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百團大戰紀念碑”矗立在陽泉市區南6公里,海拔1160米的獅腦山主峰上。這裡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指揮的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主戰場之一。紀念碑主碑高40米,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還有三座副碑、一座鍛銅園雕、兩座題字碑以及峰火台。“長城”圍繞主碑周圍和獅腦山公園的獅子閣、鍾亭、蘑菇亭相配套,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建築群。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軍一面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一面在正面戰場上集結重兵,陰謀進犯西南、西北,妄圖迫使中國投降。在這緊要關頭,為了有力地打擊敵人,粉碎日軍的侵略陰謀,爭取華北戰局更加有利於我軍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形勢,八路軍從8月20日起,在華北敵後出動105個團,約40萬兵力,在250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了規模最大的“以徹底破壞正太路若干要隘,消滅部分敵人……截斷該線交通”為目的的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
背景
背景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線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路戰役。
過程
由聶榮臻同志指揮的晉察冀軍區預先埋伏在正太路旁的15個團的兵力,同時向鐵路線上猛撲。坐落在陽泉火車站以西數里的獅腦山,是陽泉的屋脊,控制了獅腦山就等於卡住了正太鐵路的咽喉。為了牽制駐陽泉的日軍,掩護正太路西段軍民破路,我軍385旅主力團14團,由陳錫聯旅長帶領,在暴風雨中占領獅腦山後,便開始向駐守在陽泉的日軍片山旅團司令部兵營猛攻。片山被急得發了瘋!敵兵千餘人在炮火掩護下,敵酋片山大佐手舉軍刀,先砍下8個長鬍子日兵的腦袋,當作戰鬥的祭禮,然後威逼著敵兵向獅腦山上衝鋒。此時,臥在泥水裡的我軍戰士沉著應戰,他們憑藉有利的地形,用排子槍和集束手榴彈連挫敵軍。
發了瘋的敵人又糾集兩千餘人,出動百多架次飛機,輪番轟炸獅腦山。我軍陣地上炸彈呼嘯,整個山頭煙塵瀰漫,碎石飛濺,陣地上的工事多處被毀。
敵人湧上山頭後,我軍以500個刺刀與敵展開肉搏。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廝殺,直到天黑,敵軍死傷三百多人,狼狽撤退。我軍在這裡與敵人浴血奮戰了七個晝夜,使獅腦山陣地始終牢牢地固守在我軍手中。
結果
從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曆時4個半月的“百團大戰”中,正太線八路軍作戰1800多次,殲滅日偽軍25800餘人,俘日偽軍18600餘人。據晉察冀軍區和120師統計;第三階段反掃蕩作戰中其所屬部隊共作戰150次,斃傷日偽軍2000餘人,俘日偽軍97人,爭取偽軍反正2人。第120師統計,其所屬部隊在1940年12月14日至1941年1月24日的反“掃蕩”作戰中,共作戰約217次,殲日偽軍約2500人。整個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共作戰2100餘次,殲日偽軍5萬餘人。消滅據點2993座,破壞鐵路900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壞橋樑、車站260多處;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7,000餘人,共產黨所控制的華北抗日根據地也隨之大幅度擴大為華北437個縣中的10個縣攻克日偽據點2993個,鞏固和擴大了抗日軍民占領區。
“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拖住了敵軍進攻西北、西南的後腿,配合了正面戰場上的友軍作戰,遏止了投降妥協的逆流,挽救了時局危機,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鬥志,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抗戰必勝的信心,成為中國抗戰史中最光輝的篇章。
百團大戰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百團大戰示意圖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21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
1940年7月下旬,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彭德懷在自傳中說是7月下旬必動故未等到中央軍委批准)。
