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印版也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分單色和彩色兩種,是德國A·遜納菲爾德於1798年發明的。 它是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溶的原理 創製的。其基本程式是:先將文稿平鋪在石版上,上面塗上脂肪性的藥墨,使原稿在石版上顯印出來,然後塗上含酸性的膠液,使字畫以外的石質略為酸化再開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無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著墨而顯色,這樣便將字畫按原樣印在空白紙頁上。石印版也非常適合在宣紙上印刷,且版面能夠根據需要隨意縮放,大部頭的叢書、類書體積因而大為縮小,一些稀見的字畫碑帖、名人手跡通過石版影印,也得以化身千萬,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發展
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技術,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是德國A.遜納菲爾德(1771~1834)於1798年發明的。它是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創製的,其基本程式是:先將文稿平鋪在石版上,上面塗上脂肪性的藥墨,使原稿在石版上顯印出來,然後塗上含酸性的膠液,使字畫以外的石質略為酸化再開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無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著墨而顯色,這樣便將字畫按原樣印在空白紙頁上。
19世紀初,石印技術已在歐洲普及。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中國廣州出現了外國人張貼的用石版印刷的布告1874年(同治十三年),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始設石印印刷部,印製教會宣傳品1876年,創設申報館的英國人E.美查在上海開設了點石齋石印局,開始石印圖書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彙》、《康熙字典》、《佩文韻府》、《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等。隨後中國人徐裕子、徐潤等於1881年先後開設了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專印古書,如《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齋書畫譜》等。李盛鐸創辦的蜚英館、凌陛卿開設的鴻文書局等許多石印書局也相繼出現。
用石印方法印刷彩色圖畫以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鴻文堂五彩書局為最早,該局專印彩色錢票,經理是鄔金亭。此後中國人魏允文、魏天生於1882年創設中西五彩書局,專印彩色圖畫。富文閣、藻文書局及後來的彩文書局、崇文書局等,也經營彩印。俞復、廉泉等創辦的文明書局,於1904年開設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課本、圖畫和地圖,色彩鮮艷。中國圖書公司也出版了彩色石印地圖、教學掛圖等。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採用直接照相石印法,次年又採用彩色照像石印法(又稱影印)。
從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石印與鉛印曾一度取代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而占居主導地位。20世紀30年代以後,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為完善的鉛印所取代。
石印的文獻,文字和圖畫與原作不差毫釐,文字多為蠅頭小字,筆畫清晰,彩色石印的文獻,畫面的色彩明暗濃淡一同原作,幾乎可以亂真。照相石印和彩色照相石印,既精美又迅速,更勝一籌。中國近代的石印文獻,內容以古籍為多,遍及經史子集四部以及叢書、通俗小說、唱本等,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商務印書館石印的《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石印的《古今圖書集成》等。此外,地圖、畫刊、報刊和時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原理
石印利用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在石灰石板上印刷。先將質地十分細膩的石灰石板打磨得非
常平整光滑,然後用油性墨在上面繪圖或寫字,再刷上薄薄的一層水,用墨滾在上滾動。這時有油性圖文線條的地方因為沒有水就獲得油墨;相反,空白處有水,不沾染墨,然後復上紙,加壓,就獲得一份印刷品。但這時紙上得到的圖文是反的。所以,實際運用時還得加一道工續:先用油性墨在紙上寫字或繪畫,然後用壓力復到石上,揭去紙,刷水、上墨,再復紙,加壓,就得到一份正的圖文:正→反→正。這就是石印。
照相石印,則是用普通墨書寫,照相獲得反字負片,在石灰石(實際操作用亞鉛版)塗感光液作正片。正片圖文部分感光後附著在石上,獲得反像,未感光部分用水沖洗掉,上墨,版即製成。因為照相可隨意放大放小,就可將現成的書作原稿,為放大、縮小影印舊書提供了方便。
石印技術於1796年由奧地利人施納菲爾特(AloisSenefelder)發明,由傳教士帶來中國。現存實物,有1833年廣州印的《各國訊息》。照相石印技術於1859年由奧斯本(John W Osborne)發明。
印刷:文字的藝術(二)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和指南針、火藥、造紙共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