權機構均設在今江川縣的舊州。
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置南寧州,梁水縣屬南寧州。七年(624)析南寧州分置西寧州,西寧州僅領二縣:梁水縣和絳縣(江川龍街)。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639)改為黎州,地號浪廣,隸屬戎州都督府。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五年(737),支持南詔皮羅閣統一了六詔,黎州為步雄部些么徒蠻所據。
五代時,後晉高祖石敬塘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首領,率眾10萬進兵大理,討滅原南詔權臣楊乾貞的“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設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將府、郡部封給有功大臣及當地部族首領。寧州始為步雄部,後屬東爨酋,為寧部。大理國後期(南宋末年),東爨首阿幾以浪廣割與寧部酋豆圭。豆圭可算華寧豆姓家族有史籍記載的遠祖,過去豆氏家廟大殿正中所供奉的最大一塊牌位,大概就是豆圭的。
華寧豆姓其實並非雲南土著。清同治十二年(I837),甸尾廩生豆瑛字舍章任雲南鎮雄縣教諭時,曾有一壽屏曰:“建武初平險,句町(qu ting)即援疆”,下註:“公遠祖本山東人,隨馬伏波將軍前來,遂家焉”。“建武”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年號。馬伏波即馬援,字元淵,建武十九年(43)拜為伏波將軍征平交趾(今越南北部),斬徵側,徵貳。隨馬伏波將軍由山東前來雲南的豆姓史祖,就是因征交趾有功留在戰亂剛平的句町“援疆”的。按《辭源》“句町”條註:句町“漢西南夷之國,今雲南蒙自道之地。古句町國,漢武帝置縣,仍封其夷人為王,後王莽降其爵為候。句町故城在今通海縣東北”。由是可知,豆姓始祖留在句町,就是留在“通海縣東北”今天華寧、江川一帶,故通海秀山今尚有句町廟。豆圭為寧部酋,成為部族首領,實際是長期和彝族生活在一起,漢族彝化了。今華寧繁衍的豆姓族人,有彝族(多居山區),也有漢族(多居壩區),可能和這歷史淵源有些關係。曾記得豆氏家廟正殿前有一楹聯:“三台錫命傳金壁,五馬開基自漢唐”,足以佐證豆姓並非土著,而是自漢唐以來,就在雲南開創基業,地位顯赫,受寵於朝廷,不斷得到物質賞賜的。
元憲宗蒙哥三年(1253),蒙哥命同母弟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征雲南,以兀良合台總督軍事,從臨洮(在甘肅省)進兵,過大渡河、金沙江,同年12月破大理國,殺大理相高祥,國主段興智逃往押赤城(昆明)被執投降。次年(1254)春,忽必烈班師北還,留兀良合台繼續征服雲南未平之地,共平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此時,寧部酋豆圭已逝,其長子普提附元。又次年(1255),兀良合台在原大理國政權行政區劃基礎上,將雲南分為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以便軍事統治。任普提為寧部萬戶,領習峨(峨山)千戶和馬籠(新平)千戶,並在西沙(華寧下村)築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建國號“元”。十一年(I274)派親信大臣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行省。十三年(1276),賽典赤把兀良合台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立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府、州、縣,改寧部萬戶為寧海府,普提為寧海府土知府,其弟普永為土知州,準許世襲,從此,寧州建立了土司制度。為了籠絡民族上層,還封普提長子阿
農為臨安路土同知,次子阿只為阿博路(峨山一帶)軍民總管。同年,改寧海府為寧州,華寧史稱寧州即始於此。寧州領三縣:“通海、習峨和剛在下村仁善坊內新建立的西沙縣,隸屬臨安路。元英宗碩德八刺至治二年(1322),撤西沙縣併入寧州,州僅領通海、習峨兩縣。
據《雍正志》記載:“寧州城,州治在浪廣,元至正年間遷今地。”宣統《寧州志·僑寓帳恭傳》說得更具體:“至正二十八年自浪廣遷州至於西沙。”就是說寧州由浪廣搬到華寧,
始於元順帝二十八年(1368)。
