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督學行署是寧波市現存唯一的、浙江省少見的有關古代科舉制度研究的建築例證。其原還有優學軒、省過亭、滌心亭等建築。雍正九年,督學李清植、知府曹秉仁建考棚屋。嘉慶十八年紳士水雲等續建其他建築,使建築群日趨完備。鹹豐十一年遭寇賊毀壞,同治二年修復。光緒三十三年,因科舉制度廢止,其建築日漸衰敗、破損,知府喻兆蕃就把行署建築出售給百姓為業,所獲經費後來用於籌辦郡校。
歷史

“督學”,是朝廷派往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教育行政長官,掌一省學校教育之政令,及按期巡視所屬各級儒學、考核教育、考課生童、考選貢生等事。
“行署”,指學台大人在省內各府巡視時的臨時辦公地方。
因此,當學台大人案臨寧波時,城內最高行政級別的文官,就是督學行署內的“大宗師”了,儘管有些學政官品不高,但因為是“欽命”,連省城的撫台、臬台大人都不敢待慢他,更何況寧波城裡的提督、道、府、縣衙門裡的文武官吏了。
嘉慶十八年(1813),有寒士水雲,意外得錢五百貫,便悉數捐給督學,於是眾紳士相與捐贈而修葺校士館。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入城後被焚毀,同治二年(1863)修復。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廢除科舉制後,督學行署與校士館(考棚)建築日漸衰敗、破損,寧波知府喻兆蕃便將它們漸次售為民業,所獲經費用於籌辦郡校。
到1997年公園路將改造成鼓樓步行街時,校士館早已不存。督學行署內除“澄鑒堂”作為民居尚存外,其餘建築已大多被拆除或改建。於是乘此鼎新除舊之際,“澄鑒堂”上自棟宇,下迄台階,梁桁椽木、門扇窗欞、壁落牆垣、明堂地坪,凡朽壞者均按舊制更換構件,恢復原貌,並於1999年9月8日被列為第二批市文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