按百團大戰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全部加起來可能200個團都不止)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再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樑,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戰果
從1940年8月20日到12月5日,在歷時三個半月的“百四大戰”中的戰果據八路軍總部12月10日發表的戰績《百團大戰總結戰績》:英勇卓絕空前之百團大戰自八月甘日開始發動以來,至十二月五日止,連綿作戰,整整三月又十五天。這一大會戰,是以華北八路軍主力之一部,及決死隊在本部統一號令之下,在華北廣大地域之內,向各個交通沿線及各個大小據點之敵偽英勇積極自主進攻的大會戰。技大戰原定作戰計畫之預定步驟及大戰發展的情況,“百團大戰”可分為下列不同的三個作戰階段即:第一階段,1940年自8月20日20時大戰爆發時起,至九月十日止,二十天的時間,完成之第一個月的預定作戰任務。這階段的作戰中心任務,為交通總破擊戰,破壞與截斷華北敵全部交通,粉碎敵寇當時進攻昆明重慶及西安的企圖,而作戰重點則以毀滅正太路為主要目的。
第二階段自九月二十日開始,至十月下旬止,但因各地區具體情況不同,結束作戰任務時間亦各不一致,這階段作戰的中心任務,為繼續擴大第一階段之效果,繼續破擊交通線,而重點則在殲滅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我各根據地中之敵寇據點,並分由晉東南之遼榆戰役,晉察冀邊區淶靈戰役,晉西北之回蒲路寧武南北段破擊戰役,冀中之河任戰役,冀南區之破擊德石路邯濟路戰役等所組成。
第三階段自十月六日開始,至十二月五日止,由於我第一二階段之偉大勝利,給敵寇當時進攻重慶昆明西安企圖嚴重打擊,使敵對“堡壘主義”“囚籠政策”喪失信心,在國際形勢巨變之下,敵為準備南進而不得不暫時放棄對昆明重慶西安的進攻,轉向華北我各根據地進行兼程的大掃蕩,以其掃蕩華北八路軍的軍事行動,配合誘降勸降之巨大陰謀,引誘親日派反共派內戰挑撥者發動危險內戰,實現投降,以達成其解決“中國事件”,以遂南進之目的。
因此反掃蕩戰便成為我之第三階段作戰的中心任務。但因各地區具體情況不同,反掃蕩戰的發動及終結時間亦各不一致。計在晉東南太北區自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十二日止之一二三次的反掃蕩戰,平西區自十月十日至十月二十八日之反掃蕩戰,晉西北之十月二十七日至十一月初間之反掃蕩戰,雁門區十一月七日至同月中旬之反掃蕩戰,晉察冀邊區自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五日之連續反掃蕩戰,太岳區之十一月十八日至同月底之反掃蕩戰,十二月一日太南區開始之反掃蕩戰,以及向德石路滄石路邯濟路之繼續破擊,與冀中冀南大青山之反覆局部掃蕩與反掃蕩等。自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發起後,我蘇魯皖豫境內之八路軍,為配合百團大戰,亦各自向當前之敵作積極活動,計有我一一五師向津浦路天津德州段之破擊戰,濟南至徐州段之破擊戰,魯南魯西北消滅敵據點之作戰,我山東縱隊在膠濟路之破擊戰,膠東膠北之消滅敵據點之作戰。我二縱隊在冀豫邊襲敵據點及反掃蕩之作戰。第三第四第五各縱隊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之破擊戰,在隴海東段之破擊戰,及在淮河運河沿岸之拔除敵據點之作戰。這些配合作戰部隊,是出於他們對國家民族之忠誠爭取抗戰勝利之負責心與積極心,自發的要求願在執行自己任務之大勝利,配合百團大戰,先後參加戰爭。這一事實更是說明在共產黨領導下之軍隊,對於國家民族如何的忠誠,對抗戰事業如何的負責。百團大戰作戰地區包括冀察全境,晉綏之絕大部份領域,熱南地區。按交通線說,則包括彰德以北之平漢路,德州以北之津浦路,臨汾以北之同浦路,正太全線,平綏路歸綏以東各段,北寧全線,平古全線,滄石路,德石路全線,邯濟路邯鄲聊城段,以及全部公路線。若加上配合作戰部分作戰地區,則又包括魯省全境,皖東,豫東,蘇北廣大地區,和津浦全線,膠濟全線,自開封以東之隴海路東段,以及這些地域中之公路馬路等。
在百團大戰中,先後參加與我作戰的敵人,計有第一百十師團及廿五師團全部,二十六師團三十六師團四十一師團各二個聯隊,三十七師團及三十五師團各一個聯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九混成旅團全部,第十五第六等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此外還有偽治安軍,偽蒙軍,偽滿洲軍,偽警備隊,偽警察,偽憲兵及日寇特務機關,和所有移民等,其中遭我打擊最大者,則為第四混成旅團,計已消滅殆盡,第二第三混成旅團消滅過半,第三十六師團及百十師團二十七師團均遭嚴重損失,第八第九第十六等混成旅團均何損失一個大隊,及第五第十等混成旅團全部。
