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皂角樹為豆科植物,它屬於落葉喬木,樹高
生長習性
性喜光而稍耐蔭,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及深厚肥沃適當的濕潤土壤,但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石灰質及鹽鹼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長。皂莢的生長速度慢但壽命很長,可達六七百年,屬於深根性樹種。需要6~8年的營養生長才能開花結果。但是其結實期可長達數百年。
分布情況
原產中國長江流域,分布極廣,自中國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多生於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區。但在溫暖地區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處。適宜栽種的地區為:山西、山東、河南、甘肅、河北、內蒙古、江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安徽、浙江、貴州、陝西、江西、雲南及東北三省等地區。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10月採下果實,取出種子,隨即播種;若春播,需將種子在水裡泡脹後,再行播種。育苗時,開1.3m寬的高畦,撒施一層腐熟堆肥作為基肥,然後按行距33cm,開深約6~10cm的橫溝,把種子每隔4~6cm播粒,播後施人畜糞水,並蓋草木灰,最後蓋土與畦面齊平。如遇天旱,要經常澆水。苗出齊後,要淺薅,並施人畜糞水,以後再中除、追肥1~2次。第2年再行1~2次中除、追肥等管理,到秋後即可移栽。移栽可按株距7~10m開穴,栽前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每穴栽苗1株,蓋土壓實,最後再覆鬆土,使稍高於地面,澆水定根。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
種子處理皂莢種皮厚而堅硬

層積處理。在秋末冬初將種子浸入水中,每天換水1次,7天后撈出與濕沙混合進行貯藏,經常翻動使其溫度與濕度均衡,次年春天置於溫暖處催芽。
浸種。一般在播種前5天,將皂莢種子放入容器內,倒入100℃水,邊倒水邊攪拌至不燙手為止。浸泡1天后,用淘米法篩選出吸水膨脹的種子進行催芽。未膨脹的種子,用上述方法連續浸種10次左右,種子多數膨脹後即可混沙催芽。
硫酸處理。將選出的種子取5kg~10kg倒入塑膠盆內,加入濃硫酸後快速攪拌35min,種皮由紅褐色變為鮮紅色時撈出,倒入裝有溫水的盆內浸泡2天~3天。待種子膨脹後撿出埋入濕沙中,發芽後即可播種。
播種
選擇地勢平坦、灌水方便、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平整土地後施入底肥(二銨)3450kg/hm2。播種以春播為好,一般在5月上旬,播種量195kg/hm2~225kg/hm2.在播種前5天~6天灌足底水,待表面陰乾後即可播種。為便於起苗和管理,可採用60cm大壟播種,順壟向在壟面開8cm~10cm的深溝進行播種;若為提高出苗量,亦可做床播種,苗床寬1.2m,步道寬20cm,每隔15cm橫床開6cm~8cm深的條溝進行播種。播種後及時覆土,覆土厚度3cm~4cm。
造林
皂莢一般採用植苗造林,可在春季、秋季、冬季或雨季進行栽種,造林時蘸生根粉,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選用2年生~3年生苗,造林前要進行小穴整地,穴規格40cm×50cm×50cm。山區的株行距為2m×3m,植苗1665株/hm2;平原區株行距為3m×4m或4m×5m,植苗630株/hm2~1245株/hm2。栽植後澆水、封土、踩實、覆膜。
管理養護
撫育管理播種後適時澆水,及時鬆土、除草,

苗期管理
皂莢在出苗時有早有晚,出苗時間較長,應注意床面板結影響幼苗出土,要保持床面濕潤,及時輕輕疏鬆床面表土而又不傷幼苗,達到全苗整齊。待苗出齊後,根據苗木生長情況,及時除草鬆土,當苗高10cm左右時,進行間苗、定苗,株距10~15cm,苗高20cm左右或5月底6月初施追肥1次,施速效化肥150kg/hm2,採取開溝施入並覆土。按照旱澇情況及時灌溉與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和各種病害,一年生苗高可達50~100cm。
採種與貯藏