元朝共統治中國98年(1271—1368)。元代寧州土司普提、阿農後的情況,史料無從查考,到昆初,土司大約延續了三代左右。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位於應天府(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建都南京。同年命徐達為征北大將軍,統兵25萬北伐,八月攻占大都(元都北京),元朝滅亡。洪武十四年(1381)八月,又派傅友德為統帥,藍王、沐英為副,調集30萬大軍進討雲南。十二月,敗元軍l0餘萬於白石江(在曲靖),活捉元行省丞相達里麻,然後進駐昆明,即分兵滇南臨安、滇西威楚(楚雄),取得勝利。十五年(1382)雲南平,將寧州所轄通海、習峨劃出,寧、通、習三州縣皆直屬寧安府。在政策上為了穩定雲南政局,對元朝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府、州、縣所設立的土官仍多以原官受職。此時,普提後代弄甥(羅羅族)率眾附民。十七年(1384)四月,弄甥赴京(南京)朝覲,貢馬及方物(地方土特產)。
賜姓
朱元璋詔賜錦綺鈔綻,誥敕冠帶,命弄甥世襲寧州知州,並賜姓“祿”。過去甸尾城土司衙門大樓上供奉的一頂明代紗帽,大概就是朱元璋賜給弄甥的“冠”。弄甥為寧州知州,“建城修學”,“先撫字,能通下情,凡州治皆其修創”是一個較有抱負而又開明的土官。
其後,祿威(弄甥之兄)、祿寧、祿可襲職土知州,祿可卒,祿慶承襲,其間經歷建文、永樂、洪熙三朝約40來年。從以上史實看,華寧今之豆姓,確實姓過豆、普、阿、弄、祿。
按明朝制度規定,土官承襲三年或五年後,必須向朝廷“進貢”,叩謝皇息,以示忠誠,不懷二心。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1432)二月,寧州土官知州祿莊進京(北京)朝覲,貢馬。二年(1435)一月,朱瞻基崩,其子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年號“正統”。同年十一月,祿慶又一次朝覲,貢馬,詔賜鈔幣等物。
祿慶卒,祿英襲;英卒,祿宇明襲;祿宇明卒,祿能安襲;能安卒,祿位襲;位卒,祿俸襲,皆居於龍畝。其間經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約七十年左右。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間,祿俸為寧州土知州。弘治十六年(1503)四月,巡撫都御史陳金奏請增設寧州流官,朝廷從之。“流官”,就是由中央直接派到土官統治地區直掌大印,並有一定任期的大員。這樣,土官只能專管夷民,巡捕盜賊,沒有多大權力,因而引起了祿俸的極大不滿。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朱祐樘駕崩,長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年號“正德”。
正德三年(1508)五月,祿俸惡流官礙己,通過雲南巡撫都御史吳文度暗中賄賂朝廷司禮監大宦官劉瑾,以“夷方地狹”為由,裁革了流官,從而又增強了土知州祿俸的權力。
正德九年(1514)九月,雲南鎮守太監谷裕、巡按御史李元,因彌勒十八寨(今虹溪鎮一帶)阿海作亂,奏劾祿俸,等輕率進兵,致啟夷釁。兵部命李元將祿俸等逮問。
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祿俸經歷“設流”、“逮問”等折騰,對朝廷失去信心,遂通謀彌勒十八寨,乘險拒敵,大敗指揮吳經、孫銳、尚麟,殺死百戶牟禎。祿俸被捕,以“縱賊分贓,狹仇挑釁,坐斬”(《武宗正德實錄》卷一百四十九)。
正德十五年(1520),彌勒十八寨阿寺、阿匆又聯絡祿俸長子祿世爵稱亂,上命雲南巡撫何孟春、巡撫御史陳察討之,擒奪斬勿,祿世爵以罪論死。《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紀也記載:“正德十六年(1521)二月乙亥,巡撫雲南副都御史|何孟春討平彌勒州苗”。同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燳死,無子,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為世宗,年號“嘉靖”。
嘉靖元年(1522)三月,巡撫請罷襲寧州土官,復設流官,調通安州(今麗江)知州堅昂任寧州知州。
嘉靖二年(1523)九月,“巡撫雲南都御史王啟條奏處置土官事宜,請令今后土官應襲替者,該管府州縣並守巡官,即為勘明具呈撫按,批送三司”。吏部批覆:“其品官衙門,設在腹里地方寧靖者,照舊赴部襲替,俱免納谷”(《世宗嘉靖實錄》卷三十一)。因而祿俸和祿世爵坐斬論死後,祿俸次子祿世仁襲替寧州土同知,降為流官知州堅昂的佐官,由龍畝移居甸尾。世仁卒,其子祿紹先襲寧州土官同知。
祿紹先勇武有略,“父子世篤忠負,家傳詩禮,尊重牧守,禮敬學校,統率諸夷有法,不使侵犯漢民,堪稱為土官二善守者”(《寧州志·寧州土官考》)。