在整個的三個月又十五天的過程中,我所有參戰兵團差不多有五分之四是幾乎一時一刻都環繞著緊張戰況,又以地瘠苦寒,交通阻塞,一切補給極感困難,有不少部隊竟數日而不得一飽,不少部隊旬日不曾休息,其苦況可想而知,但全軍將士均能萬眾一心,發揮最高度之戰鬥熱情,戰勝一切困難,以再接再厲之精神,為英勇殺敵,為爭取完成大戰預定完滿戰果而奮鬥。在整個大戰過程中,除配合作戰部隊外,總計進行了大小戰鬥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我軍雖付了不少代價,不少優秀的八路軍決死隊的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戰鬥員,不少的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犧盟會會員,流盡了他們的最後一滴血與英勇的負了傷中了毒,但我獲得的戰果亦極為驚人。茲將幾次主要戰果總計大概如下(配合作戰兵團之戰果概不在內)。
(一)消滅敵偽之有生力量,計斃傷日軍二0、六四五人(內有大隊長以上之軍官十八人),斃傷偽軍五、一五五人,斃傷敵偽騾馬一、九二二匹。(二)俘虜日軍二八一人(內有副大隊長山西綏清,中隊長田本石野,和小隊長木島等八人)俘虜偽軍一八、四0七人,俘日寇武裝移民五六人,俘騾馬一、五一0匹,軍狗二九隻,軍用鴿五七隻。
(三)消滅了敵偽據點共二、九九三個其中最大最險要者計有正太路上之娘子關,磨河灘,莒家莊,馮首,狼峪,乏驢嶺,北峪亂柳;晉東南之榆社,箭頭,石嶺,平西北之龍門所;冀東之薊縣,官屯,晉察冀邊區之上社,拘興,西煙,東團堡,三甲村,冀中之子樂鎮,白洋橋,東西安;晉西北之陽方口,塑口鎮,軒崗,康家會;冀南之隆平,大城村等。這些據點雖有若干據點得而復失,但最多數仍在我控制之中,並縮小了敵占區擴大了我占區。
(四)繳獲了大批武器計:步馬槍五四三七支,手槍二八一支,輕機槍一七九挺,重機槍四五挺,重炮(八八式野炮)三門(其中兩門被搗毀),大炮一六門,平射炮八門,迫擊炮二六門,信號槍四一支,軍刀一九一把,瓦斯筒二三四個,各種炮彈八一六枚,機槍彈三六七、00五粒,手榴彈四、九三四顆,擲彈筒三、0七三發,焚毀飛機六架,毀裝甲汽車一三輛,毀坦克車五輛。
(五)繳獲與破壞交通器材計有:汽車九八輛,大車一一四八輛,腳踏車五九一輛,救火車三四列,火車頭三四個,車箱四四九輛,獲無線電台三0架,袖珍無線電台七架,無線電話八架,有線電話機二四六架,收音機二八架,探照燈一架,降落傘二九個,木船六一隻,汽艇二五隻。
(六)破壞交通的成績計:破壞鐵路九四八里(其中以正太路被我毀滅最為厲害,直到現在己三月有餘,仍未修復),公路三、00四里(內中以冀中冀南區最為厲害),橋樑二一三座,火車站三七個,燧道一一個,鐵軌二一七、0四0根,枕木一、五四九、一七七根,電線桿一0九、00二根,收電話線八四九、九二三斤。
(七)繳獲大批軍用品計,防毒面具一、0五一個,工作器具一一、九四四件,地雷九九二個,軍毯一五、九00床,大衣五七00件,皮鞋九、八三一雙,皮靴△二九雙,軍帽五八0一頂,鋼盔二一五七頂,軍用地圖五三幅,日偽軍旗二五0面,檔案百餘箱,軍用糧秣及其他食晶無算。
(八)破壞煤礦石所,其中以井陘新礦為最厲害,據最後調查,該礦損失在一萬萬日元,破壞倉庫一一所。
(九)偽軍反正者計一四次,共一八四五人,日軍自動攜械來投誠者回七人。
(十)解放煤礦工友一0、一二0人,鐵路工友二、0五五人,被迫修路同胞六七三鞏固和擴大了抗日軍民占領區。
這一偉大而艱巨之大會戰,以其兵力之大,地區之廣,積極自主向敵進攻戰術藝術之指導與組織,以及總結所獲戰績之大等方面說來,百團大戰實為我國抗戰以來空前未有之大創舉!敵後方游擊戰爭空前未有之大創舉!特別是當此大會戰開始發動之際,及大戰勝利發展整個過程中,正值國際形勢發生大變化,我國抗戰進入空前困難,國內投降妥協危機與分裂,反共潮流反共內戰又形高漲的時候,大戰以勝利的事實無情的打擊了一切誘降勸降的陰謀毒計,揭穿了一切投降妥協份子反共反八路軍,內戰製造的〔者〕的鬼臉,以無限的鼓舞,與興奮了廣大抗日軍民,堅定了他們抗戰勝利信心,爭取了時局好轉。因此百團大戰的意義,不僅取得軍事上之偉大勝利,亦更取得政治上之偉大勝利。它是抗戰史中最光輝的一頁!斃傷日軍12645人、偽軍5153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407人,日軍投誠7人,偽軍反正1845人;攻奪敵人據點293座。而據《百團大戰總結戰績》中說八路軍(包括當地民兵在內)共進行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投誠47人,偽軍反正1845人,破壞鐵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橋樑、車站、隧道等260餘處,使正太鐵路停運月余;攻克日偽據點2993個,攻奪敵人據點2993座。
王人廣的《關於百團大戰戰績統計的依據問題》一文清楚地說明了以斃傷12645日軍和20645日軍為核心的這兩套數字是同一套數字因不明原因變成了兩套,也就是都是統計的12月5日前戰果;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鞏固和擴大了抗日軍民占領區。“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拖住了敵軍進攻西北、西南的後腿,配合了正面戰場上的友軍作戰,遏止了投降妥協的逆流,挽救了時局危機,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鬥志,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抗戰必勝的信心,成為我國抗戰史中最光輝的篇章。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為紀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緬懷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1985年4月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請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決定在獅腦山主峰興
