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鎮介紹
![石壩彝族鄉](/img/d/a50/nBnauM3X3gTNwcjN0AzNwEjNyITMwITO4AjMwADMwAzMxAzLwc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歷史沿革
![石壩彝族鄉](/img/e/c38/nBnauM3X2QjMxEDN5gjNwEjNyITMwITO4AjMwADMwAzMxAzL4Y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雞鳴三省”石廂子,位於川南門戶敘永縣城南79公里處(為今石壩彝族鄉政府所在地),瀕臨有名的赤水河畔,南與貴州畢節縣大渡鄉毗鄰,西與雲南威信縣水田寨接壤。雄雞報曉,三省可聞。“雞鳴三省”的美譽由此而來。石廂子位於赤水河北岸,紅軍長征時是一個居住著75戶人家的村莊,聚居著漢、彝、苗等各族民眾400多人。沿著石廂子左側陡峭的山谷罈子口而下,就是赤水河上游的大渡口。石廂子四面環山,古木參天,怪石嶙峋,地勢險要,一塊形似箱子的巨石矗立場頭,故名石廂子。
1935年1月29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領中央紅軍在川黔交界土城、元厚場一帶一渡赤水,進入川南的古藺、敘永地區,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進入四川境內。這時,國民黨反動派調派重兵阻擊中央紅軍入川,並妄圖全殲紅軍於川黔邊境。在這關鍵時刻,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領中央紅軍在川滇黔廣大地區迂迴運動,靈活地穿插於敵人重兵包圍之中。
1935年2月3日(甲戌年臘月三十)拂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領中央縱隊從摩尼向石廂子進發,經安基屯、東瓦溝、阿里普,於1935年2月3日下午5點多鐘抵達石廂子。當地漢、彝、苗等各族民眾扶老攜幼、簞食壺漿迎接紅軍。紅軍總部、電台、沒收徵發委員會、銀行等均駐紮於此。根據軍部安排,紅軍總部駐石廂子萬壽宮;毛澤東住在老鄉肖有思家裡;電台設在老鄉劉春和、劉會元、陳文中家裡;中華蘇維埃銀行設在老鄉袁繼武、彭海家裡;沒收徵發委員會設在老鄉王連山家裡;蘇維埃紙幣兌換處設在五聖宮。毛澤東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地,總喜歡找書找報,以便了解當地歷史掌故、詩詞歌賦和風土人情等。當時不可能在偏僻的石廂子馬上找到報紙和地方史志書籍,於是,毛澤東派人去請了一個熟悉情況的當地“私塾”先生來詳細詢問情況。
中央政治局和中央軍委負責人召開重要會議,用開會的形式在石廂子過新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在石廂子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向各軍團發出命令:“我野戰軍為迅速脫離當前之敵並集結全力行動,特改定分水嶺、水潦、水田寨、扎西為總的目標。軍委縱隊明日仍在石廂子不動,準備開水田寨、扎西之間的地域。”石廂子會議從1935年2月3日(甲戌年臘月三十)晚上一直開到1935年2月5日(乙亥年正月初二)凌晨。石廂子會議的議題之一是討論中央紅軍的行動方針;議題之二是討論中央蘇區的問題;議題之三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確定由洛甫(張聞天)接替博古(秦邦憲)在黨內負總責,由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
1935年2月4日(乙亥年正月初一),紅軍召開民眾大會,將沒收兩大土豪惡霸地主彭正楷、周世成的糧食、衣服等財物分給了漢、彝、苗等各族民眾。紅軍還將團總吳聯山家的肥豬宰殺,與當地民眾一起聚餐,共度新年,當地民眾稱與紅軍一起過了一個“開心年”。同時,紅軍根據民眾要求逮捕並處決了民憤極大的稅卡員肖寶之。紅軍接濟窮人,為民除害,此舉深得漢、彝、苗等各族民眾的稱讚。因此,紅軍四渡赤水兩次往返於“雞鳴三省”四川一側,均能順利通過。
1935年2月5日凌晨3時,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向各軍團發出“我野戰軍2008年方針在集中全力於長寧以南及西南地域爭取休息進行金沙江之偵察,在渡江不可能時,即留川滇邊以機動”的電令。1935年2月5日凌晨6時,石廂子會議結束。這時,石廂子村莊裡響起一聲雞鳴。雄雞報曉,一唱百應,此起彼伏韻味無窮。
自然特徵
由於自然條件。石壩彝族鄉天然分割為高山四村和沿赤水可流域四村。赤水河穿境而過。石壩彝族鄉煤矽礦、石灰石和煤的儲量大,生物資源也相當豐富。
石壩彝族鄉盛產烤菸、水果、乾果等農林產品。赤水河流域四村水果基地已初具規模,年產量達200萬斤以上,暢銷川、滇、黔市場,深受消費者親睞。石壩彝族鄉是敘永縣肉牛產業化示範鄉,經過實施牛種改良,肉牛養殖已成為鄉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08年,全鄉牛存欄4500頭,年出欄1000餘頭。
基礎設施
