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盧森堡大公國是歐洲年輕的“袖珍國家”,1867年獨立。在盧森堡不算太長的繪畫史中,首先要談到的是讓•巴蒂斯特•弗雷塞茲,因為他不但是盧森堡早期繪畫家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如他的著色鉛筆畫《安森布爾城堡遺址》等作品,就把盧森堡大公國獨立後最初幾十年的形象真切地紀錄了下來,而且他的眾多弟子都對盧森堡繪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尼古拉斯•利耶是其中一位最有天賦的弟子,他的一幅作於1870年的油畫《盧森堡市》,描繪了19世紀60年代盧森堡市的風光:在著名的峽谷上,盧森堡的第一列火車從連拱大橋上駛過;近處,有幾個工人正在拆除要塞,畫風細緻樸實,將當時的市景表現得十分真實生動。
由於盧森堡毗鄰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盧森堡的青年學生大都到這些鄰近的國家去留學學習美術。讓•皮埃爾•於貝蒂先是在安特衛普畫院學習,後又赴巴黎深造,1893年,於貝蒂與一些藝術家共同發起成立了“盧森堡藝術圈”這一重要的藝術團體,以振興盧森堡藝術,但結果並未形成本國的畫風。米歇爾•魏勒到了巴黎後跟從一位官方畫家學習油畫,他在《靜物》(1883年)一畫中運用了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手法,從中又加入了自己的某些想法,因而在香榭麗舍沙龍展出時遭受到批評,但卻也因此名聲大振起來。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盧森堡畫家也深受法國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多米尼克•朗,他作於1913年的《水壩》顯示了他在學習莫奈、畢沙羅的印象主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這幅畫中,他將瞬間的視覺感受用純淨色調的分析技法以及極為細膩的筆觸,將空氣的振動和光的變化表現得出神入化,使得這幅畫看起來更像是一位法國畫家的作品。
歷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森堡畫家中出現了“新老之爭”,一批年輕的留學過德國的畫家接受了後期印象派畫家梵•高和塞尚的影響,不但反對傳統,也反對印象派,於是在1927年成立了“分裂沙龍”。讓•沙克是在分裂派畫家中很具影響力的一位。在他作於1919年的《自畫像》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梵•高畫風的痕跡,而在1926年完成的《聖塞巴斯蒂爾》一畫中,已經轉向了神秘的表現主義,色彩層層疊加,深沉中透出光亮。
約瑟夫•庫特爾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不但是盧森堡最引以為榮的傑出畫家,也是歐洲最優秀的表現派畫家之一。庫爾特的表現主義傾向首先出現在帶有強烈透視的風景畫和靜物畫中,這也許與他在德國慕尼黑裝飾美術學校求學的經歷有關。在《盧森堡》(1936年)、《雪景》(1935—1936年)等油畫作品中,被誇張了的色彩和造型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冷酷、緊張又蕭條的氣氛似乎預示了大戰的臨近。黑色的運用在庫特爾的畫中是一個鮮明的特點,傳遞出畫家敏感的心靈呼喊。這在他的人物畫《木馬》(1937年)等中也是如此。在厙特爾的畫中,似乎總是有某種不祥的或不安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