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鐫刻著“百團大戰”。第二座題字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著《百團大戰紀念碑記》和《獅腦山戰鬥紀略》。整個紀念碑建築群,結構嚴謹,美觀新穎,氣勢雄偉,威嚴壯觀,反映了聞名中外的“百四大戰”的宏偉氣魄。在紀念碑周圍是林木繁茂的獅腦山森林公園。公園內建有供人們遊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鍾亭、蘑菇亭,還有修復了的禪岩、蒲台兩座古寺,使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峰更加壯麗、秀美!“百團大戰紀念碑”現已成為廣大軍民和青年學生瞻仰的勝地!
由來
為紀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緬懷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1985年4月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請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決定在獅腦山主峰興建“百團大戰紀念碑”。“百團大戰紀念碑”座北朝南,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圓雕、兩座題字碑、四個烽火台和長227米蜿蜒起伏的長城組成,於1987年6月30日建成。
結構
高40公尺的主碑,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主碑的三個面上,分別鐫刻著彭真、徐向前、薄一波的題詞。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鐫刻著“百團大戰示意圖”。第二座題字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著《百團大戰紀念碑記》和《獅腦山戰鬥紀略》。
布局
為了緬懷抗日英烈的豐功偉績,市委、市政府於1987年6月30日竣工建成百團大戰紀念碑、“長城”、鐘樓、蘑菇亭等建築群。紀念碑座北朝南,從低到高,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園雕、兩座題字碑、烽火台、“長城”組成,整個建築群占地25畝。最高處是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平台,平台中心高聳著大理石主碑,三角形的角上各一座副碑。主碑與三座副碑以及兩座題字碑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箭頭,直指石太鐵路,寓意當年百團大戰以破襲正太(石太)鐵路拉開序幕。主碑高40公尺,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寓意百團大戰發生於1940年,象徵著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威武不屈、抗擊外敵的革命精神。
三座副碑,形如軍旗,象徵著參戰八路軍129師、120師和晉察冀軍區三支大軍。三座副碑之間相距105公尺,寓意著參加戰役的105個團。3座副碑上鑲著6塊巨大的鍛銅浮雕,生動地反映了百團大戰中軍民“出擊”、“破路”、“攻堅”、“支前”、“轉移”、“勝利”的情景。
由三角形平台往下,從第一座題字碑到主碑之間形成了三個階段,寓意著百團大戰經歷的三個階段。再往下沿東西兩側設有4個烽火台,由227公尺蜿蜒起伏的“長城”連線,寓意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陽泉市委、市政府於1985年8月15日建成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團大戰紀念館”,整個展廳總面積301.4平方米,共展出照片126件138幅,繪畫5件,書法10件14幅。
保護
1997年,百團大戰紀念碑(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使其真正成為陽泉乃至全國一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這裡,春日山花爛漫;夏季涼風習習,濃蔭蔽日;秋來天高氣爽,紅葉遍野;冬季銀裝素裹,萬綠叢叢,已形成初具規模的森林公園,成為陽泉人民和八方賓客旅遊踏青、登高望遠,鳥瞰市區全貌的惟一景區,年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