皂莢果實成熟期在10月,果實成熟後長期宿存枝上不自然下落,但易遭蟲蛀,應及時採摘。可手摘或用鉤刀剔取,採集的果實在自然條件下經日曬使種子乾燥脫粒。將篩選後的種子裝入布袋或木桶等容器中,放在低溫、乾燥、通風、陰涼的倉庫內貯藏。為避免蟲蛀,可用石灰粉、木炭屑等拌種,用量約為種子重量的0.1%~0.3%。
病害防治
皂莢豆象成蟲體長5.5~7.5mm,寬1.5~3.5mm,赤褐色,每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種子內越冬,翌年4月中旬咬破種子鑽出,等皂結莢後,產卵於莢果上,幼蟲孵化後,鑽入種子內危害。
防治方法:可用90℃熱水浸泡20~30s,或用藥劑熏蒸,消滅種子內的幼蟲。
皂莢食心蟲
幼蟲在果莢內或在枝幹皮縫內結繭越冬,每年發生3代,第1代4月上旬化蛹,5月初成蟲開始羽化。第2代成蟲發生在6月中下旬,第3代在7月中下旬。
防治方法:秋後至翌春3月前,處理莢果,防止越冬幼蟲化蛹成蛾,及時處理被害莢果,消滅幼蟲。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皂莢種子含有豐富的半乳甘露聚糖膠和蛋白質成分,半乳甘露聚糖膠因其獨特的流變性,而被用作增稠劑、穩定劑、粘合劑、膠凝劑、浮選劑、絮凝劑、分散劑等,廣泛套用於石油鑽采、食品醫藥、紡織印染、採礦選礦、兵工炸藥、日化陶瓷、建築塗料、木材加工、造紙、農藥等行業。種子含膠量高達30%~40%,制膠的皂莢下腳料中蛋白質含量高於30%,可用於製作飼料原料或提取綠色蛋白質。皂莢豆含有豐富的粗蛋白、聚糖,含油量超過大豆。
木材利用
皂莢樹的木材堅實,耐腐耐磨,黃褐色或雜有紅色條紋,可用於製作工藝品、家具。
藥用價值
皂莢樹的莢果、種子、
皂莢含三萜皂甙(皂莢甙、皂莢皂甙)、鞣質、蠟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有祛痰、開竅的功能。皂莢中所含有的皂苷素是三萜烯類和低聚糖,有消炎、抗潰瘍、抗病變效果,還有抗癌和提高愛滋病免疫力等功效。
皂莢的根、莖、葉可生產清熱解毒的中藥口服液。
《藥典》。
【水藥】端皂角,天丁:果實治痰涎壅塞;將枸橙刺和皂角刺插在豬肝上蒸,內服豬肝,治肝炎《水醫藥》。【壯藥】馬驢角刺莢(忻城語):嫩刺外用治瘡毒《桂藥編》。
【白藥】皂角刺,天丁,皂丁:乾燥棘刺治癰腫疔毒未潰,急性乳腺炎,產後缺乳《大理資志》。
【蒙藥】寸都茵-烏日格斯:棘刺用於癰腫初起或膿成不潰,急性乳腺炎,產後缺乳,外治瘡癬;果實用於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壅,支氣管哮喘,便秘,頸淋巴結結核:東嘎,嘎亥-寸都,不育果實:用於突然昏厥,中風牙關緊閉,喘咳痰壅;癲癇:外治癰瘡腫毒《蒙藥》。
【苗藥】皂角樹,皂角:果實用於中風口眼歪斜,頭風頭痛,咳嗽痰喘,腸風便血,下痢噤口,癰腫便毒,瘡癬疥癩《湘藍考》。Bidzobkud比皂哭,Beldetclefsadbil波豆底沙碧,Bolzendlef播整陸:棘刺治療各種癰腫,瘡毒,治療縮舌症《苗醫藥》。
【土家藥】罩嘎(zhaoga):刺、葉及果治療皮膚疥癬,痒疹,奶癰,滅蛆《土家藥》。[9]
刺(皂角刺):辛、鹹,溫。搜風,化痰,托毒。用於癰腫,瘡毒,胞衣不下,瘡癬。莢果(大皂角):辛,溫。有小毒。開竅,祛痰,解毒。用於中風口噤,喘咳痰壅,癲癇,癰瘡中毒。不育莢果(豬牙皂):辛,溫。有小毒。開竅,消痰,搜風,殺蟲。用於中風口噤,風癇,痰喘,疥癬腫毒。種子(皂莢子):辛,溫。有小毒。搜風,祛痰,開竅。用於中風口噤,痰鳴喘咳,喉痹,瘡癬腫毒。
生態價值
皂莢樹為生態經濟型樹種,耐旱節水,根系發達,可用做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皂莢樹耐熱、耐寒抗污染,可用於城鄉景觀林、道路綠化。皂莢樹具有固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等綜合價值,是退耕還林的首選樹種。用皂莢營造草原防護林能有效防止牧畜破壞,是林牧結合的優選樹種。化學成份
1、莢果含三萜皂式:皂莢甙(gledinin),甙甙元為皂莢甙元(gledigenin),皂莢皂甙(gleditschiasaponin)。尚含蠟酸(cedalcohol),二十九烷(nonacosane),正二十七烷(hepta-cosa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鞣質(tannin)等。2、莢果含三萜皂甙、鞣質.皂甙有皂莢甙(Gledinin),水解後得甙元(Gledigenin)和皂莢皂甙(Gleditschiasaponin),水解後得甙元(Gleditschiasapogenin)及阿拉伯糖(Arabinose)。此外,尚含蠟醇(Cerylalcohol)、廿九烷(Nonacosa-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