從此記載看,祿紹先可能吸取了祖父祿俸和伯父祿世爵造反的教訓,主動和流官知州搞好團結,約束部下,安心做“專管夷民,巡捕盜賊”的佐官,對朝廷也只有溫良恭順,不敢造次,任有司擺布驅使了。堅昂是從民族地區調來的流官,對少數民族的世俗性格風土人情可能有較深的了解,善於團結民族上層,從而使土流關係較為融冷。再加上當時雲南各處土司夷兵人馬眾多,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朝廷對土官採取了籠絡政策。祿紹先又勇武善戰,可作為“以夷制夷,出夷攻夷”的工具,由是派他征武定,討習峨,戰功卓著,曾得到朝廷多次的嘉勉與賞賚。
嘉靖五年(1256)十二月,“武定土舍鳳朝文亦起,攻掠城堡,為患孔棘”。因“大禮儀”之爭受廷權謫成永昌(保山)的修撰楊升庵嘆曰:“此吾效國之日也”。乃戎服率旅童及步騎百餘,往援木秘所(尋甸易隆)守御。入城與副使張峨謀固守。明日賊來攻城,寧州土舍陸(祿)紹先率兵(與賊)戰城下,公(升庵)促城中兵鼓譟開門出戰,以助外兵。賊散去(《楊慎詩選·升庵年譜》205頁)。
嘉靖七年(1528)三月,鳳朝文又殺武定軍民府同知以下官史,劫奪府州印信,舉兵與尋甸土舍安銓合圍雲南省城,全滇慌亂。朝廷“令尚書伍文定懸購賞:有能除安銓、鳳朝文凶黨以一府歸者,即以一府予之,以一州一縣歸者,即以一州一縣予之”。黔國公沐紹勛也上疏言:“所調集各土舍,先給予冠帶,待後奏請承襲”(《世宗嘉靖實錄》卷八十七、八十八)。當時沐紹勛“所調各土舍”中,就有寧州的祿紹先。六月,鳳朝文、安銓之亂平。鳳朝文逃往霑益、東川間的易湯郎箐為追兵所及,裂其屍而死。安銓則逃駐尋甸故巢,官兵分哨夾擊,破寨數十,又逃奔東川,為當地土舍祿慶所執。是役,有功大小官史皆得恩賞或提升,“詔加沐紹勛太子太傅,歲加祿米五十石”,“應襲土舍擒斬首惡者犒賞外,仍照原擬加賞,免其赴京,就彼襲職”(《世宗嘉靖實錄》卷八十六—八十九)。祿紹先就可能是在此次平叛中有功而正式“襲職”為土同知的。
嘉靖十二年(1533)寧州諸夷錯居,舊無城廓,難以威遠,巡撫毛鳳韶檄(寧州)知州李道全築土城,周三里三分,高二丈八尺,厚稱之,背圓面方,元睥睨(即無城堞),通覆以瓦,立三門:東曰順化,西曰會通,南曰寧達,北負以樓,顏曰環翠(《臨安志》)。由是可知,解放前華寧的土城牆始築於明世宗嘉靖十二年。此時,正是祿紹先為寧州土官同知,替明王朝效命,南征北討的年代。
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習峨叛酋王行道私稱巡捕土舍,為群盜主,行劫臨安數郡間,有司屢捕不獲。雲南布政司右參議盧岐嶷檄祿紹先等往討,追至臨納山,擒行道而交有司誅之。“賞有功參議盧岐嶷銀二十兩,寧州土官同知祿紹先銀十兩”(《嘉靖實錄》卷五百三十九)。
嘉靖四十四年(1566)十月,雲南巡撫呂光洵命因謀殺武定州土舍鳳繼祖未果而投往省城的土總管鄭宏回武定復業。當時,鳳繼祖已逐土官知府鳳索林而據武定,聞之,甚為恚恨,遂執殺鄭宏而糾眾攻新城。官軍往剿遇伏大敗,僉事張澤往援亦被執,祿勸州署印知事高心等被殺。呂光洵及鎮守雲南總兵沐朝弼(沐紹勛次子)調諸道兵並進,繼祖懼,殺張澤而遁入四川會理。沐遂調川、貴土漢兵數萬人討,祿紹先亦奉命率寧州土兵前往助戰。有司用反問計購以重賞,鳳繼祖被其黨帥者色殺害,獻首祿紹先營。呂光洵因紹先有功,奏上先加賞賚,參議盧岐嶷亦提升為貴州按察使(《世宗嘉靖實錄》卷五百六十三、六十四,《穆宗隆慶實錄》卷五、卷二十三)。
同年(1566)十二月,明世宗朱厚熜死,三子朱載垕立,是為穆宗,年號“隆慶”,共在位六年。隆慶六年(1572)五月,朱載垕死,三子朱翊鈞立,是為神宗,年號“萬曆”。
祿紹先大約卒於隆慶末年到萬曆初年。假如從嘉靖五年(1562)祿紹先征鳳朝文時有20多歲算起,祿紹先死時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有的史料上說,祿紹先“萬曆間從征隴川岳風有功”,這恐怕不確。岳鳳稱亂於萬曆十一年(1583),被擒獻刑部磔首為萬曆十二年(1584)九月,若此時祿紹先尚健在,應有80來歲,還要帶兵到今天的德宏州去征戰,可能性甚小。因此,征討隴川岳鳳恐為萬曆初其子祿華誥承襲寧州土同知後的事。
祿華誥為祿紹先長子,誥弟祿明萬曆舉人,投四川廣元縣知縣,卓有政聲。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三年(1585),“羅平土舍者繼榮作亂,都御史劉世曾奉命征討。臨元道文作(人名)率萬人由師宗進,夾攻平之”(《徐霞客遊記校注》739頁)。據《寧州志·人物》載,祿華誥與武勇絕世的甸苴關人者義,率領寧州土兵參與了此次征討者繼榮的軍事行動。關於者繼榮之亂,劉世曾於萬曆十四年(1586)正月上奏說:“者繼榮剽狡鐸使,鷙悍狂悖,自以垂手過膝,潛蓄異諜,祭練甲丁,刻鏤得傳,廣招亡命巨奸,雞鳴狗盜之雄,又蓄養川貴江西等處兵勇三十餘眾,日演象陣,凡硝黃鐵器禁入夷方之物,罔不充盈武庫。剽掠領境,以廣積儲,無一處不遭其兇殘。”“有旨:這土夷凶頑叛逆,地方官如何不先制馭,致令猖獗?姑不查處,著令撫鎮官相機剿處,以靖地方”(《神宗萬曆實錄》卷一百七十)。五月,獎征討羅平有功人員:“劉世曾升體一級與應得誥命,與沐昌祚(沐朝弼之子)各賞銀四十兩,寧絲四表里;舒應龍(貴州巡撫)銀二十兩,二表里;文作、程丘誼(雲南副使)、祿華誥等各有差”(《神宗萬曆實錄》卷一百七十四)。
