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範

趙洪範,字元錫,號芝亭。 趙洪範在嘉定城中先後修建了歲有堂、趙氏園,一在東城,一在孔廟南。 趙洪範精於治《易》,著有《周易要義》三卷。

基本資料

趙洪範,字元錫,號芝亭。童年時即志存高遠,深自期許。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兩年後出任湖北麻城知縣,有惠政。崇禎元年(1628),擢升為監察御史,先後巡按陝西道、雲南道,因討伐雲南土司普名聲遭劾,罷官歸田。入清後不仕,卒於康熙年間。

生平簡介

麻城知縣任內,賑濟災民,防堵盜賊,措置得當,百姓受惠。行跡見於光緒《麻城縣誌》卷十三《循良》。傳末綴有邑人梅之渙的《趙芝亭明府入覲詩》二首。中有“橋垂霜柳寒猶綠,河帶冰澌水不流”、“誰言別後長安遠,夜夜分明望鬥牛”等句,再現了其離任之日麻城士民的依依難捨之情。
《明史》卷二一三《雲南土司》“臨安州”條記載:當地酋長普名聲勇於攻戰,因從官軍討奢安有功,被授予土知州,日漸驕橫恣睢。崇禎五年(1632),趙洪範代天巡守,視察臨安州。普名聲非但不出迎,反而“出戈甲旗幟列數里”,炫耀其武力。洪範大怒,遂與巡撫王伉商量,共同上書朝廷,請求討伐普名聲,得到朝廷批准。大軍進圍臨安州城之日,名聲恐懼萬分,但此人畢竟是一方之雄,十分狡詐:他一面使人向官軍約降,一面“陰以重賄求援於元謀土官吾必奎”。然而,當時官軍已調吾必奎隨征。吾必奎與普名聲本是一丘之貉,收到其賄賂後,也耍起兩面手法:他在戰爭中主動充當先鋒,但雙方剛一交戰,吾必奎就佯裝敗走。緊隨其後的官軍看到這一情況後,也不得不大潰而退,雲南布政使周士昌戰死。
為了安撫普名聲等土司,平息戰亂,朝廷以起釁罪處置王伉、趙洪範,二人被逮捕下獄。此後,普名聲更加目無朝廷、囂張跋扈,成為官方的心腹之患,最終被朝廷設計毒殺。這也充分證明,當初趙洪範上書請求討伐普名聲雖有急躁冒進之嫌,但對其不臣之心的確是洞若觀火、一眼看穿。
明代中葉以後,由於河道淤塞,水利年久失修,嘉定的水稻種植環境遭到破壞,多數田地改種棉花,而百姓每年仍需交納漕米,由於不堪重負,紛紛外逃,嘉定幾成空邑。關心鄉梓的趙洪範深知民生艱難,他剛出牢門,驚魂未定,就義無反顧地與嘉定有識之士共同撰寫《鄉紳公揭》,上書言事,朝廷終於接受了嘉定永久折漕為銀的建議。嘉定百姓從此只需交納銀兩,無需再交納米糧。由於簡化和減輕了田賦,地方經濟得以發展,社會得以穩定。因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卒後入祀折漕報功祠、鄉賢祠。(據陶繼明《趙洪範與翥雲峰》)
趙洪範在嘉定城中先後修建了歲有堂、趙氏園,一在東城,一在孔廟南。二宅早已湮滅,惟有歲有堂前的奇石“翥雲峰”仍然存世,矗立於今匯龍潭公園內。此石造型奇特,瘦、皺、透、漏,相傳是宋代花石綱遺物,系趙洪範從雲南歸田時由水路攜歸。因其體積巨大,在嘉定東關登入時,“重不能舉,一時盡收合城之蔥,鋪地令滑,百人曳之,始得入宅”(清程庭鷺《塗松遺獻錄軼事》)。趙氏不惜靡費財力,萬里運石,實不足取,但也留下了美麗的奇石,供後人欣賞。

其他資料

趙洪範精於治《易》,著有《周易要義》三卷。清光緒《嘉定縣誌》的編纂者評此書曰:“取《本義》(即朱熹《周易本義》)刪繁補缺,衍通其旨,證以經史,於占驗家亦有裨益。”另有奏疏合集《西台疏稿》。長於吟詠,刊有《澹叟詩集》。上述三書均已亡佚,現僅見其七言律一首《首春王研存諸同人社集》(清王輔銘《明練音續集》卷六),文一篇《封孝子(昺)傳》(清封導源《馬陸志》卷四),可資研究之用。
卒後葬於嘉定冬二十三圖致圩。子趙拯,字安期,諸生,以詩文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