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目標困惑症,是指不知道現在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何事,或者從不考慮自己所作的事和自己的目標是否有積極作用的一種情況。在現代社會,由於生活節奏加快,更加向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目標困惑症。案例
案例一
影片《桂河大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尼克森上校和她的部下被日軍俘虜,作為改善戰俘待遇的交換條件,他接受了日軍布置給他們的修建桂河大橋的任務。在尼克森的帶領下,戰俘們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任務。大橋建成後,尼克森把大橋當作是自己和屬下所完成的工作而精心守護,當接到英軍上級發出的炸橋命令時,他猶豫並牴觸,完全忘記了橋一旦開通,會給自己的部隊帶來多大的危害。當最終意識到這一點時,他說出了那句最著名的台詞:“我都做了些什麼啊?”尼克森上校專注於他的任務——建橋,而忘記了贏得戰爭這個根本目標。
案例二
某人問一位作風一貫頑強的交易商:“邁克,你為什麼一天到晚總是在工作?”他回答說:“你怎么這樣問?你以為我喜歡這樣啊?我這么辛苦的工作,只是因為我想掙更多的錢!”
某人繼續問道:“你真的需要這么多錢嗎?”
“至少目前是,”邁克一臉苦相地回答,“我剛剛結束我的第三次婚姻。每個月都要支付三份撫養費,我都快要破產了。”
“那你為什麼總是離婚呢?”
他嘆口氣回答道:“我的三個前妻都抱怨我用在工作路上的時間太多,置家庭於不顧。她們根本就不知道掙錢有多難!”
邁克專注於“掙錢養家”這個任務,卻把“家”這個目標完全忽略了。
案例三
普林斯頓大學的達黎和巴特森兩位神學教授,在研究《聖經》中關於“慈善的撒馬利亞人”這部分教義時,曾在一組神學院學生中做過一次測驗。兩位教授告訴學生們,他們將以“慈善的撒馬利亞人”這一主題進行講道。作為測試的一部分,一些學生被告知,講道將提前半小時開始,他們就要遲到了,必須加快步伐;另一方面,在這些“就要遲到”的學生的必經之地,兩位教授雇了一位演員,裝扮成一個突然患病、急需救助的老人。結果發現,90%“就要遲到”的學生,因為急於趕往講道地點,而置“患病老人”於不顧。
正是目標困惑使得他們的判斷出現了失誤。在時間的壓力下,他們腳步匆匆,急著去做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而恰恰忘了他們的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