萬曆十七年(1589)六月,雲南副總兵鄧子龍所轄姚營兵變,索響洶洶,兵勢甚張。所過之處掠搶婦女,前驅後呼,到處騷擾百姓。數千為群,過昆明,飛揚跋扈,劫持廣西(瀘西)知府漆文昌,逼其為帥,大擄楊林(今屬嵩明縣)等處。祿華誥和者義往楊林進討,穿地道出文昌後,將五十騎,斬其五人,大破其眾於石羊山下。變兵詭降,次日復叛,沖圍出。寧州、武定、臨安、尋句等以兵夾攻之,敗變兵於土至山,又攻之於大河口,割斬八十四級,擒獲四百餘人,救出了漆文昌(此人萬曆二十七年曾提升為貴州副使)。鄧子龍因“約束無術”,被提問革職。兩年後才念其破緬有功,諳熟夷情,準免勘問,復職副總兵(《神宗萬曆實歷》卷二百十二)。
祿華誥大約卒於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前後。其子祿重,因華誥“先嘗調鎮蒙自,故(祿)重據土官村。重溺於酒色,不能馭眾”。華誥族叔祿祚,“明嘉靖十六年(1537),野賊出沒州境,調寧州土舍祿祚駐防(石屏)寶秀團山,其孫(祿)如懋夜劫鄉官,伏誅”(《新篡雲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三《土司考一》《廢官一》)。祿加懋可能是後來祿洪死後與祿昌文爭襲的祿永命的祖父,其弟會城參將祿加敕是永命的叔祖。所以有的史書說祿永命是“石屏土人”,即以此為據。
襲職
華誥卒,其另一子祿辱承襲寧州土知州,後又軍功升授府同知。
祿厚,工書法,尚文藝,有高士之風,善交納海內名流。曾萬里論交,請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翰院學士、掌詹府事、前南京禮部尚書、實錄總裁經筵講官董其昌和名士陳繼儒為其題寫詩畫。陳繼儒在祿洪《北徵集·序》中說:“竹居公(祿厚)以好客聞天下,子墨名家,負簦(deng,笠)躡履(jue,草鞋),游其門者頗眾,經旬彌歲,與其父子相唱和。竹居公賜閒尋樂,詠歌太平,自擬於隴上躬耕者流”,故著有《景竹齋躬耕集》。
祿厚的詩,清新典雅,飄逸超脫,醉意于田園山水間。只可惜其《躬耕集》今已散失,僅《寧州志》存詩三首。從《煙蘿園》一首可看到當時甸尾城東祿土司園春天宜人的景色:園內松林繁茂,野花四發,黃鸝報春,眾鳥應和,盤石幽谷,泉水泠泠,盪花飛越,溪聲汩汩,步入其間,真有點遠離塵世之感了。此園清乾隆年間劉大紳弟劉大容在《吟玉山房漫題有序》中曾與張海故宅“夢鶴軒”,王元翰別墅“水明樓”及劉氏家塾“吟玉山房”並提,但何時被毀,今已無史書可查,可能是毀於兵災。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二年(1614),阿迷州(開遠)普名聲的祖父普者輅、父親普維藩“父子為亂三鄉(邱北縣下寨馬頭山新城)、維摩(硯山縣北)間”。“廣西(瀘西)郡守蕭以裕調寧州祿土司(祿厚)兵合剿,一鼓破之,輅父子俱就戮,始復維摩州,開三鄉縣,時名聲走阿迷(《徐霞客遊記校注》723頁)。從此,普名聲與寧州祿土司家結下深仇大恨,久圖報殺父之仇。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朱翊死,長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年號“泰昌”,但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即死於病疾。常洛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改元“天啟”。祿厚大約卒於天啟元年(1621),共有五個兒子:嫡長子祿溥、次子祿洪、三子祿漾和庶出二子祿昌文、祿昌賢(有史書記載此二人為祿洪庶弟)。祿厚卒後,長子祿溥襲。
天啟二年(1622)一月,永寧(四川敘永)土司奢崇明叛,據重慶,殺明官,分兵圍攻合江、納溪,破瀘州,陷遵義,進圍成都。二月,水西(貴州黔西)土司安邦彥叛,陷畢節,破安順、平壩、霑益,圍貴陽十餘月。貴州巡撫都御史李雲、巡按御史史永安罔守。當時,川、湖、雲、貴總督張我續請求朝廷以廷綏總兵杜文煥調四川,同新任總兵楊愈懋協力討永寧;加貴州總兵官張彥芳為平蠻總兵官,隨巡撫都御史王三善討水西。三月,張彥芳飛揭告急,請調附近鄰鎮精兵救援。兵部命調湖廣土漢官兵二萬,雲南鎮臣沐昌祚部下兵馬一萬,廣西一萬救援。雲南土司普名聲、沙源、龍在田、祿洪等得檄往討。此次征戰,祿洪一行軍路中吃了大虧,“假道貴築,士方半渡疊水,正苦驅馳,安酋偶叛,埋伏四起,彼多我寡,力不能支,戰亡者半”(祿洪《北徵集·戰場賦小序》)。
