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壩鄉

石壩鄉

石壩鄉位於青川縣西南部,東連蘇河鄉,南鄰馬公鄉,西接房石鎮、平武縣,北靠曲河鄉。該鄉屬中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群山巍峨,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最高峰為北邊緣的雞公嘴,海拔1900米,最低點為東北邊緣的兩河口,海拔864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石壩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3.7℃,一月日平均氣溫12.9℃,七月日平均氣溫22. 1℃,無霜期235於。年降水量959.8毫米,森林覆蓋率59%。全鄉幅員面積40.8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44個農業合作社,1個集鎮,總人口0.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0.74萬人,少數民族1752人(彝族1253人)。以漢族為主,有少量藏族、回族居住。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喬莊57公里,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687.6萬元,人均純收入1344.00元,人均糧食400公斤以上,屬較貧困的典型山區之一,1999年
石壩鄉石壩鄉
才實現越溫達標,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1672萬元。馬公鄉於1995年從石壩鄉劃出,正式成為縣直屬鄉鎮之一。

第一產業1101萬元、第二產業129萬元、第三產業443萬元;糧食總產量2152噸;財政總收入2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73元。該鄉以種植烤菸、玉米為主,盛產水果、乾果,是縣肉牛產業化示範鄉。甜橙種植4000多畝,冰脆李品質優良,水果產量200萬斤以上,暢銷川、滇、黔;肉牛存欄5700頭、年出欄1600頭,已成為鄉域經濟主導產業。水資源豐富,赤水河穿境而過,山泉、溪水縱橫。煤矽礦、石灰石、煤等礦產儲量較大。野生動物種類達10餘種。具有悠久的歷史、 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古樸的民族風情。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經此,並召開著名的“石廂子”會議。

歷史故事

石壩鄉石壩鄉
毛澤東曾經運籌帷幄、開會過年的地方——紅軍長征紀念“雞鳴三省”石廂子,尚存無數紅軍標語、遺蹟和遺物。

“雞鳴三省”石廂子,位於川南門戶敘永縣城南79公里處(為今石壩彝族鄉政府所在地),瀕臨有名的赤水河畔,南與貴州畢節縣大渡鄉毗鄰,西與雲南威信縣水田寨接壤。雄雞報曉,三省可聞。“雞鳴三省”的美譽由此而來。石廂子位於赤水河北岸,紅軍長征時是一個居住著75戶人家的村莊,聚居著漢、彝、苗等各族民眾400多人。沿著石廂子左側陡峭的山谷罈子口而下,就是赤水河上游的大渡口。石廂子四面環山,古木參天,怪石嶙峋,地勢險要,一塊形似箱子的巨石矗立場頭,故名石廂子。

特色農業

石壩鄉盛產烤菸、水果、乾果等農林產品。赤水河流域四村水果基地已初具規模,年產量達200萬斤以上,暢銷川、滇、黔市場,深受消費者親睞。該鄉是敘永縣肉牛產業化示範鄉,經過實施牛種改良,肉牛養殖已成為鄉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全鄉牛存欄4,500頭,年出欄1,000餘頭。

經濟改革

石壩鄉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圍繞“十五”規劃,努力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始終以唱“農”字經為主調,最佳化產業結構,突出強抓兔攻礦戰略。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現新規劃的場鎮已初具規模,市場繁榮、交通、通信都很方便;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助農增收;擴大企業生產,以礦產品開發為主,以培養小型加工廠為輔;增強畜牧業發展後勁,在原有兩個長毛兔專業村的基礎上,發展生豬、土雞、黃羊;現杜仲黃柏已成林成片,天麻種植已成規模,年產量達4噸 左右,將成為該鄉經濟成長的新亮點,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大土特產及名貴中藥材的種植面積,提高產品質量。該鄉有國小4所,其中附設國中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普九”成果鞏固;有廣播站1個,村組通廣播;有鄉醫院1所。

自然資源

石壩鄉玉米
石壩鄉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主產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土特產品以香菇、黃花、核桃、銀杏、板栗、生漆、薇菜、茶葉、蜂蜜為主,天麻、杜仲、黃柏等名貴中藥材有不一定規模,成為全縣“三木”藥材基地鄉之一,產品已遠銷省內外;有樺木、松、杉、樟等十餘種針闊葉林木;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的有礦、鐵礦、石英礦和煤等,特別是錳礦儲量相當大,有較高的開發價值,該鄉錳礦開發已成規模,架通索道三趟,年產礦量達2萬噸,平均品位25以上,成為該鄉的支柱產業,其他礦藏正處於開發初期。
由於自然條件,石壩鄉天然分割為高山四村和沿赤水可流域四村。赤水河穿境而過。該鄉煤矽礦、石灰石和煤的儲量大,生物資源也相當豐富。

自然災害

石壩鄉堰塞湖
石壩鄉位於青川縣西南部,屬中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群山巍峨,溝壑縱橫。全鄉幅員面積40.8平方公里,總人口4896人,以漢族為主,屬較貧困地區,1999年才實現越溫(越過溫飽線)達標。

該鄉三面環山,村民集中在山下面,唯一沒有環山的一面,下游就是這次地震形成的兩個堰塞湖

關莊是紅光、馬公、石壩等鄉通往寶成鐵路和廣(元)綿(陽)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從石壩鄉到關莊鎮,要穿越紅光鄉,然而最經過此次地震中形成的兩個堰塞湖,一個位於紅光鄉下游的東河口,另一個位於東河口上游的淘龍附近。

東河口的這個堰塞湖一直成為廣元市政府和青川縣政府的難題。由於大面積山體滑坡造成河道堵塞,青川縣紅光鄉境內的青竹江水位持續上升,形成的圍湖對兩岸2000多名災區民眾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廣元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重災區青川縣紅光鄉、石壩鄉受大地震影響,兩山相撞導致兩個鄉幾乎全部埋沒,大約3000多萬立方米土石堵成了一個堰塞湖。一旦決堤,將淹沒整個青川縣城和竹園壩

3000人的存亡

“這次石壩鄉在地震中總共遇難95人,下落不明的有168人。除了地震前外出務工人員,還有接近3000人在裡面,沒有轉移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