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度

盛度(970—1040年),字公量,銅陵縣石洞耆(今董店鎮)人。其“幼小讀書,敏而好學”,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兵部郎中、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等。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天聖年間,宋仁宗賜給其牡丹一棵,盛度將此牡丹帶回銅陵,世世栽培,直至如今。這牡丹現仍每年一開百餘朵。(《銅陵年鑑》2001年刊附錄有專門記載)。

人物簡介

盛度(963—1041),字公量,祖籍河南,是銅陵縣董店鎮人,徙居餘杭縣。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曾祖盛璫曾為吳越國餘杭縣令。父盛豫隨錢俶歸宋,官至尚書度支郎中。盛度幼小讀書,敏而好學,於宋端拱二年(989)中進士後,歷任濟陰尉、封丘主簿、光祿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書省秘書郎、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尚書屯田員外郎等職。時宋遼交戰,契丹擾犯大名(今冀、魯、豫部分地區)時,曾隨帝出征至大名(今河北大名東),他數次上疏朝廷,陳述戍邊之策。鏇奉命出使陝西,勘察疆域,參質漢唐故地,繪成《西域圖》,呈獻宋真宗。真宗詢問西域地理形勢,度就詳細介紹酒泉、張掖武威、敦煌、金城(今蘭州市)等五郡之東南形勢,繪出《河西隴右圖》,標明山川、道路、壁壘、區聚,以供備覽,且應答諮詢如流,真宗稱其博學。累擢知制誥、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史館修撰、兵部郎中。後幾經謫起。寇準罷相後,度以宦官罪,出知光州(今屬河南)。乾興元年(1022)再貶和州(今屬安徽)團練副使。天聖初重又起用,復為兵部郎中,遷知筠州、知審刑院、知揚州、加集賢院學士。復為翰林學士,遷給事中。受詔議定流通解池鹽法,允許商旅“入錢算鹽”。尋進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仁宗召問邊備之計,度陳述十條建議。景祐二年(1035)任參知政事,四年知樞密院事。後坐事,罷為尚書左丞,先後知揚州、泰州應天府(今南京)。寶元二年(1039年)辭官歸里。最後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後贈太子太傅,諡文肅。度勤奮好學,家有不少藏書,每當公事閒暇,即埋頭讀書,手不釋卷。曾奉旨與李宗諤等共同編纂《續通典》、《文苑英華》等書。又收集皇帝日常文書和群臣奏章,編成《愚谷集》、《銀台集》、《中書制集》、《翰林制集》四集和制書二集。以清廉聞名。他在天聖年間將宋仁宗賜給的一棵牡丹帶回銅陵,世世栽培,現在仍每年一開百餘朵。 
嘗奉使陝西,勘察疆域,參質漢、唐故地,繪《西域圖》獻於朝廷,真宗曾嘉獎他,以“博學”稱之。遷右諫議大夫,為翰林學士,加史館修撰、兵部郎中。景祐二年(1035),任參知政事,知應天府,任太子少傅。卒後贈太子太保,諡文肅。好學,以清廉聞名,家居羅列圖籍,入門滿門皆書。每外出回歸,每當公事閒暇,即埋頭讀書,手不釋卷。敏於為文,曾奉詔與李宗諤等一起編纂《續通典》、《文苑英華》。又收集皇帝日常文書和群臣奏章,編著成《愚谷集》、《銀台集》、《中書集》、《樞中集》和《中書制集》、《翰林制集》、《沿韋制置敕》、《庸調租賦》等。