同年(1622)十月,“錄滇南諸土司忠順者,那天福復土知府世職,仍加從三品服色;沙源掌安南舊印,世襲長官司;祿溥加多四品服色;龍在田、普名聲加土守備職銜,增賜銀幣,仍給本品服色一襲”(《熹宗天啟實錄》卷二十二)。
天啟三年(1623)三月,“東川、烏撒(貴州威寧)暨霑益叛酋,糾合尋(甸)、武(定)悍夷攻滇,一時烽起。”巡撫雲南右副都御史沈儆介分東西兩路進兵,俱受阻。後調集雲南土漢兵,配合地方官分路往討。“當東川逆賊祿千鍾之攻尋嵩也,則參將袁善、(尋甸)知府周仕國、(嵩明)知府王有德,督土官沙源等兵殺退。張世良之攻武定也,則參將李思忠、(武定)知府胡其造,總督土官祿溥等殺退。”因而“各郡幸得保全,會城款以無恙”(《熹宗天啟實錄》卷二十七)。
祿溥承襲不久,大約卒於天啟四年(1624),無子,二弟祿洪襲職。
此時的明王朝已是危機四伏、江河日下、內外交困了。內部:明熹宗朱由校不理朝政,成年累月喜學木工,不知厭倦,任隨大宦官司禮太監魏忠賢擅權,掌管東廠(特務機關),肆意誣陷殺戮東林黨人及正直大臣,並處死守衛遼東的兵部侍郎熊廷弼。外部:建州女真族人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今遼東新賓縣老城)即汗位(國號“大金”)後,起兵反明,連克瀋陽、遼陽等遼東70餘城鎮。天啟五年(1625)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改為盛京。六年(1626)正月,兵圍寧遠(今遼寧興城縣)。八月努爾哈赤死。九月,其雄心勃勃的第八子皇太極即汗位。明王朝已國事日非,岌岌可危。
天啟七年(1627)八月,年僅22歲的熹宗朱由校駕崩乾清宮,雖生過三位皇子但都早殤,由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是為思宗,改元“崇禎”。
崇禎元年(1628)四月皇太極欲攻錦州,以打通山海關之路。朱由檢急命遭魏忠賢迫害回籍的原遼東巡撫袁崇煥回朝,進兵部尚書,督師薊、遼。皇太極深知袁崇煥善征戰,有謀略,是將才,其父努爾哈赤就是因進攻寧遠遭袁崇煥堅決反擊負傷而死的。
崇禎二年(1629)冬,皇太極避開袁崇煥的遼東防區,自瀋陽出,繞道遼西,分道喜峰口、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入邊。十一月占領遵化,直逼明都北京,京師戒嚴。朱由檢急征天下鎮巡官將兵勤王,雲南巡撫王伉檄祿洪領兵往北京入衛。為了保衛明王朝,祿洪動色曰:“君父有警,臣子安能束手坐觀?赴湯蹈火,亦所不辭。”“提三千精銳,果糧被甲,三月(1630)出滇,六月而抵都下。至則酋騎已遁,奉溫旨慰勞,命防守密雲牆子嶺口'(陳繼儒《北徵集·序》),並投參將職。
此時,阿迷州(開遠)土知州普名聲已勢力強大,“後十餘年,兵頓強,殘破諸土司,遂駐州城,盡奪州守權”(《徐霞客遊記校注》723頁)。天啟二年(1622)普名聲因征水西有功曾授守備職。五年(1625)六月其長子普祚遠準襲土知州世職(《天啟熹宗實錄》卷五十五),故爾日益驕橫,目空一切。崇禎四年(1631)初,巡撫御史趙洪範至臨安,“名聲不出迎。已,出戈甲旗幟列數里,洪範大怒,謀之王伉,請討。得旨,官軍進圍州城”(《明史》卷三百十三,雲南土司一·臨安)。同年(1631)三月,王伉親駐臨安,命雲南布政使周士昌統十三參將及本省兵一萬七千人逼近沈家墳,相持二月。十二月周士昌中銃死,十二參將悉戰歿。崇禎五年(1632)正月初一,普名聲攻臨安,其部下何天衡見名聲有異志,乞降明朝,命駐守三鄉。正月十六日臨安城危,何天衡突襲普名聲老巢阿迷,名聲返師,臨安解圍。
同年(1632)七月,普名聲為報寧州土司祿氏殺父之仇,率兵圍寧州。此時,祿洪已入衛北京,三弟祿晃代攝土知州,兵馬甚少。祿洪“母集眾目,人犒五金,京青布二,各守要害,賤不得入”。方攻寧時,巡撫王伉復奏請檄洪
還,十月,祿洪返寧州,“謂所予太重,責返金,諸眾目悉解體。賊諜之,乘之入,洪走避撫仙湖孤山,州為殘破”(《徐霞客遊記校注》726頁)。廣西(瀘西)知府張繼孟“聞之,遠冒風雨,七日至寧,面為呼叱:‘人誰無仇,解而乃釋,愈結不愈深乎?’乃促之令去,仍責還祿之母及二妾一幼子,兩青衿弟,藏獲十八人,俱解之當事給洪矣”(明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次年(1633)祿洪由孤山回寧州,憂鬱而死。
祿洪的一生,可謂效忠明封建王朝披肝瀝膽、世著威名的一生。他少年即多膽略,夙諳韜鈐,所領之兵紀律嚴明,屢奏奇捷。宣統《寧州志·人物》中說:“諸望姓見祿家軍麾蓋,無敢抗顏行者。幕府紀功言:‘黔借滇為外附,滇借洪為長城’,一時以為實錄”。