![石壩彝族鄉](/img/9/5ae/nBnauM3XyQjN5kTM4AzNwEjNyITMwITO4AjMwADMwAzMxAzLwc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石壩彝族鄉基礎設施狀況良好,區位優勢日趨突出。連線水潦和雲南威信、鎮雄的公路縱貫全境,石赤公路直通貴州,村社公路的修建,使全鄉交通網路初步形成;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已開通,電話用戶700戶,行動電話用戶200戶,通訊狀況大為改善;電力資源豐富,不僅聯通了貴州生機的大網電,鄉內還建有小水電站2個。石壩彝族鄉已具備了招商引資良好的基礎條件。
石壩彝族鄉重點規劃實施的農業項目是:培育“三大產業”即:優質烤菸產業,肉牛為主的畜牧產業,以甜橙為主的優質水果產業;建立"五大基地"即:優質烤菸基地、肉牛基地、甜橙基地、冰脆李基地、魔芋基地。
2008年來,石壩彝族鄉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改善投資環境,2008年,一個有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輻射雲、貴、川三省的邊貿小集鎮正在形成。開放的石壩彝族鄉將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寬鬆的環境、最優質的服務,期待投資者的到來。熱情純樸的彝鄉人民將給您巨大的回報。
特色農業
![石壩彝族鄉](/img/f/b70/nBnauM3X1gTOxUTN5IzNwEjNyITMwITO4AjMwADMwAzMxAzLyc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008年來,石壩彝族鄉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草山、草坡牧業資源,加上悠久的養牛歷史,大力實施牛種改良,發展肉牛產業,並在安樂村建立養牛小區,把肉牛養殖同烤菸產業、優質水果產業一同作為農民三大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來培育。現在肉牛產業已成為石壩彝族鄉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為了完善養牛服務體系,石壩彝族鄉還組建了一支力量雄厚的畜牧獸醫科技隊伍。2008年,在縣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畜牧獸醫科技人員還為養牛小區配備了三台揉草機,解決了割草的困難,並鼓勵養殖戶積極參加黃牛保險,降低養殖的風險。
2008年,石壩彝族鄉正在以養牛小區典型養殖戶帶動全鄉規模化養殖,現有肉牛存欄6500頭,出欄1500頭,養牛戶年純收入達1萬元。預計在2010年全鄉肉牛存欄在7500頭以上。
特色小吃
![石壩彝族鄉](/img/1/8ee/nBnauM3X3cTNyUzN1EzNwEjNyITMwITO4AjMwADMwAzMxAzLxc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村鎮建設
![石壩彝族鄉](/img/a/e18/nBnauM3X2YTMwADOxIzNwEjNyITMwITO4AjMwADMwAzMxAzLyc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敘永石壩罈子口人行道是石壩彝族鄉政府駐地萬壽場通往赤水河的唯一便道,便道從萬壽場街口下河邊經大崖一崖谷而下,途經一地名叫罈子口的人行道。該路狹窄、陡、險,上是懸崖,下是深溝,路面高低不平,人們上下都要用雙手攀岩,路象天梯,稍不慎就摔下岩或傷或亡。石壩彝族政府決定整治壩子口長2.5公里的人行道,消除不安全隱患。工程於2008年元月動工,2008年5月份竣工。硬化路面寬0.8米,長2.5公里,其中梯步807.5米,安裝鋼筋混凝土防護欄346米,總投資11.04萬元。2008年6月份敘永縣民宗辦會同有關部門對該工程進行驗收,綜合評定為優良工程。該路的整治受到人民民眾的好評:“政府為我們修好了千百年的老路,走路膽子也大得多了,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
石壩彝族鄉齊心協力天塹變通途
2008年,敘永縣石壩彝族鄉石(壩)—林(場)通村公路經驗收合格正式通車。該段公路的通車,結束了石壩彝族鄉赤水河邊兩個自然村與外界交通阻隔的歷史,譜寫了彝鄉天塹變通途的新篇章。石壩彝族鄉位於赤水河流域,自然地理將全鄉分割為沿赤水河邊兩個村和高山兩個村。赤水河邊與高山海拔差距達800多米,通鄉公路只穿高山兩村而過,僅有一條被稱為“岩梯”的陡峭山路連線著河邊兩村與外界的往來,赤水河邊兩個村成了交通的死角。交通的阻隔長期制約著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修通通往河邊的公路便成了河邊民眾的夢想,也成為歷屆鄉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標。早在1996年,鄉黨委、政府就對石壩通往河邊林場村的公路組織了施工,但由於該公路跨海拔過高、地形險峻、工程艱巨,需大額資金的不斷投入,因而工程是乾乾停停。如今,石壩彝族鄉在縣委、縣政府及縣交通局、縣民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大民眾踴躍籌資投勞,使這條通村公路終於修通。石(壩)—林(場)公路全長10.8公里,總投資350多萬元。該公路的建成通車,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僅外運水果一項就可人均增加收入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