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

祇,拼音qí,屬通用字。造字法形聲,“示”為形旁,“氏”為聲旁,本意指古時候對地神的稱呼,如地祇,神祇,也指安心。在“只”用作副詞時,“祇”是“只”的異體字,讀zhǐ。用作“地神”義時是規範字。

基本信息

音韻參考

[上古音]:支部群母,gie

[廣 韻]:巨支切,上平5支,qí,止開三平支A群

[平水韻]:上平四支

[粵 語]:kei4;zi2

字形字義

祇 qí

形聲。字從示,從氏(shì),氏亦聲。“氏”意為“基底”、“基本面”、“受物面”。“示”指“祖先”。

轉義:地神,

祇

祇:古代稱地神。

同本義〖the god of the earth〗

祇,地祇也。——《說文》

天神曰靈,地神曰祇。——《尸子》

修禮地祇,謁款天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禱爾於上下神祇。——《論語·述而》

又如:神祇(天神和地神);祇園(祇洹,祇林,祇苑。祇樹園。印度佛教聖地之一。後用為佛寺的代稱)

通“疧”。病患〖disease〗

坎不盈,祇既平,無咎。——《易·坎》

壹者之來,俾我祇也。——《詩·小雅·何人斯》

神祇:天神和地神的總稱,指所有的神。

祇:“只”字的繁體,讀 zhǐ (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 P1673)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 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說》(韓愈)

祇qí

【形】

很大〖greatly〗。如:祇悔

盛大〖grand〗

相次我師經此過,好將誠意至祇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易混淆字

扺掌而談zhǐ:側擊之意。指談得很融洽。

祗zhī:恭敬之意,祗候光臨。祗姓為中國台灣的罕見姓氏之一。

只zhǐ:“只”的異體字,在人教版《馬說》中用此字。此外還有“只zhǐ”,同“只”,為“只”的繁體字。

袛dī:短衣,汗衫。汗襦自關而西或謂之袛裯。 --《方言》第四

辭書解釋

現代漢語全功能詞典

祇 qí

(名)〈書〉地神(迷信)。參看〔神〕。

高級漢語字典

祇 qí

〈名〉

(1)形聲。從示,氏聲。本義:地神。

(2)同本義 [the god of the earth]

(3)又如:神祇(天神和地神);祇園(祇洹,祇林,祇苑。祇樹園。印度佛教聖地之一。後用為佛寺的代稱)

(4)通“疧”。病患 [disease]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音岐。同示,地神。《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又安也。《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注》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又大也。《易·復卦》不遠復無祇悔。《韓康伯雲》祇,大也。旣能速復,是無大悔。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適也,但也。《詩·小雅》祇攪我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揚子曰:茲苦也,祇其所以為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溫公以為音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從禾從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玉篇》秖,竹屍切。《廣韻》秖,丁尼切。皆注曰:谷始熟也。

又通作圻。《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馬融雲》圻內游觀之宮。

說文解字

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巨支切

字源字形

祇

拼音是c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