祿洪不僅武功卓著,且有文才。一生“博綜群籍,遊戲書法名畫”,“其詩賦小令,氣骨沉雄,風華秀整”。所著《北徵集》收入《雲南叢書》,現存雲南省圖書館。陳繼儒說:“若讀其北征詩,萬卷填胸,六轡在手,輕裘緩帶,羽扇綸巾,皆在其中矣”。祿洪書法,現華寧文化館尚珍藏“紫嚴相”三字,筆力渾厚遒勁,古樸莊重,寫於“天啟丙寅菊月朔日”,即天啟六年(1626)九月初一。落款“守寧祿洪敬書”。由是可以推斷:祿溥死於天啟四年(1624)或五年(1625),因為天啟六年祿洪已經是寧州土知州了。此三字曾選入I992年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雲南歷代書法選》。華寧名人書法同時被選入的,尚有劉大紳,朱家寶及其外甥張知名的墨跡。
崇禎六年(1633)祿洪卒,無嗣,本應由三弟祿晃襲職,因祿晃代攝寧州土知州已近三年。可能祿晃淡泊名位,志在煙霞,想處身世外,願避世閒居,或是其他什麼原因,竟未襲。從而引來石屏族人祿永命(祿祚玄孫)與祿洪庶弟祿昌文之間的叔侄爭襲,甚至大動干戈,永命殺死世目白高,往昆明投奔堅守雲南的的黔國公沐天波(沐昌祚曾孫)。天波檄石屏土舍龍世榮往慰之,這場襲職爭鬥才算平息。“未幾,昌文卒,投永命以冠帶,候襲”(宣統《寧州志·寧州土官考》)。
崇禎九年(1636)四月,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正式當了皇帝,企圖奪取全國政權。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死於瀋陽清寧宮,廟號“太宗”。其第九子福臨即位,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1644)三月十八日,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故宮神武門的煤山(今景山公園),明王朝天亡。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兵敗西走。五月二日清兵占領北京。十月福臨入關,定都北京,開始了清王朝對中國長達268年的統治。十一月張獻忠陷成都。此時的雲南,清軍忙於徵戰大江南北,無暇顧及,仍由明代鎮兵官世襲黔國公沐天波和巡撫吳兆元等鎮守,但明亡無主,雲南政局已十分混亂。
順治二年(I645)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遇害,闖王的大順軍徹底失敗,張獻忠仍據四川。
同年(1645)九月,沐天波用參將李大贄屯兵會(四川會理),駐守金沙江以防張獻忠入滇。李大貸生性貪婪,數侵元謀土官吾必奎的領地。必奎不能忍,遂聚眾反,連陷武定、祿豐、廣通、楚雄諸郡縣。沐天波檄寧州土官祿永
命、石屏土官龍在田征討,檄沙源之子沙定洲協剿,但沙定洲素懷不軌,遲遲不至。十月吾必奎兵敗窮蹙自殺。十一月沙定洲才至昆明,駐紮城外,不肯歸回。
此時,天波府奸人余錫朋用事,拖騙天波金寶無以償還,以貿易常往來各土司營中,遂向沙定洲夸天波家饒富,定洲必動。“原賂余錫朋為援,陰結掌印都司余延珍,參淨張國用,都司僉事阮韻嘉、袁士弘等為內應”,準備劫掠天波府,掌管雲南政權(闞禎兆、魏藎臣《通海縣誌·沿革事考》)。
十二月初一,沙定洲託言欲歸,“入城辭行,天波以家諱曰不視事,定洲嗓而入,焚劫其府。天波聞變,由小竇(洞)迫。時寧州土司祿永命在城,方巷戰拒賊,從官周鼎止天波,留討賤,天成疑鼎為定洲誘己,殺之。其母妻皆走城北自焚死。定洲據黔府,盤踞會城(昆明)。劫巡撫吳兆元,使題請代天波鎮滇,全滇震動”(《明史》卷三百十三、雲南土司一)。此次事變,多得祿永命等力戰,沐天波始得出城,永命護送其。至楚雄而返寧州。
順治三年(1646)初,沙定洲率兵追至楚雄,天波已西走永昌(保山)。定洲遣其黨王朔、李日芳等攻陷大理、蒙化(巍山),因恐雲南副使分巡金滄道留駐楚雄的楊畏知斷其歸路,又聞祿永命、龍在田等揚言欲搗其巢,不敢至永昌,回攻楚雄,為楊畏知所拒,遂解圍而東,先攻石屏,龍在田走大理。
同年(1946)七月初五,沙定洲分兵由新興(玉溪)、河西過通海,祿永命土目白小定等率兵御之。“定洲酋目高阿保扎秀山涌金寺,日夜攻擊通(海)城。小定等計蹙,將縣城及官廳民舍悉毀之。酋兵至十一日始撤退”(《通海縣誌·沿革事考》。
十一月,張獻忠在川北西充中箭負傷被俘犧牲於鳳凰山,其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轉戰大西南。
十二月初八日,沙定洲分兵圍攻寧州,“(祿)永命調白小定歸援,酋兵擒小定,因獻通海,酋目高阿保、宋國英等入(通海)城據之”(同上)。沙定洲圍寧州以三塹,“百日絕糧,城中房舍,鄉村居民,為定洲焚虜皆盡。永命卒”(宣統《寧州土官考》)。
順治四年(1647)正月,大西軍連克遵義,貴陽,龍在田使人告沙定洲之變,勸孫可望至滇。三月孫可望詐稱黔國公沐天波焦夫人之弟,率兵來滇復仇,在交水(霑益)、曲靖、陸良等地打敗沙定洲的軍隊。四月進入昆明,沙定洲悉欲其所有遁歸阿迷舊地。雲南組成了以孫可望為首的四人領導核心,孫可望稱東平王,李定國稱安西王,艾能廳稱定北王,劉文秀稱撫南王,派劉文秀至永昌請沐天波回昆明,誅余錫朋、阮韻嘉等人。為了聯合各地抗清勢力,壯大農民軍的革命力量,凡擁護抗清而投降的明朝官吏及擁護大西軍政權的少數民族土司土官,仍使其繼續任職。