人物軼事

盛度登第,其父喜甚,解頤而卒。齊東野語 又岐縣樊紀登第,其父亦以喜脫頤,有聲如破瓮。
盛文肅撰□文節神道碑,石參政急問曰:“誰撰?”盛對曰:“度撰。”滿堂大笑。湘山野錄
盛文肅豐肥。一日自殿前趨出,宰相在後,盛初不知。忽見,急欲趨避,行百餘步,乃得直舍,隱於其間。石學士見其喘甚,問之,盛告其故。石曰:“相公問否?”盛曰:“不問。”別去十餘步,乃悟,罵曰:“奴乃以我為牛。”涑水紀聞
盛文肅豐肌大腹,居馬上,前如俯,後如仰,而眉目清秀。東都事略:度肌體豐大,艱起拜。有拜之者,俯伏不能興,或至詬罵。丁晉公謂疎瘦,面如刻削,二公皆浙人也。梅學士詢,好潔衣服,裛以龍麝。其在官舍,每晨起,將視事,必焚香兩罏,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徐展,濃香郁然滿室。有竇元賓者名家子,為館職,而不事修潔,衣服垢汗,經時未嘗沐浴,時人為之語曰:“盛肥丁瘦,梅香竇臭。”歸田錄 涑水紀聞以竇元賓為孫何,余同。
盛度在翰苑日,昭陵召入草詔,文肅奏曰:“臣體不能伏地,乞賜一平面子。”至則詔已成矣。或曰:“文肅屬文思遲,乞平面子,蓋亦善用其短也。”曲洧舊聞
盛度以久任泣於上前,遂參知政事王博文仿度泣,遂自龍圖學士為樞密副使。時蕭定基為殿中侍御史,有士人匿名以河滿子嘲之。一日奏事,上曰:“聞外有河滿子。”定基曰:“臣知之。”上令定基自歌於殿,既而貶之。時有語曰:“殿上一聲河滿子,龍圖雙淚落君前。”碧雲騢 東軒筆錄云:天聖間,章仲昌坐訟科場事,其叔郇公奏乞押歸本鄉,時王宗道為王邸教授最久,而殿中侍御史蕭定基有人作河滿子以嘲之,龍圖閣直學士王博文三司使,自以久次泣於上前,遂除樞密副使,時人志其事曰:“仲昌故國三千里,宗道深宮二十年。殿院一聲河滿子,龍圖雙淚落君前。”涑水紀聞云:章祐四年,鎖廳人最盛,是時陳堯佐為宰相,韓億為樞密副使。既而解牒出,堯佐子博古為解元,億子孫四人皆無落者。眾議喧然,作河滿子以嘲之,流聞禁內,殿中侍御史蕭定基時掌謄錄,因奏事,上問河滿子之詞,定基因誦之。先是天章閣待制范仲淹,坐言事左遷饒州,王宮待制王宗道,因奏事自陳為王府官二十年不遷,詔改除龍圖閣學士。王博文言於上曰:臣老且死,不復得望兩府之門。因涕下。上憐之,遂為樞副。當時輕薄者嘲之曰:“天章故國三千里,學士深宮二十年,殿院一聲河滿子,龍圖雙淚落君前。”以上三說各異,無從釋別,並錄之。又事實類苑引東齋記事一條,與東軒筆錄略同。
盛文肅公剛蹇性傲而狷急,為內相時,孫忭方召試館職,以文投之,文肅大怒曰:“投贄皆邪道,非公朝所尚。”呵責再三,孫惶然失措而退。比試學士院,孫夙夜憂其擯落,文肅乃題所試卷為三等上,其公正如此。青箱雜記
盛文肅知揚州時,夏有章授鄭州推官,過揚州,文肅驟稱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謂有章曰:“盛公未嘗燕過客,其器重者方召一飯。”有章荷其意,為一詩以酬之。至客次,先使持詩入,公得詩,不發封,即還之,使人謝有章曰:“度已衰老無用,此詩不得復見。”有章殊不意,往見通判刁繹,具言所以。繹乃往見文肅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讀其詩,何也?”公曰:“始見氣韻清修,謂必達器。今封詩乃自稱新圃田從事。得一幕官,遂爾輕脫。君但觀之,必止於此官,志滿矣。”未幾,卒於京師。夢溪筆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