此時,寧州“祿氏目把立(祿)永命叔祖(祿)加敕(會城參將),而族人復立(祿)晃。可望因授(祿)晃土知州,加江(川)、通(海)、河(西)、浪(廣)參將,未幾面卒。可望收其家產為偽王莊。時(祿)昌賢代(祿)晃領兵在外,可望授以游擊加參將,還給產業,復襲土知州。越二年(1648),又以軍功升武英營副總,及(李)定國與(孫)可望戰,復投營總”(宣統《寧州志寧州土宮考》)。順治五年(1648)七月,李定國率部經通海攻阿迷,討伐沙定洲。八月破佴革礱,俘沙定洲至昆明,十月磔於市,全滇進一步統一。
同年(1648),孫可望為了樹立個人權威,欲立為國主,又懼李定國不服,遂在演武場導演了一場杖責李定國的醜劇,從此,兩人構隙。
順治九年(1652)春,大西軍由雲南分三路出擊南下清軍:劉文秀掌北路,李定國掌東路,孫可望以高帥居中路出兵湖南。北路軍失敗,劉文秀遭斥責留守雲南。東路軍李定國轉戰湘、桂所向披靡,連克十六郡,闢地三千里。七月,定國陷桂林,清將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舉火自焚死。清廷大震,遣悍勇的敬謹親王尼堪(皇太極長兄褚英第三子)為定遠大將軍進軍湖南,遭李定國伏擊,尼堪戰歿。九月,中路軍孫可望自沅州(湖南芷江)攻陷辰州(湖南沅陵),甚惡定國,欲伺隙置定國於死地。十年(1653)初,使人召定國赴沅州,議事,將謀殺之。幸得劉文秀之子派人送來信息,才得脫險。從此,大西軍內部分裂,定國不再受孫可望約束,轉戰粵、桂。孫可望恐定國回師雲、貴,不斷派兵防堵,以絕其歸路。
順治十三年(1656)正月,李定國敗孫可望于田州,率兵疾趨安隆(貴州安龍縣),準備迎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明神宗孫,1646)10月於廣東肇監國)入滇。三月,擁帝至曲靖,沐天波迎於馬龍(素怨孫可望的劉文秀聞定國至,即納之。六月,定國促永曆帝派人勸說孫可望重新聯合抗清,遭孫可望拒絕。
順治十四年(1657)九月,孫可望率40萬人由貴州大舉進攻雲南,部將白文選等反對同室操戈,暗投定國作內應。可望曲靖兵敗,倉皇逃脫,回貴陽到長沙投降經略大學士洪承疇,清廷封為義王,孫徹底背叛了大西軍。十二月,順治福臨封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進征貴州。
順治十五年(1658)年,劉文秀率孫可望舊部王自奇、關有才叛,定國討誅之。七月,大清命豫親王多鐸長子信郡王多尼為安遠大將軍統禁旅至貴州,分三路征雲南。十二月兵會曲靖,永曆帝聽從沐天波意見,西走永昌。
廢止
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軍未受任何抵抗,占領昆明。二月,向滇西追永曆帝,以普棚、下關、直抵永昌,永曆帝和沐天波等逃入緬甸阿瓦城。李定國和白文選分兵屯於滇緬邊境的孟定、木邦。清軍由永昌、大理、姚安撤回昆明。朝廷命吳三桂鎮守雲南,多尼等班師回京。此時,寧州土知州,英武營營總祿昌賢附清,仍授世職。次年(1660)又降為州同。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四子玄燁立,改元“康熙”,年僅7歲。
四月,“昆明妖人張琦、尹士餓、繆士鴻、梅阿四等謀叛,伏誅。張琦,昆明人,孫可望置為貴州餘慶縣偽知縣,家頗富,因道人梅阿四言:有煉神火、鬼火之術,甚靈驗。琦惑之,遂同士鑣、士鴻、阿四等潛謀不軌,偽造敕印,以為奉(朱)由榔旨。時沐忠顯(沐天波第三子)尚未赴京,遂假其名調各土司外應,期於(四月)二十一日取省城。寧州土官祿昌賢密報,並解送投書陳朝湘、鄧起龍至省。吳三桂與巡撫袁懋功捕獲其黨,辭連忠顯,而忠顯家人潘高明自承服,謂忠顯實不知情,拷掠再回,無異辭,忠顯得免。奏磔張琦等於市,斬其從十餘人”(光緒《雲南通志》卷一百三)。祿昌賢因舉報張琦等謀亂有功,人證物證俱在,恢復原寧州知州世職。
五月,緬甸發生政變,緬王弟猛白殺王自立,向永曆帝索要賀禮。七月,又言帝等來緬三月,緬有供給之勞,索要報禮,一心想敲詐永曆帝一筆錢財,俱無以應。猛白誘殺沐天波,馬吉翔和後軍都督蒲纓(寧州人)等文武從官42人。十二月,吳三桂率軍至緬,白文選在木邦投降,緬人執朱由梆獻於吳三桂軍前。
康熙元年(1662)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絞死永曆帝及太子於昆明全蟬寺(今華山西路利昆巷),太后及後娛25人解送京城。六月,李定國聞永曆帝殉難,悲憤不已,死於勐臘,大西軍的抗清鬥爭基本結束。
康熙三年(1664)二月,貴州水西(黔西縣)安坤、安如鼎率領苗民反清,吳三桂親自提師畢節。“自二月至五月,斬獲無算”,“安坤、安如鼎僅以身免”。“十一月,自烏蒙(昭通)進征水西,安坤悉眾來拒,我兵大破之于波羅箐,追至法地屯,擒安坤,蠻方大定”(《清聖袒康熙實錄》卷十二、十四)。
康熙四年(1665),正月,各鎮將剿擒安坤黨羽安如鼎,及煽惑安逆之偽黔陽王皮熊。二月,“官兵進元烏撒(貴州威寧),土酋安重聖,安重乾就擒”(《清聖袒康熙實錄》卷十四)。
三月,“祿昌賢反。是時,吳三桂圍馬於寧(在寧州辦養馬場),牧卒肆淫無忌,昌賢側卒儲小來殺其牧卒,其黨索昌賢金不遂,誣以反,將告三桂。時三桂出征水西,昌賢懼,遂反”(宣統《寧州志寧州土官考》)。
祿昌賢的這次反叛,規模很大。據光緒《雲南通志》卷一百三《武備志》記載有:“寧州祿昌賢;新興王耀祖;習峨祿益、王揚祖;王弄(文山地)王朔;蒙自李日森、李世蕃、李世屏;八寨李成林糾合納樓(建水官廳)普率;教化(文山縣城西)張長壽;枯木(文山地)龍元慶;倘旬(蒙自地)葉向陽、葉正昌;石屏龍韜、龍飛;路南秦祖根;陸良資洪;彌勒昂復祖;維摩沈應麟、沈兆麟、王承祖、王義、王先任、王先倫等謀叛,眾至數萬。"地區幾乎遍及滇東和滇南。
這次反叛的經過及遭清軍殘酷鎮壓的具體情況,六月吳三桂向朝廷的報告中,敘述甚詳:“六月己已(1665.7.26),平西王吳三桂疏言:‘雲南省城迤東酋王耀祖等,窺臣遠征水西,本年三月竊據新興,僭號大慶,謀犯省城,分遣賊黨王義、齊正陷易門,攻昆陽、河西;寧州土酋祿昌賢陷寧州,攻江川、通海、宜良,窺江府;習峨縣土酋祿益(阿卜路軍民總管阿只後代)陷習峨;偽開國公趙印選攻彌勒;龍韜等攻陷臨安府城,滇南震動。總督卞三元、巡撫袁懋功、提督張國柱等調兵分路剿捕,所至克捷。臣聞警回滇,四月祿七日,擒王耀祖於新興,破其巢大營城(玉溪大營),進援易門,復其城,盡俘其黨王義等;分遣左都督何進忠等,敗賊(祿昌賢)於宜良竹子山,復寧州,祿昌賢已先遁;總兵官王輔臣等援彌勒,破賊木城九座,於彌勒城下擒趙印選;副都統高拱宸複習峨,救出知縣孫衍慶等;總兵官趙得勝等解石屏圍,龍韜敗去;總兵官嚴鎮臨安,土司李阿側遣兵助戰,大敗王朔、李世蕃,臨安解圍;其餘州縣城池,俱獲保全。’”得旨:“嘉獎有功人員及土司李阿側,下部一併察敘”(《清聖袒康熙實錄》卷十五)。
清軍“復寧州”後,“祿昌賢據大西山,隴箐,馬耳山一帶地方,左都督何進忠等分兵進剿,賊黨大潰,於四月二十日直搗普蚌山,生擒祿昌賢之黨楊道生等”(《清聖祖康熙實錄》卷十六)。“(祿)昌賢奔交趾(越南北部),追及之,自縊死,付首雲南”(宣統《寧州志寧州土官考》)。七月,清軍毀寧州城,焚燒了東門內的寧州知州署。
祿昌賢這次聯絡新興王耀祖糾合諸土官土舍的反叛,雖迄因於……“其黨索昌賢金不遂,誣以反”,但從政治上來看,主要是吳三桂在雲南推廣殘暴反動統治的結果。其役吏到處掠奪搶劫,姦淫燒殺,凶如豺狼。經濟上加重賦稅,不斷勒索土司,人民也苦於有司盤剝壓迫,不得安生,四處逃亡。因而振臂一呼,“眾至數萬”,連陷數州縣搞得清軍疲於奔命,四處征剿,歷時四個多月,才算基本討平。從祿昌賢個人看,雖身為寧州土官,屬地方統治者,有和人民對立的一面,但也有和吳三桂矛盾,保護桑梓不受“牧卒肆淫”,進而“殺其牧卒”的一面,以至最後身首異處,客死他鄉,鬥爭也是殘酷的。祿昌賢自縊於康熙四年(1665)七月,至今已三百多年,其墳墓在白塔山鎖水塔東側不遠處,可能是無頭冢或衣冠冢。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聖祖玄燁慮及藩鎮久握重兵,滋蔓生變,非治安長計,決心撤藩,允吳三桂的假意申請,命他撤歸錦州。吳三桂遂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反,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雲貴總督甘文昆自刎。吳三桂令各土司率土兵赴軍前聽令。祿昌賢死後,“復以昌賢族弟(祿昌仕襲職。昌仕會城參將(祿)加敕之子也。由廩生授土知州。昌仕不為三桂用”(宣統《寧州志寧州土官考》)。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吳三桂在湖南衡州(今衡陽市)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八月,暴病而死,結束了可恥的一生。其孫吳世蕃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九年(1680)十月逃回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三月,清軍攻雲南,九月占領昆明,吳世蕃自殺,雲南平。此時,“(祿)昌仕使世目李者祿(向清)投誠,授者祿(寧州)土州判。者祿死,占鰲襲;占鰲死,雲鰲襲;雲鰲死,實寶襲,至(李)興國,世絕停襲”(宣統《寧州志寧州土官考》)。
寧州祿土司,若從元朝至元十二年(1276)普提為寧海府土知府算起,中經明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賜姓世日李者祿投誠止,共延續了405年,世襲21代,共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